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金霞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紫石中學)
淺談英語教學中學生自信心的培養策略
◆唐金霞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紫石中學)
自信心在心理學上也叫自我效能感,是一種積極、有效地表達自我價值、自我尊重、自我理解的心理狀態。當你擁有自信心之后,原本不能輕易解決的問題也能在不經意間迎刃而解,得到成功的滋味。當然,自信源自實力。
《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提出英語課程的總目標包括: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因此,培養自信心對于學生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作為教學一線的英語教師,在平時的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呢?
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一座門,凡是從外界進入心靈的東西,都要通過它。”當然,門開得越大,學習的東西越多。一旦注意力渙散,難以集中,心靈的門戶就關閉了,一切有用的知識信息就無法進入。經常會有這樣的現象,上課鈴響了,學生會條件反射似地趕緊跑回座位,但有的學生在坐下的同時還在交頭接耳,也有少數人雖然人進了課堂,但從他的臉上依然可以讀出他對課間的活動還意猶未盡。使教師導入新課費時、費勁。因此,教師在一節新課開始時要竭盡所能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初中生對有趣的東西或與現實生活有關系的事情最感興趣,針對這點,我們教師要努力做到新課開始“趣味化”“生活化”。例如,我們可以以一個小游戲,一個小故事,一則簡單的英文謎語或一首英文歌來拉開一節新課的帷幕。也可以播放一段與新課有關的視頻或學生熟悉的畫面來開始一節新課,及早吸引學生的眼球和注意力,從而讓他們較快地投入到新課的學習中來。只要學生能捕捉到他們熟悉的或感興趣的內容,他們就會主動配合、積極參與到教師主導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盡量給每個參與活動的學生機會,從而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并給予肯定和鼓勵,自信就在這樣的情景中自然而生了。
教師在課堂上要本著“學生為本”的原則,充分了解所有學生的現有的英語水平和發展需求,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關注個體差異。經常會發現在課堂上有的學生眼睛不離老師、課本或黑板,跟著老師讀寫,積極動腦并舉手發言,可以說他們能圍繞老師“轉”。也有的學生就靜靜地坐在那兒聽講,并不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提問或回答。再仔細觀察一下會發現還有個別學生手里在玩東西,眼睛在看與課堂無關的地方,甚至在走神想其它的事情,對老師所講的內容毫無反應。所以教師要把握好課堂的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節奏,循序漸進地將教學內容展現給學生,將每節課的內容設幾個梯度,由低到高,讓水平各異的學生在課堂上都能“拾級而上”。給不同的學生設置不同個性化的學習活動和目標,保持他們學英語的動力。例如,在學習9A Unit3 Teenage problems一課的Reading時,教師可以分別對英語水平好、中、低的學生提出由難到易的問題:“Can you tell us how to solve Millie’s problems?”“What’re Millie’s problems?”“DoesMillie have any problems?”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課上有“話”講,有事做,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其實,學生在參與課堂活動,表現自我的同時也就自然而然地增強了自己的自信心。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為了避免課堂的單調、乏味,教師可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習經歷,學習水平和學習風格因材施教,不斷刺激學生的學習欲望,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鼓舞他們學習的斗志,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聽課效率,讓他們覺得這節課頗有收獲。當學生感到一節課收獲越大時他們就會感到越自信。
教學方法是教師和學生為了實現共同的教學目標,完成共同的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方式與手段。它是形成好的課堂氛圍的重要保證。在英語課堂上讓學生跟著老師讀或寫,他們基本能效仿老師,積極性蠻高。但如果讓學生根據所學內容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部分學生就顯得較困難,或不能完整地表達清楚。至于聽力練習,有的學生從心底就排斥它,對此不太熱情,不太感興趣,導致課堂上的聽力練習實效不高。所謂教學有法,而無定法,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自己的教學風格,創造性地運用科學的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的每一分鐘的作用。特級教師斯霞曾說過:“嚴師不訓,方法得體,事半功倍。”可見,教師挑選教學方法的能力越強,他的教學技能和技巧就越發揮得淋漓盡致,課堂氣氛就越活躍,課堂教學效率當然也越高。這在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另外,課堂上采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來輔助教學,也是當下課堂教學的一大亮點。比如,在課堂上適時而巧妙地運用教學PPT或電子白板等,可以將文字、聲音、圖片甚至電影視頻的片段等同時展現給學生,在調動學生多種感官一齊運用的同時,也能突出教學的重難點,強化對所學材料的感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理解,強化記憶,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這個過程也是學生的自信心不斷強化和鞏固的過程。
在教學過程中,評價起到監控教學過程、反饋教學信息、激勵學生學習、促進教師改進教學的重要作用。它像一劑“催化劑”,在課堂上能不斷點燃和提升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如果我們留意一下會發現部分教師在課堂上的評價語言有很限,總是那么幾句,如“Good!”“Great!”“Well-done!”“You’re clever!”學生對這種評價已習以為常了,沒有太多的新鮮感,因此這樣的評價對他們的刺激促動作用也有限。我們要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也是評價的主體,合理的課堂評價有利于學生認識自我,能讓他們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獲得學習英語的成功感受。由于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及認知水平各不相同,所以課堂評價體系不僅要合理化也要多樣性即“多元化”。可采用自我評價、同伴評價、教師評價等,實現形成性與終極性評價相結合。形成性評價可采取小測驗,問卷調查或語言交談等形式,終結性評價可以用口試、聽力或筆試等形式。當然,在具體的課堂操作過程中,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進行課堂評價。讓“合理化”“多元化”的課堂評價服務教學、反饋教學、促進教學;讓學生在教師的激勵中不斷積累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體驗成功的喜悅感。
自信是一種信念,也是一種力量。在英語學習中,自信是成功的第一步。讓我們不斷學習研究,努力在課堂上最大化地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吧!
[1]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顧曰國.英語教學法.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