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曉燕
(河南質量工程職業學院 河南平頂山 467000)
人體是一個復雜的有機整體,生活在千變萬化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人體必須適應環境,科學健身也必須與有關的各方面配合好,學習、掌握飲食營養、生活制度、醫務監督、環境衛生、運動衛生等與科學運動的有關理論與方法,才能產生效果。科學運動首先要了解自己,了解個人身體的解剖結構與生理功能,了解個人的先天遺傳和后天獲得,掌握自己的身體素質和各系統器官的活動,掌握個人健康狀況和綜合體能。學會綜合評價,學會有針對性地制訂個人的運動處方,并以個人鍛煉為主,以集體活動為輔進行科學運動 ,促 進 健 康[1]。
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與共青團中央在《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快樂體育運動的決定》中指出,“達標爭優、強健體魄”應該是實施“快樂體育運動”的近期目標?!稕Q定》還具體提出用3年時間,使85%以上的學校能全面實施《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使85%以上的學生能做到每天鍛煉一小時,達到《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及格等級以上,掌握至少2項日常鍛煉的體育技能,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使體質健康水平切實得到提高。
應該將“快樂體育運動”的遠期目標確定為培養“自主健康型人才”,亦即動員全國億萬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遠期目標,應該不僅僅是改善學生的體質健康現況,而是要全面提高學生的終身體質健康水平與終身運動的綜合素質。并能完成將“快樂體育運動作為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重要突破口”的戰略部署,深化我國的素質教育改革,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2]。
“自主健康型人才”的具體培養目標是:培養終身運動興趣,形成終身運動意識,掌握終身運動知識,提高終身運動能力,養成終身運動習慣,學會自我保健,堅持終身運動,保持終身健康。
美國相關專家認為,發展有益、有生氣的身體娛樂是當代社會的需要;英國相關學者認為,應該養成用積極、快樂的態度度過余暇;日本與韓國則強調培養和樹立學生一生能夠繼續參加運動實踐的能力和態度。綜觀各國體育教育思想與目標,可以發現:充分發掘個體價值,促進學生在身體、認識與情感等方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興趣與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服務于社會是其共同的特征[3]。因此,本文認為“全國億萬學生快樂體育運動”應該是一項在時間與空間方面具有長期性、整體性特征,在理論與實踐方面具有科學性、實效性特征的實質性戰略工程。
從“學生、家庭與社會的社會學”角度,將學生確定為戰略目標對象;從體質健康教育具有“社會一致共識與認同”的角度,將培養“自主健康型人才”作為實施戰略目標的突破口,以學生在家庭的重要地位與影響力,通過將學生培養成為“自主健康型人才”,影響家庭、輻射社會,讓“健康第一”、“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口號家喻戶曉,深人人心,從而全面提升國民體質健康水平。
快樂體育運動的發展必須與社會接軌,適應社會的發展腳步,為了更好地落實開展全國億萬學生快樂體育運動,我們必須搞好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使學生從學校體育教學中感受到體育的樂趣,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提高體育學習的主動性。但目前我國的各級學校還存在著一些與開展快樂體育運動計劃不相適應的具體困難,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4]。
雖然提倡素質教育已經多年,但高考、中考指揮棒的作用依然十分強勢。部分學校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響力,自覺不自覺地將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學率上面,許多學校對學校體育往往是“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甚至以應試教育替代素質教育,以“升學第一”替代“健康第一”。人們對學校體育的價值觀決定了學校體育的發展觀,在對待體育的態度上,學校和社會都表現了不同程度的輕視。
