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會秋
(吉林省大安市兩家子鎮中心小學校)
語文是一門富有創新內涵的學科,其間蘊含著大量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素。因此,以創新教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為重點,是時代賦予每一位語文教師的基本任務。
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是一個多角度、多渠道的整體工程。但我們的學校是根據《新課標》教材要求進行教學的,憑借教材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因素進行思維訓練,應該是一條基本的渠道。因此,我們要從挖掘教材中的有利于創造性思維的因素著手。
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思維訓練的因素,關鍵在于教師要用創造的眼光去鉆研教材。同一篇課文,會因教者理解的角度不同,鉆研深度的不同,而使學生所得各異。如果我們能從培養創新人才的需要來改革當前的語文教學,我們就會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角度去鉆研教材,從而發現教材中有不少能誘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因素。比如,有的課文,反映了人們通過綜合分析事物的各種聯系,從多方面作出合理的思考,解決了某些復雜的問題。這一類課文蘊含著創造性思維訓練因素。比如,《火燒赤壁》《草船借箭》就是這樣的課文。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是學習的主體。自主是創新的前提。教師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發展。只有自主思考,自主探索,才會產生創新意識,得出與眾不同的見解。教師是主導者,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放手讓學生參與,而不是讓學生放任自流。
(1)全員參與,人人發展。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層次性,防止一刀切。既要面向全體學生,又要注意因人施教。注重學生參與,不能只注意優生,應該重點關照學困生,提倡為學困生專門設計問題、練習,促使他們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充分發展。
(2)全面參與,綜合提高。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均衡性,防止顧此失彼。要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主動參與聽說讀寫等訓練,“四能”并舉,全面提高。
(3)全程參與,逐步提升。引導學生參與要注意連續性,防止間斷和跳躍。讓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和各個環節,不能只參與部分環節,真正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促使學生不斷取得新的進步。
(1)課前參與。課前認真預習課文,讀熟課文,自學課文,收集資料。(2)課中參與。這是學生參與的主戰場。在40分鐘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時間不少于25分鐘,教師的激趣、講解、引導、點撥、評價、總結等不突破15分鐘。呂叔湘先生指出:“歸結一句話,語文的使用是一種技能,一種習慣,只有通過正確的模仿和反復的實踐才能養成。”對于語文學科來說,就是參與聽說讀寫思,就是引領學生自己動口、動眼、動耳、動手、動腦。學生參與的方式多種多樣,如確立學習目標,參與讀書,參與質疑問難,參與討論與交流,提問與答問,參與說寫訓練,參與角色表演,參與課堂檢測,參與總結與評價等。(3)課后參與。課后參與有助于鞏固課內所學知識,開闊視野,活躍思維,提升讀寫能力。比如課外拓展閱讀,課外寫周記、日記,參加社會實踐,到工廠、農村、部隊參觀、調查,觀賞大自然等。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人,才能產生強烈的自主參與意識和創新動機。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設法為學生創設問題情境,提供創造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蘊含的創新教育素材,鼓勵、啟發、誘導學生多提問,多質疑,讓學生產生自主參與的心理傾向。
課堂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陣地,教師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讓學生大膽質疑,大膽提出自己的見解、設想,鼓勵學生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如教學《豐碑》一課,當學生從將軍的語言、神態描寫中了解到將軍看到凍僵的戰士時,那種十分悲痛而憤怒的心情,教師讓學生圍繞將軍的“憤怒”進行質疑。有的學生提出:“將軍這樣憤怒對不對?”有的學生說:“將軍這時發怒是不對的,因為軍需處長是為了別人才被凍死的。”有的學生說:“將軍此時發怒是對的。因為將軍并不知道凍死的戰士是軍需處長,他發怒是出于對自己部下的深厚感情。”通過引導辯論,學生不僅深入感悟理解了課文內容,而且培養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和敢于發表自己獨立見解的精神。
愛因斯坦說:“想象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化的源泉。”沒有想象,就沒有創新;善于創新,就必須善于想象。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創造因素,抓住有利時機,讓學生在想象的藍天里自由翱翔,碰撞出創造的火花,引發創新的潛質。
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關鍵。語文教師應運用有效方法,為學生提供創新機會,發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潛能。如教學《狐貍和烏鴉》一文,我充分利用課文,讓學生在學中思,思中疑,鼓勵他們敢于超出書本,超越教師,用發展的眼光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我利用結尾空白,培養思維的創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寫“狐貍叼起肉,鉆到洞里去了。”我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從不同角度去考慮:鉆回洞的狐貍美美地吃了一頓,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覺。我接著問:“當烏鴉眼睜睜地看著狐貍叼著肉鉆進洞時,會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層浪,有的說烏鴉很后悔,它明白了狐貍說自己歌唱得好聽,是為了騙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認為烏鴉會這樣說“這下該怎么辦?孩子們還沒有吃飯呢?我真不是個好爸爸。”我適時加以引導:以前我們還學過有關烏鴉的哪篇文章?話音未落,一個學生就叫起來:老師,我知道,我們在一年級的時候還學過《烏鴉喝水》這篇文章。這時我緊追不舍:它們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學生們各抒己見,課堂氣氛十分活躍。有的說:《烏鴉喝水》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聰明,能夠動腦筋;而《狐貍和烏鴉》這篇文章中的烏鴉很愚蠢,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愛聽好聽的話,所以被狐貍給蒙騙了。有的說:烏鴉真聰明,能想出好辦法喝到瓶子里的水。這樣,把學生的思維引向了新的高潮,他們在主動探索中,不斷更新創造,創新潛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
語文教學必須走出校園,走進五彩繽紛的社會,把語文學習從課堂延伸到生活的各個角落,在生活中尋找語文學習的源頭活水。在實踐中積累鮮活的經驗,拓寬視野,激活大腦,培養創新精神,提升創新能力,展示創新成果。
只要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做有心人,積極挖掘潛在的創新資源,千方百計加以激發、喚醒、引領、訓練,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會呈現出陶行知所說的“處處是創新之地,天天是創新之時,人人是創新之人”的美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