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方振
(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李莊鎮沙墩中心小學)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情境,讓學生們去感受美,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觀。人們并不是在任何時候都能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的,要想感受到客觀事物的美就需要吸引人們的注意力和對客觀事物產生情感,所以,教師要想達到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目標,就需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同時激發學生們的情感。
例如,教師在講解《看菊花》這篇文章時,就可以借助當時的季節是深秋,而這個季節校園里只有菊花正在茂盛的開放著,這時教師可以把菊花的圖片展示給學生們看,讓學生們在根據菊花的不同的顏色、形狀和品種去感受菊花的美,并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去校園里觀看菊花的美,讓小學生們真正看到、摸到菊花,從而對菊花產生喜歡的情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觀。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渲染教學氛圍,來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情趣。由于小學生的思想都很單純和幼稚,他們的情感是很容易被激發的,例如他們會對課文中出現的英雄起崇拜之情,對祖國的大好河山起贊美之情,對課文中出現的壞人起憎恨之情等。因此,教師必須要有目的去激發小學生們的審美情感,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審美情趣,主要從兩個方面來加強。一是教師與學生互動,鼓勵探索。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學生總是被動地去接受重復的學習,永遠都不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不會激發學生的潛在能力的,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要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們的好奇心,鼓勵學生進行提問,解決學生的疑難問題,從而對學生的問題意識進行培養。二是學生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創造愉快的教學氛圍,要故意用一些附有感染力的語言激發學生們的情感,讓學生們放松心情,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從而與教師進行心靈的對話。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通過讓小學生們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去感受課文中人物的形象美。教師在教課時,多對小學生講解反映藝術美、自然美和社會美的事物,讓學生在讀課文過程中去體會文中人物的心境以及美好的場景,從而提高了學生對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去感受人物形象美。
例如,教師在講解《黃河的主人》這篇文章時,在引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時,可以借助課文中的內容來刺激學生的感覺器官,當學生讀到課文中“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心驚”時就可以借助黃河的壯觀場面,讓學生們展開豐富的想象力去想象黃河這一偉大奇觀,而當學生讀到課文中“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駭浪,成為黃河的主人”時,學生就會受到黃河主人的強烈的感染力,對黃河的主人不由自主地產生敬佩之情,感情得到升華,從而提高學生對文中人物的形象美。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學生,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培養學生達到創造美的境界。要想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情感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所以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滲透,合理地運用情感去讓學生啟發想象,利用課文中的情境去激發學生們內心的情感,讓學生在朗讀中從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度,為學生創造美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教師在講解《清平樂·村膳》時,通過讓學生們帶著感情色彩朗讀,去體會當中的詩情和詩意,受到作者藝術美和自然美的熏陶,老師可以啟發通過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在頭腦中浮現詩中的畫面,體會作者在當時的情境所要表達的感情,從而實現創造美的目的。教師可以通過自己的情感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慢慢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之情,培養學生的表達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培養學生的品詞品句的能力,讓學生能夠根據語言的特點,深刻體會文章的優美語言,抓住文中的重點詞句,發揮學生的豐富想象力,理解課文中所表達的美好之情,從而讓學生對祖國美好風光產生無限的熱愛之情和贊美之情。
例如,老師在講解《春曉》時,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詩中的語言特色,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對于詩中的“處處聞啼鳥”“花落知多少”,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抓住“聞”“知”二字,體會作者巧妙運用二字的用意,讓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去體會詩人熱愛春天之情和贊美春天之情,從而提高學生們的審美觀。
寫景散文常以生動的語言取勝,而生動優美的語言總是靠優美的句式表現出來。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錯落美……比如《雪》中是這樣描寫雪后的景色的:“山川、田野、樹林、房屋,全都籠罩上一層厚厚的雪,萬里江山變成了粉妝玉砌的世界。落光了葉子的柳樹上掛滿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銀條兒;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樹和柏樹上則掛滿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兒。一陣風吹來,樹枝輕輕地搖晃,美麗的銀條兒和雪球兒簌簌地落下來,玉屑似的雪末兒隨風飄蕩,映著清晨的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作者成功地運用了比喻、排比句式,使得句子形象生動、對稱工整。教學這類句時,應反復指導學生朗讀,并結合雪景的錄像直觀感受和分析各分句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學生體味出其美的韻味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不斷探索,融會貫通,并努力提高自身鑒賞美、理解美的能力,這樣才能把審美教育切實地貫穿到語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1]林建峰.素質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探析[J].讀與寫(上,下旬),2013,(19).
[2]閆曉.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5).
[3]郭軍祥.小學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J].學周刊B版,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