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王學敏
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是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和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是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中職學生在實訓基地進行生產性實訓,不但為學生創造了真實的職業環境,提升了職業技能,也真正實現了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生零距離就業的目標。同時還可以利用其創造的經濟效益購置設備、改善教學條件、加強課程研究等。這樣就變消耗性實習實訓為創收性實訓,為實訓基地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但是,由于各地經濟發展,行業產業水平及環境不同,中職學生生產性實訓過程中還存在許多問題需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大多數中職教材不能體現工作過程的真實情況,對學生的職業能力培養缺乏系統分析與精準設計,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脫離工作實際,教育效果大大降低。學生對工作崗位群所需專業技能和心理素質并不十分清楚,對技能的學習缺乏科學的認知,沒有真正認識到生產性實訓教學對他們學習的指導意義與價值,影響了實訓的效果。
中職教育以培養技能人才為目標,實訓重點放在技能訓練,并允許實訓中出現一定程度的原材料消耗。而企業生產以實現經濟效益最大化為目標,不僅在時間上要求緊,還要求最大限度減少消耗。學校與合作企業效益目標的矛盾在生產性實訓實施過程中尤為突出。
生產性實訓引入了企業真實的工作情境和管理模式,是按照產品的工藝流程來布置實訓任務的。開始幾天學生由于新鮮、好奇,興致較高,能以端正的態度對待實習。但一段時間以后,面對重復性工作,有的同學對實訓失去興趣,在實訓中牢騷多、不認真,有些崗位的工作不愿做,甚至部分家長對此也不理解,傳統講授式的學習方式與真實生產任務式的學習方式矛盾突出。
生產性實訓因為有生產性特點,必然產生一定的經濟效益,必須給予學生適度的報酬,必須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建立制度保障,否則會影響學生的積極性,也會影響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持續發展。
組織專業教師,協同合作企業方的生產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對生產任務進行分析,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驅動為基礎,構建合理的課程群。首先,根據專業學生的就業崗位(群),確定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以此作為項目;然后,通過對工作過程進行分析,明確學生應具備的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按照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形成的邏輯關系,從基礎到技能,從簡單到復雜,從專項到綜合,參照國家與行業職業能力標準要求,開發本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最后形成以職業能力和素質培養為核心的課程體系。
生產性實訓基地的生產任務就是承接外部企業訂單,為企業提供加工服務。在訂單生產過程中,實訓基地一方面按真實產品的生產要求嚴格控制生產工藝,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盡量避免原材料的損失和浪費。另一方面,學校自購一部分原材料,補充培訓和生產中的原材料消耗。對于加工時間問題,與外部企業進行協商,強調學生所進行的生產性實訓必須體現“學做合一”,在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生產時間要比企業長,在與企業簽訂加工合同時交貨時間相對長一些。
在實訓中培養他們的責任心和吃苦耐勞的精神,比熟練某一個崗位技能對于他們的職業發展更加重要。因為生產性實訓的目的就是在生產真實產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職業素質、勞動意識、質量意識、責任意識。為使學生保持良好心態進行生產性實訓,必須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教育學生具有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具備吃苦耐勞的精神,嚴格遵守勞動紀律并具有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
校方與合作企業方應共同保護學生生產性實訓的積極性,制定靈活的激勵機制。
(1)對于產品符合工藝標準,且在實訓過程中沒有產生原材料浪費的學生,以計件的形式與實訓基地的技術工人同工同酬。
(2)對于產品符合工藝要求,但在實訓過程中產生了原材料浪費(出現次品)的學生,從其既得利益中象征性地扣除20%-30%(其余部分由校方承擔)。
中職學生進行生產性實訓,為學生不斷提高自身的崗位技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經過近三年的生產性實訓實踐與探索,緊密貼近社會實際,滿足了地方經濟發展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推動了中職學校“校企深度交融、工學有機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形成了學校里面有工廠、工廠里面有教室的工學結合辦學格局,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也為同類中職學校的生產性實訓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經驗,具有較好的示范和引領輻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