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敏
(廣東省珠海市斗門區井岸鎮第一小學)
數學,美在哪里?有人說,數學美充滿了整個數學世界,它的和諧與協調、整齊和勻稱構成了它生動活潑的內容。有人說,數的美、式的美、對稱的美都是數學美。我認為,除了直觀、形象的美之外,更多存在的是數學內在的美。作為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我常常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挖掘,使學生在“美”中觸其“情”,激其“趣”。
“樂學”“愛學”是學習的內動力,而學生往往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較低,感到枯燥乏味,甚至部分學生不愿學習數學,那正是由于我們沒能在數學教學中向學生揭示數學美的緣故。數學也是一門優美的學科,它的每一個公式或每一個定理都有一個美好的歷史故事,包含著一個數學家美好的傳說。在課堂上我經常講一些古代、現代的數學家的故事,如果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祖沖之發現圓周率,還有華羅庚、阿基米德等人的事跡,使學生知道數學家對人類的貢獻,感知數學的奧秘無窮,感知數學的優美,感知數學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
我曾經給學生出過一道興趣題:甲乙兩人面對面坐著,兩人中間放著一道算式,16+69+6□+□8+88+89,在兩個方格中應填入什么數字,這兩人看來的兩個算式結果相等?做這道題之前,我要求學生在紙上分別寫上1和8、6和9這兩組數字,放在面對面坐著的兩個人中間,然后由坐著的這兩位同學分別回答看到的是幾和幾。學生通過實驗發現:1和8是具有對稱美的兩個數,面對面坐著的兩個人看到的仍是1和8。6和9卻非常有趣,面對面坐著的兩個人,一個看到的是6和9,而對方來看卻是9和6。學生從欣賞這些數字與符號中領悟到它們的美,而且也找到了解題突破口,一人看來是16+69+61+98+88+89,對方看來是68+88+86+19+69+91,這兩個算式結果相等,都是421。由數的美引出了式的美,這只有在數學中才能得到體現,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大大提高,課堂氣氛活躍。
又如,在教學第四冊數學“銳角和鈍角”,讓學生自己找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表現有角,用手去摸一摸角在哪里,初步感知角,進一步描畫出角,讓學生從生活找到角——感知角——抽象出幾何角,學習角的特征,建立起銳角、直角、鈍角三者之間關系的表象。這就使孩子們在和諧、愉快、輕松的氛圍,學到知識,學會知識。接著將銳角、直角和鈍角的應用鑲嵌于線條美觀、簡單清晰的人體簡筆畫中。“一人做動作,另一人畫出角來表示這個動作。”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創作了如下美妙的作品:(駕車)這是個激活學生已有知識經驗,放飛學生想象,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活動。這個活動,已超越了數學這個學科的范圍,它將數學與繪畫巧妙地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舉手投足都在思考著如何用直角、鈍角、銳角的圖案來表現人的各種運動狀態,使數學教學沉浸在一個散發著文化芳香的氛圍之中,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數學的美。
現實的生活中存在數學,多姿多彩的文學中也蘊含數學。在數學教學中,為了教會學生認識1~10,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引入這樣的一首小詩:“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飛入草叢都不見。”在文學中,平淡無味的數數,也能營造出如此的意境。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從文學的角度來鞏固數學知識,我想這樣的課一定妙趣橫生。例如,通過壽聯解讀有趣的數學題。上聯是“花甲重開又加三七歲月”,下聯是“古稀雙慶多一度春秋”。要知道這幅對聯中所賀老壽星有多少歲,可以用兩道乘法混合計算題來解決。上聯中的“花甲”是指六十歲,“花甲重開”就是兩個六十歲,三七歲月是二十一歲,即60×2+3×7=141(歲);下聯中的“古稀”是七十歲,“古稀雙慶”就是兩個七十歲,“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歲)。
而大家耳熟能詳的許多成語中也體現了數學知識。教學者讓學生從成語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數,靈活地借用了文學知識。例如,十拿九穩表示百分之多少呢?“百里挑一”“百發百中”“大海撈針等成語呢”?對于從數學的角度研究成語,學生們都感到非常的新鮮有趣,一下子就激發了他們學習的興趣。學生們不僅進一步了解了百分數,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這些成語的含義。學科交融,讓知識融會貫通。最后,老師又用百分數送給學生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要教師立足于教改探索,以美育為己任,充分利用教材、資料以及各種教學手段,并在平時教學中深入挖掘和提煉數學中美的因素,充分展示數學美,誘發學生審美情趣,不僅可使枯燥乏味的數學課變得更加生動、愉快,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養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良好習慣,并在美的氣氛中體驗美的樂趣,享受美的快樂,在美的陶冶中主動、生動地發展。
[1]段小圓.放飛學生的想象翅膀 體會數學的妙趣所在[J].小學科學,2013,(4):55.
[2]張巧華.探索多元的數學文化[J].新課程學習,2011,(10):172.
[3]徐召會.論數學課堂的語言魅力[J].科學咨詢,2013,(15):66.
[4]鄭玉華.妙趣橫生的數學課堂[J].學生之友,2012,(13):44.
[5]柴富貴.新課標理念下的小學數學課堂[J].新課程,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