蔣毅
(重慶市萬州區教育科學研究所 重慶萬州 404000)
扎實開展校本教研,是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是實施新課程的有力保障。2013年4月,萬州區“中學校本教研管理與指導研究”課題組對本區普通中學體育教師校本教研的現狀進行了專項調查。
開展本次調查,就是為了客觀把握我區中學體育教師開展校本教研的現狀,探究校本教研過程中的問題和困難,為此項工作的改進和領導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采取問卷調查法。由區課題組統一制作問卷,由各中學負責發放和回收。要求學校將問卷發放到每一位體育教師,教師獨立填寫,實行無記名回收。通過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和把握中學體育教師校本教研的現狀。
根據本區實情,本次調查采取分層、分類抽樣的方式,分別從初級中學、普通高完中、高級中學抽取不同層次的體育教師(含學校領導)實施調查,以便獲取準確可靠的信息。
調查問卷的設計主要從教師的角度反應校本教研實施的狀態。內容主要涉及學校管理、學校教研活動、教師個體教研狀態、教師群體教研狀況和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主要問題等方面。其中,教師個體研修狀態是校本教研實施成效的主要體現,因此,此部分內容為問卷的重點。
本次調查共抽取樣本學校47所,其中,初級中學32所(151人),普通高完中13所(127人),高級中學2所(25人);共發出問卷303份,回收有效卷300份,回收率99.0%,具體情況如下所示。
(1)校本教研制度建設。統計顯示,有61.6%的教師對學校校本教研制度很熟悉;有31.7%的教師“知道有這個制度”;97.6%的教師反應學校“對教師參加教研活動”要進行檢查和考核。95.3%的教師選擇了“對老師取得的教研成果,學校要作為評職晉級的條件”。據此表明,大部分中學已經建立了從教研活動開展到考核評價等比較系統的校本教研制度體系。但尚有2.4%的教師反映學校不檢查考核教師參加校本教研的情況。
(2)校本教研條件保障。調查表明,絕大多數學校對教研活動非常支持,為校本教研的開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且跟進了激勵措施。62.7%的教師認為“學校對教研組的活動提供條件,非常支持”。在教研活動經費投入方面,42.7%的教師認為學校提供的經費能滿足教研活動的需要;42.2%的教師認為開展教研活動“有一定的經費支持”;近兩年,有34.0%的教師到校外參加2次及以上教研活動,14.3%的教師到區外參加過教研活動。這表明,學校對教師參加教研活動支持度越來越高,認識上在逐漸發生改變,從時間和經費上能提供一定保證。
(3)校本教研氛圍。校本教研的氛圍,是校本教研實施成效重要體現。調查顯示:79.7%學校領導能經常深入課堂聽課、檢查教師的教學情況;普通高級中學的“領導聽課、檢查”情況要好于完全中學和單設初中,但學校領導聽課檢查后能與老師溝通交流的情況還并不樂觀(僅占40.4%)。據統計,50.3%的教研組活動每次都有領導參加,領導不參加教研組活動的學校僅占1.7%;學校層次越低,學校領導參與教研組活動的情況越差。
校本教研活動是教師日常業務研修的重要載體,教研活動的情況決定著學校校本教研實施的質量。課題組側重從學校教研活動的開展次數和效果等方面對教師群體校本教研的情況進行了考察。
我區有80.3%的教師認同教研組是在“定期開展活動”;多數教研組活動的側重點是“組內全體老師針對學科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研究主題,展開聽課評課,研究討論,反復實踐”。這表明,我區大多數學校的教學研究活動內容體現了“以校為本”的精神,注重研究解決教師關注的教學問題。同時,57.3%的教師對集體備課的效果給予了較高的認同,認為對自己很有幫助。
從問答題的梳理看,本區學校主要組織開展了集體備課、教學練兵、教學觀摩、教學調講、專題研討、講座、課例研討、教研沙龍等校本教研活動,校本教研的活動形式日益豐富。教師最喜歡的教研活動按順序排列是教學練兵、教學觀摩、教研沙龍、專題研討、課例研討等。
在課程建設方面,12.6%學校有校本體育課程。在使用教材方面,多數教師注意學科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有76.7%的教師“能根據教學情況,補充和調整一些內容”,做到靈活使用教材,但多數教師沒有形成物化資料,即學科寶貴的課程資源沒有形成物化成果。
(1)對校本教研的認識。62.3%教師認為開展教學研究是自己的責任,但也有19.3%的教師認為校本教研只是與自己有點關系;有41%的教師認為校本教研最核心的行為是“研究教學中的問題,改善教學行為”。
