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法
(內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芝瑞鎮芝瑞總校)
傳統中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知識很豐富,但各項技能卻未長足發展,學生綜合素質受到的制約非常嚴重。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教育部門重新對素質教育進行定位,開始將素質教育作為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語文教學的質量,其具體表現在:(1)素質教育營造了良好的學習氛圍。素質教育非常好地把握了學生心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提升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該教育內容能夠結合教學資源為學生構建積極、和諧的學習環境,改善了學生主觀能動性;(2)素質教育提升了學生個人素質。素質教育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素質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學生在素質教育中可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成為國家棟梁之才;(3)素質教育改善了學生學習質量。素質教育對陶冶學生情操,提升學生文學素養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教育能夠讓學生深入認識語文教學內涵,可以讓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大大改善了學生語文學習的效率。
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引導作用,對素質教育進行滲透。要盡量脫離應試教育的束縛,對中學語文教育理念進行轉變,保證教學過程中知識與情感并重,素質與能力共生,讓學生能夠深入感受素質教育的魅力。教師要適當對語文教學中的哲理、情思等進行延伸,為學生創建一定情景環境,給學生以直觀的文化感受,提升學生文學素質和文學哲思,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到素質教育內容中,形成良好素質教育環境。提升素質修養,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構建積極素質教育氛圍環境,已經成為中學語文教師素質教育實施的基礎。
素質教育中明確指出要鼓勵學生全面發展,要從學生角度出發,對各項教學內容進行科學設置,提升教育內容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教師要分析好素質教育需求,依照素質教育全面發展原則明確知識、素質、能力教育目標,形成對應教育內容,保證素質與教學緊密聯合在一起,深入提升學生知識能力水平。教師要依照學生需求及學生興趣對教學進行調整,要做好備課、講課、作業、考核等環節的對應構建,讓學生能夠充分感受到素質教育的魅力,從本質上提升語文學習效益。
因材施教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和學生學習效益的改善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中學語文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把握好因材施教原則,要依照學生知識水平和能力水平對學生進行劃分,形成不同教學層次。要依照學生層次構建對應教學目標,分層次設計教學方案及考核標準,讓不同層次學生均感覺到自身學習內容被認可,提升學生主觀能動性。與此同時,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分析好學生個體差異狀況,積極給予學生鼓勵,確保學生能夠認可自己,肯定自己,提升學生對中學語文學習的信心。
素質教育要求以能力為教學核心,將知識體系融入到能力體系中,提升學生能力素質水平。在上述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避免死板性知識教學,要打破傳統教育中以知識為主體的語文教學結構,對其進行轉變。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以討論加深學生對文章知識和內容的理解,在上述基礎上形成新的課文認知,改善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以閱讀豐富學生文學知識,開拓學生視野,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反思,增強學生語文學習質量;可以設置課下思考作業,讓學生自己對課文中心思想進行分析,結合文章內容,形成新的課文環境,改善學生語文分析能力。只有通過多種方式對學生素質教育進行拓展,豐富素質教育途徑,教師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生素質的改善和提高,才能夠真正達到教育空間的延伸和拓展。
我國傳統語文教學過程中只是重視對學生語文知識的教育,沒有強調素質教育,這導致學生知識與素質脫節,嚴重影響了學生發展。在上述狀況下強化教學中素質教育的實施效益,改善素質教育內容落實效果已經刻不容緩。中學語文教師要充分發揮自身引導作用,要重視個體差異,注重全面發展,合理拓展素質教育空間,為學生提供良好語文學習環境,加速中學語文素質教育發展進程。
[1]王輝.素質教育對中學語文教師的要求[J].才智,2009,(36):9.
[2]劉文斌.淺談素質教育下農村中學語文教學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理論),2008.
[3]羅明洲,陳志英,鹿守富,杜瑾煥,梁振杰.素質教育與中學語文教師基本素質構成[J].焦作教育學院學報,2002,(03):25 -29.
[4]單云方.淺析素質教育與中學語文課堂教學[J].中學語文,2012,(09):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