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 建 楊小剛
(重慶市機械高級技工學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要更新人才培養觀念,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尊重個人選擇,鼓勵個性發展,不拘一格培養人才。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深化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指出,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包括“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在內的八點要求。
教育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財政部在《關于實施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計劃的意見》和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決定》都對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的重要指導意見,特別是《重慶市職業技術教育改革發展規劃(2012-2020年)》更是明確提出了“與充分就業和市場需求相適應,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重慶特色的現代職業技術教育體系,努力培養培訓數以百萬計的技能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建成職業技術教育強市”的要求。示范校建設的核心是改革,職業教育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改革。
“十二五”期間,重慶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尤其是電子信息產業、汽摩產業和裝備制造業等重點產業的優化發展,對重慶的中等職業教育在人才培養上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務。加快改革發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已經成為擺在重慶中職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
作為重慶辦學歷史最悠久的技工學校,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穩步提升培訓質量,為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示范學校計劃項目的建設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學校先后與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的ABB(中國)有限公司、上汽集團菲亞特紅巖動力總成有限公司、重慶長客城市軌道交通車輛有限公司等20余家企業內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學生教學實習基地;在重慶長安鈴木汽車有限公司、中國重汽集團燃油噴射系統有限公司等50余家知名企業內建立了學生頂崗實習基地。
為破解上述問題,我校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基礎上提出了“校企三動、階段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校企三動是指校企驅動、校企聯動、校企互動。一是校企驅動,即學校與企業分別發揮兩個主體的作用,解決當前校企合作中,“企業一頭冷,學校一頭熱”的問題。二是校企聯動,即學校與企業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共同建設優質教材,實現在人才培養與專業建設上聯動。三是校企互動,即學校與企業共同打造兼職隊伍、打造專業文化、制定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實現在兼職隊伍建設,校企文化對接和學生評價方面的互動。
階段融合是指把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分成三個階段,即基礎培養階段、校內外生產實訓培養階段、頂崗實習培養階段。根據職業崗位能力培養需要,由學校與企業共同制定專業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確定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學校理論與實訓教學融合,企業教學實習與頂崗實習融合。
實現校企驅動、校企聯動、校企互動,共同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通過理論學習與工作實訓、教學實習與頂崗實習相互融合,將課堂理論學習與社會的實際工作緊密結合起來,實現學校學習與企業實習的有機統一。
1.校企驅動,共同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規格
學校成立由行業企業專家、學校共同組成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進行廣泛市場調研,確定畢業生的就業崗位和崗位群,在此基礎上,進行職業能力分析,制定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掌握畢業生必須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
2.校企聯動,共同構建課程體系,共同開發課程標準,共同建設優質教材
通過對企業調研后基于工作過程重構課程體系,按照“崗位(群)——工作過程——崗位能力——核心能力——核心課程、支撐課程及相關課程”的課程建設思路,結合專業的培養目標,校企共同開發專業課程標準。同時,將企業典型生產任務轉化為課程中的課題,并將企業管理與職業能力培養融入課程體系中,編寫專業規劃教材。按照企業生產過程要求,遵循生產過程中的基本規律,以工作任務為主線,校企共同開發特色校本教材。
3.校企互動,共同打造兼職隊伍,共同對接工業文化,共同考評學生綜合素質
(1)隊伍建設
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校企合作定期互動制度》等制度,實現校企雙方的“二級互動”:學校選派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或掛職鍛煉,學習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同時,學校派遣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為企業開展技能培訓,并提供技術咨詢服務;學校通過聘請企業高管、總工作為指導專家,參與制訂或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并為學生開展前沿講座,企業提供技術骨干擔任學校兼職教師。
(2)文化建設
校企互動改善實踐教學環境,增強專業吸引力,豐富校園文化,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職業責任感和敬業精神,傳專業之道。校企互動提升文化融合,吸引高端企業參與學校專業文化建設發展,增強師生的職業歸屬感和專業成就感,授長青之業。校企互動對接文化建設,吸收企業文化精華,打造工業文化特色,引入企業核心價值觀,知名企業產品展示,工業文化發展歷程等,解生涯之惑。
(3)學生考評
