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積艷
(遼寧地質工程職業學院)
那么,怎樣才能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呢?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對學生實行“三步走”口語訓練法是比較有效的方法之一。所謂“三步走”是指“讀—說—講”三步,這三步必須一步一步地走,從低到高,從易到難,像登臺階一樣。先要能讀,然后要能說,最后要能講,這樣才能逐步登上高峰。
第一步:“讀”的訓練
朗讀是口語訓練的基礎,它是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語言的口頭表達形式,是最有效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方法。通過朗讀訓練,可以培養一個人的敏銳的語感,為說好普通話打下堅實的基礎。
1.“讀”的內容
可以是課本范文,也可以是報刊雜志上的內容,題材可以分門別類進行。如詩歌、散文、戲劇、小說、新聞、發言稿、解說詞、悼詞等都可。
2.讀的要求
一要做到出聲朗讀;二要做到熟練;三要做到吐字清晰,盡量不要漏字、添字;四要做到有聲有色,聲情并茂。
相較于其他專業和學科,全科醫學在我國的發展起步晚,針對全科醫學的專業化教育始于住院醫師規范化培養時期[4],無論是在院校教育還是畢業后教育中,全科醫學專業的雙語教學鮮有提及[5]。但隨著全科醫學在我國的發展,國際交流的機遇與需求同樣與日俱增。同時,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的社區衛生中心工作中,全科醫師對英語能力存在巨大需求,一方面社區的學術交流越來越頻繁,并更加深入國際化,另一方面隨著全科醫師對自身職業能力的培養,在進行學歷提升、閱讀文獻時均需要良好的專業英語能力,因此,語言作為學習專業過程中的重要工具,全科醫師的雙語教學具有重要意義[6]。
3.讀的方式與途徑
課堂上,老師要提問朗讀,逐次安排,每人都要輪到。課余時間,要求學生每天必須自己朗讀一兩篇文章,并且要求班級學委主持,每天利用自習十分鐘時間,由一個學生給大家讀段新聞,每天換一個人,這樣既鍛煉了朗讀,又使學生們了解國內外大事,豐富了知識,可謂一舉兩得。
在“讀”的訓練中,老師要先給學生介紹些朗讀要求與技巧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先從理論上明確,再在實踐中鍛煉,訓練中老師要因人適時地加以指導,并可舉行各種朗讀比賽,來促進學生朗讀水平的提高。
第二步:“說”的訓練
“說”是對頭腦中已有材料經過條理化、系統化,借助于有聲語言表達出來,它比“讀”要難。因為讀只是對現成材料進行加工,不需思考,整理,只要掌握技巧即可,而說除了有技巧外,還要反應敏銳,表達靈活,這是鍛煉口語表達能力最重要的環節,必須多練。
1.“說”的內容
主要圍繞日常說話與交往所需的內容進行,如介紹,傾聽、交談、應酬、闡釋、說服、答辯、反駁、即興發言等口語訓練內容,教師可以有計劃,分步驟從易到難進行單項訓練。
2.“說”的方法
每項訓練前,老師都要先給學生講授技巧與要求,然后再進行訓練。比如,新生入學初,一般介紹應該抓住什么?特殊場合應突出什么?不同的名字,不同的場合,可根據各自情況,選擇介紹方式。如畢業前,可給學生講講應聘時自我推薦過程中應突出什么和注意什么?然后再逐一訓練,這樣適時穿插口語訓練內容,既配合了教學內容,又對學生有實用價值,學生也愿學愿練。
3.“說”的形式
一是學生之間可兩人一組互相提問,交替闡述。二是開設討論課,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可發表不同見解、觀點,促進口語表達能力的提高。三是設計專題課,老師出一些題目,或設置情境,讓學生抽簽回答,如說服別人,應酬事宜,反駁例子,提問與回答的技巧例子,讓學生這樣做,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考查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三步“講”的訓練
“講”是口語表達較難的一步,講什么,怎樣講都要經過頭腦加工,才能表達出來。“講”一般都比說的內容要長,“說”一般是互為的,可雙方穿插進行,有思考余地,而“講”一般是一氣呵成,要觀點明,思路清,并且較系統、完整,所以老師更應訓練學生會“講”,“講”的訓練可按以下方式進行。
1.進行復述與講述的訓練
復述和描述是把聽到的或看到的事轉述他人,既要忠于原材料,保持信息完整,又要不照本宣科,對原材料進行加工,這項訓練既可鍛煉學生口語表達,組織語言的能力,又可考查學生分析與處理問題的能力。因此老師應重視此項訓練。
(1)訓練內容。可復述看過的小說、電影、電視劇的故事情節,可講述自己親身經歷的某事,也可講校內外或國內外新聞,還可描述介紹自己的家鄉或某位人,某個難忘的事等。
(2)訓練方法。可結合授課進行,如概括文章大意,復述文章情節,講述文中某人的經歷,也可單獨設課,講講自己經歷過的趣事或難忘的事,還可利用每次課前進行,抽出5~10分鐘時間,讓學生講一段話,內容不限,形式靈活。每次課輪一個,讓學生事先準備,開課就講,鍛煉了學生,豐富了知識面,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開設口頭作文課
在復述與講述的基礎上,對學生進行口頭作文訓練,進一步鍛煉學生思維與組織語言的能力。此項訓練可由易到難進行,開始時可讓學生自選內容,不限時間講出。如:談談自己,介紹家鄉,描述母校,老師或同學,講一件難忘有意義的事等。再進一步,老師可布置一些文題,讓學生寫出提綱再講,最后可當堂布置文題,給時間思考,然后當堂講。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必然會“逼”學生講出好文章來。
3.進行演講、辯論比賽訓練
演講與辯論是一種綜合的口語表達形式,要求較高,難度也較大。所以,教師可分門別類給學生介紹,區別好一般演講與比賽演講,日常論辯與專題論辯的特點,方法,然后進行訓練,通過班級講,年級講,學校講的形式,鍛煉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當然此項訓練,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能成為演講與論辯的好手,要因人而異,一般說來,能對就職、競聘演說,大會發言,日常論辯掌握就可。
總之,口語訓練是語文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師應該強化訓練,針對專業特點,有所側重,但提高學生口語表達水平并非易事,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步登不上山頂,但只要有恒心,實行“三步走”口語訓練,從能讀到可說再到會講,一步步踏實地走下去,就一定會取得好成效。
[1]李桂峰.高職語文教學的口語交際教學策略分析.教師,2012,(23).
[2]朱彩虹.大學生實用口才訓練教程[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