(2)教師之間的交流活動。當教師有新的想法和收獲時,有81.0%的教師能盡快與同伴交流。初中教師顯得比較活躍,有87.3%的教師能與同伴及時交流與討論。當教師在工作中遇到了問題時,有51.0%的教師能及時虛心向同伴請教,但也有10.7%的教師不請教別人,對于教學中的問題能否解決持無所謂的態度。從是非題的選擇看,85.0%的教師感覺“同事之間的交流對自己幫助很大”。
(3)教師個體自身業務學習。有77.3%的學校、50.7%的體育教師每年都訂閱教學雜志;上學期高中教師平均聽課12.1節,初中教師15.6節;有54.3%的教師每期都有研究專題或課題,還有27.3%的教師從未進行過專項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有20.7%的教師沒有物化教科研成果的意識和行為,他們的經驗、感想、思考等在在腦子里,沒有形成文字。有36.3%的教師注重對自己的專題或課題成果的物化,積累了系列資料,并有總結。
在學校,骨干教師既是老師的同伴,也是教師群體的專業引領者和教研活動的帶頭人。調查得知,認同骨干教師“經常”或“有時”上示范課的教師占63.0%;認為骨干教師“經常”或“有時”為教師提供教科研信息的為72.0%;認可骨干教師“經常”和“有時”“幫助其他教師解決教學問題”的教師占59.0%;對骨干教師帶徒弟的情況,選擇“有”和“經常幫助教師,沒有固定的徒弟”選項的教師占68.0%。以上幾組數據比較接近,表明骨干教師在學校發揮了多方面的引領作用。
在對“教師開展教學研究的主要困難與問題”選項中,教師可以同時選多個選項。有62.3%的教師感到時間少,工作負擔重,有31.0%的教師則感覺能力欠缺,認為沒有經費和資料保障占的89.3%、無專家引領者占49.7%。
(1)校本教研實施得到切實保障。我區普通中學基本健全了校本教研管理制度體系,建立起了從校本教研組織領導、活動開展、過程考核到成果激勵等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的制度系統,為校本教研的規范提供了強有力的政策支撐。學校對校本教研活動過程實施考核,對校本教研成果進行獎勵,這些舉措為校本教研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2)學校教學研究氛圍濃厚。我區中學體育教師對校本教研有正確的認識,對教學研究有正確的態度。大多教師認為搞教研是自己的職責,并不覺得教研活動是負擔,而感到是自己工作的需要。廣大教師具有開放的心態,有虛心學習的進取精神。
(3)研究活動落實且富成效。“學校按時開展教研活動”得到絕大多數教師認同,教研活動形式日益豐富,傳統教研活動在繼承中得到發展,教研活動的實效性、針對性和對教師的吸引力進一步增強。研究內容更多地關注教育教學的實際問題,聚焦教師教學的困惑,充分體現出以校為本的精神。
(1)把握本質,激活研究意識。“以教師為主要研究群體,以真實的教學問題為主要研究對象”是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但有少數教師認為開展校本教研“是教研人員和骨干教師的事”,與自己關系不大;認為校本教研就是“聽課、評課、組織教學觀摩”。這說明有些學校對校本教研的本質還把握不準。針對這種現象,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學習力度,提高校本教研的認識。二是樹立典型。要以教師身邊的教研典型作榜樣,引導大家積極投身教研科研實踐。
(2)減輕負擔,給予人文關懷。當前,不少教師感到負擔較重,壓力較大,特別是訓練體育高考生的教師尤為突出。許多教師建議教育科研部門和學校要合理安排教學研究活動,注意減輕教師過重的負擔,努力為教師營造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為開展校本教研提供時間和精力上的保障。
(3)增加投入,改善教研條件。目前,學校經費十分短缺,特別是初級中學和農村高完中體育經費緊缺問題十分突出。實施校本教研,開展教師培訓,沒有必要的經費保障就不會有良好的效果。上級有關部門和學校要統籌安排,關注校本教研這塊工作,增加教研專項經費的投入,改善教研條件,確保校本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
(4)加強引領,提升研究水平。根據調查,教師要求加強校本教研活動專業引領的呼聲很高。我區地處三峽庫區腹心,遠離主城學校集群,專業引領力量有限。應對之策:一是要進一步發揮區教科所、進修校等專業教研和培訓機構的作用,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管理規范和有效運行機制,要對所轄學校進行適切的管理與引領;二是加大骨干教師的培養力度,特別是在骨干教師的使用上要采取新的措施,實行市、區骨干定點聯系學校和教研組的制度,滿足學校專業引領需求;三是實行教研示范學校定校幫扶制度,以點帶面,發揮好示范學校的輻射作用,不斷提升研究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