與重慶市教育評估院合作開發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評價體系,建立有學校、企業和社會多方參與的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實行課程考核以學校自主考核為主,實行過程與結果相結合的評價形式;頂崗實習考核由合作企業和學校共同考核;技能考核由學校和技能鑒定機構共同考核,從而形成開放的、多元的、立體的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在“校企三動,階段融合”的培養模式下,學校結合各重點專業實際,數控技術應用專業構建了“教產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構建了“階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和電子技術應用專業構建了“四段式、雙循環、校企聯動”人才培養模式。
1.數控“教產一體化”人才培養實踐
“教產一體化”人才培養,即把教學與生產相結合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教”是指學生在學校教學環境中,通過學校教師或行業企業專家指導,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產”是指生產,主要是指在校內實訓基地或頂崗實習基地,充分利用實習時間承擔生產任務,實行“教學與生產,工作與學習”一體,變消耗性實習為生產性實習,從而提高學生的產品質量意識和實踐能力。
2.汽修“階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實踐
通過校企合作,校企雙方在“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指導下,共建校內模擬生產環境的實訓基地和校外教學實習基地,推行“階段式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實現校內基礎教學、校內模擬生產環境實習、校外真實生產環境教學實習和頂崗實習四個階段在整個專業教學中的結合。
3.電子“四段式、雙循環、校企聯動”人才培養實踐
通過對企業生產實際和人才需求的調研,構建“校企融合、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按“校內1.5+企業0.5+校內0.25+企業0.75”實施四段式、雙循環、校企聯動培養,注重實踐教學,突出學生職業技能培養,強化學生實習實訓和頂崗實習環節,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
學校聘請專家教授、企業負責人、企業技術人員擔任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成員,負責審核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方案、把握專業發展的方向。定期召開會議,吸收專家的意見和建議,確保專業建設的科學性、適用性、前瞻性。
學校成立“校企三動 階段融合”培養模式領導小組,指導并實施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同時,學校成立由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雙師型”教師及兼職教師組成的專業教學團隊,負責組織實施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在項目建設實施過程中,項目負責人按照“逐級分解、責任到人、層層落實”的原則,與各子項目負責人簽訂《項目建設責任書》,實行“五定”,即定任務、定人員、定職責、定時間,定進度。建立進度定期檢查制度,確保建設任務保質保量完成。
學校出臺了校企合作等相關制度,先后與重慶長安、武漢華中等企業開展校企合作。學校遵照《示范學校建設項目實施管理辦法》等文件,擬定了示范校人才培養模式試點工作相關文件,依托學校現有的教學管理制度、實習實訓管理制度和學生評價相符合的教學質量監控制度,確保該項目的順利推進。
根據示范校建設要求,對專業人才培養模式試點經費給予重點投入,學校按建設規劃資金,確保落實到位,保障人才培養與課程體系改革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建設的正常實施和運行。
1.分類構建人才培養模式
通過對重慶機床(集團)有限公司、重慶長客軌道車輛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業調研,走訪兄弟院校,在行業企業專家的指導下,學校總體提煉出了“校企三動、階段融合”的培養模式,各專業分別提出了不同的人才培養模式。
2.構建課程體系
按照職業教育自身規律,根據職業能力要求和崗位標準構建了以數控技術應用專業為代表的“教產結合”課程體系,以汽車制造與檢修專業為代表的“職業能力為導向”課程體系和以電子技術應用專業為代表的“模塊化”課程體系。
3.創新教學內容
(1)設計課程內容。各重點建設專業打破了學科體系,將職業崗位能力所需要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專業基本技能重新組合,構建新的課程內容框架,形成新的課程。
(2)制定課程標準。制定了《數控加工工藝與裝備》等28門專業核心課程標準。
(3)開發專業教材。編寫了《數控車工編程與操作》、《電工基礎與實訓》等16門專業規劃和10門特色校本教材的編寫工作。
4.改革評價模式
制定了學生素質“多元立體”評價方案、開發了學生素質“多元立體”評價體系,開展了“多元立體”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開發了《學生綜合素質檔案》《學生評價手冊》《班主任工作手冊》和《學生頂崗實習管理手冊》等工具,形成了《學生綜合素質”多元立體“評價模式推廣試點工作成果集》,出臺了《學生綜合素質考核評價辦法》《學分制管理辦法》等相關制度。
1.專業吸引力增強,人才培養質量得到提升。示范校建設兩年來,各重點專業招生人數增加,專業吸引力得到了進一步增強。學校向社會輸送了畢業生4543名,畢業生就業率達100%、對口就業率達82%、畢業生雙證書獲證率100%,兩年中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滿意率均達到95%以上。重點專業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學生技能水平明顯提高。先后參加第42屆、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重慶選拔賽、中國重慶第三屆技能大賽、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第六、第七屆學生技能大賽。建設期內,學校學生參加國家級、省級各類競賽累計獲獎341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9個、二等獎30個、三等獎17個,省級一等獎51個。
2.校企合作形成新機制,達成雙方共贏新目標。全面推行“校企三動,階段融合”的培養模式,逐步形成了校企雙方雙贏機制、保障機制、互動機制、考核機制,實現校企之間的合作共贏。兩年來,學校邀請30余名企業骨干、管理高層、行業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標準的制定、課程體系的構建和教材開發工作;選派20余名專業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參與企業的產品研發和技術革新;建立了由43名企業技術骨干組成的兼職教師師資庫。同時,學校牽頭成立了“重慶數控職業技術教集團”,并與42家兄弟學校、企業及行業協會簽訂了加盟協議,開展了快速制造技術新技術培訓。據統計,校企合作年均培訓鑒定受益人數達5000余人次。
“校企三動 階段融合”培養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崗位能力,也有效地提升了職業技術教育的吸引力。但是,在應用過程中,教學方法還不能完全適應技能人才的培養目標,以技能培養為主線體現不夠充分,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高水平的教研項目不夠深入,高質量的教學成果有待提高等。當前和未來一段時期,我們將以國家中等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示范學校建設為契機,進一步完善“校企三動 階段融合”培養模式,以改革為動力,以質量為重點,全面推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