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 李宏大
中職教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促進學生的就業與創業為基本目標,以工作與學習的深度融合、學校和企業的密切配合、校內與校外的有機互動為基本特征,教育主體從傳統的以學校為中心轉向學校、合作企業、用人單位等共同合作參與的多元主體的一種職業教育模式,具有較強的職業針對性,能夠有效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發展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養,是提高中職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目前中職學校專業教師接受的是傳統的學科教育,缺乏專業素養、企業實踐和技能訓練,缺乏課程開發能力、實踐教學指導能力,無法適應當前“教學做一體”、“行動導向”、“項目教學”等教學改革的新要求。中職教師隊伍的整體水平已成為進一步深化工學結合、提高中職教育質量的重要制約因素,中職學校的當務之急是探索“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有效途徑,盡快打造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理論知識扎實、專業技能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以推動人才培養質量的提升。
根據每名專業教師的自身情況及學校專業設置情況,幫助教師確立專業發展方向,制定切實可行的“雙師型”教師培養目標與計劃,以及教師到企業實踐的有關制度和實施辦法,將教師培養納入學校長期發展規劃中,做到有的放矢,增強師資隊伍建設的實效性。
目前,工學結合的教育模式在中職學校中尚未形成一定的規模,部分企業不愿意接受教師參加頂崗生產實踐,教師參加企業實踐的場所難以保證。而且多數中職學校專業教師匱乏,多是從文化理論課教師轉行而來,長期處于超負荷工作狀態,缺乏到生產一線鍛煉和提高的時間與機會。學校應拓寬培訓渠道,為專業教師營造實踐的機會與場所。
一是學校專業教師進企業。采取專業教師下企業輪訓制度,每學期安排不同的專業教師到企業進行專業實踐鍛煉,可以帶著專業教學中的一些問題,到企業中向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請教,提高應用新技術的能力。
二是企業技術人員進學校。聘請企業高技術人員擔任兼職教師。通過參與學校專業建設與專業教學實踐,改善教師隊伍結構,對學校專業課教師進行培訓。
三是拓寬校外培訓。積極為專業教師創造參加“國家級培訓”和“省級培訓”項目的機會與條件,我校有95%的專業教師參加了省級以上培訓,在汽車維修一個專業就先后派出六人次到外省市參加國家級專業骨干教師培訓。他們在學習期間都進入工廠進行生產實踐,大大增長了專業實踐知識與技能。
四是做實校內培訓。目前,專業教師培訓多采取授課式,教學方法陳舊,授課內容脫離專業教師的實際需要。要積極探索校內培訓的新途徑、新方法,改變以往統一式的培訓模式。要注重專業教師多樣化、個性化的需求;要充分體現不同專業、不同學科、不同年齡教師的實際需要和差異性;要注重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要通過開展教學競賽、教學研討、崗位練兵、操作比武等多種教學活動,為教師創設展示、交流、鍛煉和提升的平臺。校內培訓要對教師進行知識更新、教學能力提高、實踐能力提高等全方位、高質量的培訓,真正使專業教師培訓發揮實際作用。
校企合作是培養“雙師型”教師的一條有效途徑,教師專業技能與實踐能力的提高,離不開企業實際生產壞境。中職學校“雙師型”教師合作培養機制尚不健全,存在著目標內涵不明確,企業參與積極性不高,培養缺乏系統性、規范性和針對性,學校應積極探索企業與社會機構共同參與的專業教師培養機制和培養模式,為專業教師搭建長期的職業實踐發展環境,以提高師資的整體技能水平。
要發揮“雙師型”教師的潛力,鼓勵他們在專業對口的條件下兼職和創業。學校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教育資源、實訓基地和社會影響,建立良好的“產學研”創業機制,幫助有創業愿望與能力的教師和學生先行創業。
學習是教師發展的主要手段,學校要制定專業教師學習與發展規劃,通過精神鼓勵、物資獎勵等各種手段,鼓勵教師主動學習,并將教師的學習納入評價體系之中。
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激勵是調動教師積極性的有效手段與途徑,只有建立科學的激勵機制,才能激勵教師充分發揮出自身的潛能,達到個人價值自我實現與促進教育發展的目的。學校對教師的教育、教學和科研成果要及時予以肯定與獎勵,并建立科學完善的用人制度,提高“雙師型”教師的待遇,形成充分體現并積極鼓勵教師履行崗位職責和創造突出業績的薪酬體系。
教師的考核評價工作,具有導向、激勵、調控的作用,是對教師工作的數量、質量、效益和貢獻等方面進行的全面評價。學校要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完善的專業教師考核評價機制,通過評價來激發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
[1]崔景懿,李友林.職業教育法規文件選編.沈陽出版社,1998,11.
[2]關于“雙師型”教師素質內涵及特征的研究.北京匯佳職業學院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