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宇
(西昌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四川 西昌615013)
之所以把教學看作藝術,尤指教師應有效的使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并以淵博知識扣開學生心靈之門。
而學生攝取知識是一個主觀能動的選擇過程,這種選擇由其需求、興趣、愛好等心理傾向所決定,并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堅持人本教學原則,從滿足學生需求出發,注意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興趣、愛好,引導并幫助其樹立適當價值觀,促使其主動參與教學實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為此,每位教師都有必要樹立正確的相關觀念,并具備相應能力。
作為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應該樹立以下觀念:
1)樹立先進的教育、教學營銷觀是貫徹人本教學原則的思想基礎。
我國教育有必要改變“學生是學校和教師的產品”的傳統觀念,代之以“學生是學校和教師的‘顧客’”的營銷觀念。
教師作為教學過程中的營銷者如何以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造并滿足被營銷者即學生需求的教學營銷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思路。
學生的首要需求是“滿足自身發展的需要和環境對人才的要求”。能否為學生提供符合其需求的、有價值的“知識產品”,激發其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效果,是教師職業素質的反映。這是現代教學營銷的思維模式。
2)樹立尊重每位學生以調動其學習積極性的觀念。
戴爾·卡耐基認為,人性最大的弱點是希望被別人尊重。當學生受到尊重時,其潛藏在體內的活躍因子被激活,從而以主動求知的姿態參與整個教學活動。
人有“價值實現”的需要。對于學生來說,自身價值的實現更多的體現為被老師和同學認可。老師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遞“你們擁有卓越智慧,是他人學習的榜樣”的信息。這是使學生有足夠信心主動參與到教學過程中的最有效的激勵方式。
3)樹立爭取學生信任以激發其學習積極性的觀念。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表明,人有強烈的“被理解的需要”。人們的思想、行為不被他人理解,就可能滋生抵觸情緒或顯示憂郁心理狀態。
要消除抵觸情緒,就要學會理解對方。教師必須通過有效的交流、溝通手段,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并取得優異成績,滿足其對價值實現的需要,以爭取學生信任。
4)樹立“復雜人”觀念,把握學生需求變化趨勢,采用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
人是“復雜的人”。人不同則需求不同,即使同一個人其需求也會隨環境變化而不同。教師只有把握住學生需求的變化趨勢,才能使授課更有針對性,真正做到“我所講的,正是學生需要的。”
人的行為是一個從不成熟到逐漸成熟的過程。實踐中存在著“教學生命周期”。針對學生不同成熟階段,教師應采用適當的教學模式。其中,不成熟階段可以采用“命令+激勵”式、初步成熟階段可以采用“說服+激勵”式、較成熟階段應采用參與式,而在成熟階段則應該采用授權式的教學管理方式。這將有助于教師主導與學生主動的有機結合,真正把人本原則貫穿于教學活動中,以提高教學效果。
有知識不等于懂教學。教師能力的高低更應該通過他(她)將知識轉化為學生愿意接受并主動尋求的信息的水平來衡量。
任何說教都不如讓對方自己理解的效果好。成功的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討論對相關知識的感受以及理解這些知識的過程,這是“與人魚不如與人漁”的真實含義,也是幫助學生實現“舉一反三”,甚至“舉一反多”的關鍵。
對教師的要求決不止于具備良好口才,更重要的是如何實現與學生的有效溝通。教師有效的教學溝通能力表現在,適度把握信息傳遞的空間距離和時間間隔;有效激發學生興趣、幫助其培養良好性格;恰當調整自身價值觀、有效協調人際關系、提高環境適應能力。
要使學生接受教師的知識,首先就要讓學生接受教師。
教師只有通過培養自身獨特的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提高自身在學生中的承認度,才能增強學生對自己的信任感。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基礎和前提條件。
“T”型知識結構是現代教師職業水準的標志;知識面的寬度是衡量教師整體素質的重要指標;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知識和具備快速學習的能力,是教師人格魅力的體現,直接影響著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對老師的信任度。每位教師對此都應該有深刻認識。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教師應該研究、把握并熟練運用學生心理特征,才能有針對性的發揮各種教學手段的優勢,做到因人、因材、因時施教以提高教學效果。這是教師貫徹人本教學原則應具備的基本能力。
教學是一個雙向溝通的互動過程,離開教師和學生中任一方的積極參與,結果都會失敗。在追求“人性化管理”的今天,人們逐漸認識到人本教學的意義,將信任人、理解人、尊重人、發展人、依靠人等人本原則的核心理念貫穿在教學實踐中,才能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其主動參與到整個教學活動中,形成良好學習氛圍,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1]趙華.基于人本原則的學校教學管理模式研究[J].教學與管理,2008
[2]任新春,馮忠良.人本主義教育心理與教學改革[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0(2).
[3]車文博.人本主義心理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4]肖瑜.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教學設計的指導意義[J].瓊州大學學報,2004(4).
[5]何志武.人本主義教育理論的主要觀點及其應用[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