體育教師是學校體育工作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體育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教與學的關系。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并積極調動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改進體育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在開展快樂體育運動,對體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各級學校專職體育教師的配備遠達不到國家規定的要求,尤其在農村學校,幾乎沒有專職體育教師,即使配備了兼職教師,大多數人都沒有受過專業體育培訓,上課也只是帶領學生到操場上跑一跑、玩一玩,在操場上不出傷害事故就算完成了教學任務。所以,發展快樂體育運動依靠目前的體育教師師資狀況是十分不利的。因為,只有一專多能、高素質的體育教師,才能據學校實際情況,幫助學生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知識和方法,舉辦各層次多形式的學生體育運動會,將高層次體育比賽引入校園,積極開展競技性和群眾性體育活動,活躍校園體育生活。
體育鍛煉意識包括人們對體育的認識、對體育鍛煉的態度和情感以及體育鍛煉行為的調節。體育鍛煉意識是對體育本質、特性、價值、作用以及體育與人、體育與其他事物之間關系的一種自覺反映。體育鍛煉意識的強弱對體育鍛煉行為起著促進或阻礙作用,因此培養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是促進體育鍛煉習慣養成的重要條件。體育鍛煉意識的形成不是天生的,是人們在后天受家庭、學校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潛移默化的影響以及親身參與體育活動實踐中逐漸形成的[8]。
培養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主動鍛煉意識,讓學生能夠充分展現自我個性。所以,快樂體育運動其實也是塑造學生自我主體意識形成的過程。而自我主體意識形成使得學生能夠充分享受運動中的快樂和愉悅。同時體育教師也將發揮其真正的“主導性”,使體育教學和課外活動實施過程中充滿了人性的光輝,洋溢著自由、和諧、關愛、平等、有感情、有魅力的人文氛圍。從而學生在這種寬松環境中,不再是“郁悶”、“緊張”和“恐懼”,他們可以根據自己興趣愛好、需要、特長和身體素質,自主地選擇適合自己特點的運動項目,形成人人參與、個個爭先的良好運動氛圍。
運動樂趣在快樂體育運動中起著“火車頭”和“發動機”的作用。從某種方面來說,獲得樂趣和愉快的感覺是參加體育鍛煉的重要原因。因此,快樂體育活動非常注重開展內容豐富多彩、趣味性大、學生喜聞樂見的體育項目和組織形式。如體育舞蹈、羽毛球、跳皮筋、踢毽子、跳格子等項目;快樂體育園地、團體廣播操、趣味運動會、班級籃球賽等多種體育組織形式。在快樂體育運動實施中,體育教師為了提高活動的趣味性,首先要做到會設計生動有趣的體育教學方法。其次,體育運動有許多不同類型項目。體育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基礎健康狀況和人格等各方面情況,對不同類型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分類,同時注意內容安排的層次合理性,努力做到難易適中、多少適量[5]。
縱向機制是建立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一體化領導小組,成員主要由學校領導、社區領導、家長代表組成,負責研究和擬定一體化體育發展工作的年度計劃、規劃,并組織實施,制定一體化體育教育的法規和制度,使其逐漸走向規范化、制度化。橫向機制是建立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學校體育與家庭體育、社區體育與家庭體育的協調委員會,協調委員會受一體化領導小組的直接領導,由體育教師、社區體育指導員和學生家長代表組成[10]。具體指導、協調學校、家庭、社區開展對中、小學生的體育活動,舉辦各類體育學習輔導活動,組織區域內體育交流活動,協調體育活動的物質資源和體育指導的人才資源等。學校、家庭、社區體育一體化教育管理模式屬于區域教育社會化管理模式,從理論上講,其組織管理的實施能夠保證一體化體育教育網絡正常存在和良性運轉。
總之,快樂體育運動的關鍵在于落實,而落實的具體表現形式是參與,也只有廣大同學們的積極參與,才有強健的體魄,才能彰顯出大學生活的陽光與健康,從而實現快樂體育的目的和任務。
[1]陳健.“快樂體育運動”實踐研究——以廣東省廣州市菩提路小學為例[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2):85-87.
[2]熊揚名.四川省農村中小學“快樂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研究[J].教學與管理,2013(3):95-97.
[3]葉志鋒.廣東地區高校開展快樂體育運動的調查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3):63-64.
[4]楊梟.“快樂體育運動”背景下大學體育課程評價新理念[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86-187.
[5]林克明,石慶福.高校快樂體育運動會發展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3(2):9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