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 凌
(四川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Y時代,是美國的一個時代名稱,所謂的時代,就是指在某一段時期內出生的一批人群,他們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對于Y時代的年齡劃分爭議比較大,但是能夠達成共識的是指介于1978年到2001年之間出生的人。Y時代的人愛旅游、愛轉工、愛虛擬、愛手機……對工作的態度大多是自我、講求靈活、不計回報(部份人)只問快樂。簡言之,他們是“為生活才工作”。
我們的高職生正是處于這個時代的人。高職學生,是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的對象,更是學習的主人,他們對專業技能學習的掌握程度,是衡量高職院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尺度,同時,也關系到學生的個人就業前途。但從高職畢業生就業市場的情況反饋信息來看,Y時代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掌握程度,狀況不容樂觀,究其根本原因,是學生專業技能學習內驅力缺乏,學習主動性不強,專業知識學習不夠扎實,學生專業技術能力較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在教育教學中能夠把握Y時代高職生的特點,運用正確的、適合高職生的教學方式,因材施教,激發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內驅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學習。
心理學認為,個性心理傾向性是心理活動的動力系統。需要、動機、興趣、價值觀等對行為具有動力作用。因此,激發學生專業技能學習內驅力,就要從學生的學習需要、學習動機、學習興趣等方面著手。根據學習內驅力理論的相關知識,在高職專業技能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方面來提高學生的內驅力。
奧蘇貝爾指出:“一般稱之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至少應包括三個方面的內驅決定成分,即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他認為,學生所有的指向學業的行為都可以從這三個方面的內驅力加以解釋。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比較,認知內驅力與自我實現的人的“了解與理解的愿望”有關,自我提高的內驅力大致與“尊重、自尊”的需要相對應,附屬內驅力則與“愛和自尊的需要”相對應。顯然,奧蘇貝爾的動機理論強調的是學習中的動力系統即非智力因素的開發。動機是引起和維持個體的活動并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以滿足個體需要的內部動力。按照心理學所揭示的規律,動機支配著人們的行為,而動機又是由某種欲求或需要引起的。
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在基本滿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基礎上,會產生歸屬和愛的需要,繼而產生尊重的需要。事實上,高職學生在經歷了高考的失敗后,更加渴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認可。因此,在教學中,高職院校教師應注重對Y時代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研究,以現代教育技術為基礎,在專業技能教學中,通過需要幫助學生引發學習內驅力,培養遠景學習動機;幫助學生把學習活動變成學生自己的需要,培養強烈的內在驅動力;通過“成功的體驗”,依據學生現有的水平,提出適度的期望并尋找可能成功的突破口,使其獲得某一方面的成功,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心,獲得新的成功,激發學習內驅力。
很多學生選專業都不是真正因為自己的興趣和理想,更多的是為了家人的期盼、為了名利。這些學習動機,若按魏書生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分類(分高尚的、積極的、消極的三大類九種)對號入座,是屬于消極的,當然也肯定是脆弱的。Y時代高職學生,多為分數較低,沒有被本科院校錄取的。他們之所以上高職,多為無奈,進入高職院校后,有的自暴自棄,有的學習目標不明確,對前途一片茫然,再加上對所學專業目標和前景知之甚少,因此,學生的學習動機不強,學習的效率就會很低。
學習動機需要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培養和激發:首先,加強對學生學習目的的教育,啟發學習的自覺性,讓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時界觀,主動學習;其次,利用原有動機的遷移,使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教師要主動發現學生原有的某方面的強烈動機,把它和當前的專業技能學習活動聯系起來,達到動機遷移;第三,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真實的場景中運用所學內容,讓學生感覺學有所用;第四,充分利用學習結果的反饋作用,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不斷調整行為,使學生真正掌握專業技能;第五,適當開展課外活動。高職院校的專業技能學習與學生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生活多廣闊,專業技能學習的天地就應有多么廣闊,因此,教師要把專業技能教學延伸到課外,挖掘專業技能學習的環境,擴大學生學習的天地,讓學生在生活的廣闊天地中獲得知識,培養創新能力。
職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使之具有一技之長。高職院校作為我國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根本宗旨和目標是培養具有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直接在生產、服務、技術和管理第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要實現這樣的目標,必須加大動作技能訓練的比例,把動作技能訓練作為與理論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將系統的專業理論分解融合于各個操作環節中,通過各自獨立或合作的操作,使專業理論知識得以升華。重視動作技能訓練是當前職業教育發展的方向,是職業教育的目標之一。
Y時代高職學生雖然文化基礎較差,存在厭學現象,但他們在動作技能操作上卻不愿落后,他們更希望動手,不喜歡理論。他們學習理論知識時,常覺得枯燥乏味,但是讓他們自己動手的話,興趣就大多了。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部動力,是提高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決定因素。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要利用各種有效的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具體的方法有很多,如:正確運用鼓勵與表揚的藝術,不斷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構建良好的教學心理環境,采用新穎的教學方法,設置引人入勝的教學情境,利用幽默的語言,注重實驗教學,等等。
拓寬學生自主發展的天地,關鍵在于高職院校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確立學生主體發展意識,相信每個學生身上都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營造學生廣闊多樣的自主學習環境,促進學生主體主動參與,自主發展,讓每一堂課都能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心理學家赫爾指出:當一個目標達成后,原先力爭達到該目標的內驅力迅速減弱,這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新的學習誘因,讓學生了解專業技能職業生涯發展,以激發他們新的、正確的學習內驅力。
專業技術能力是成功人士職業發展的必備要素和關鍵要素,是體現其它職業要素的載體,更是一個人在社會的立身之本。沒有知識、沒有技術難于在知識經濟中立足。學好專業技術能力是高職生的最根本內容之一。高職院校教師要讓學生了解專業技能職業生涯發展,增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針對性與時效性,通過職業生涯規劃的教育,幫助護生了解自己可能獲得的職業發展空間和影響生涯發展的各種因素,讓學生在經過準確的自我評價后,就要確立職業生涯的目標,目標一旦確立就要堅持不懈的為之奮斗,增強其學習內驅力。
教師不能選擇適合自己教育的學生,但可以創造適合不同學生的教育方法。在專業技能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要轉換,要從知識的傳遞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策劃者、組織者、示范者,同時要成為共同的學習者、正確教育資源的提供者以及學生學習情緒的調動者。專業技能教學要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而且教師的導應是隱性的,學生的學應是顯性的、自主的。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才能改變目前高職學生專業技能學習的現狀。
[1]葉奕乾等.普通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吳雪萍.培養關鍵能力:時界職業教育的新熱點[J].浙江大學學報,2000.
[3]皮連生.學與教的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加涅(R.M.Gagng),布里格斯(L.J.),韋杰(W.W.).教學設計原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5]施良方.學習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