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娟
(甘肅省玉門市下西號學區)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濃厚的興趣才會是學生學習的不懈動力。而學習興趣需要從小培養。新的教育形式下,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喜歡學習、主動學習,顯得十分重要。因此,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自學能力的培養,是低年級學生教學的重要目的。只有這樣,才能促進學生全面綜合的發展。
低年級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常常出現這樣的現象:孩子喜歡這位老師,學習成績相對較好,進步也快。而不喜歡這位老師時,成績總出現后退情況。可見,教師在學生心理上的影響有多大。只有和諧、友好的師生關系才能建立寬松愉悅的教學氛圍,才有助于學生親近老師,與老師溝通,有助于教學的順利進行。因此,教師,尤其是低年級語文教師,需要與他的學生做朋友,關愛他們,與之建立親密平等的關系,在學生的心理上建立信任關系。低年級學生自制力差,只有喜歡教師,才會自覺地聽從教師安排,對教師的教學內容感興趣。若反之,學生只會成為教室中的“破壞分子”,不僅反感教師,而且厭學。面對低年級的語文教學,教師應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優點,適時鼓勵和肯定,應遵循多表揚少批評的原則,為學生樹立榜樣,帶動學生良性競爭,積極向上。而對于需要批評教育的行為,教師也應注意保護學生的自尊心。
事實證明,低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多來自情感,學生有沒有學習興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對教師的心理的認可程度,只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潛移默化地完成對知識的消化吸收。因此,低年級教師尤其是語文教師,語言要親切,對待自己的學生要充滿感情,鼓勵他們,信任他們,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熱愛學習。
低年級教學尤其是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才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興趣。思考的前提是疑問,在這個層面上說,質疑是激發學生產生學習興趣的起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適時培養學生的質疑意識,鼓勵學生自己去探索和發現問題的答案。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具有一定的內涵和外延。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課文時,應鼓勵學生思考,如課文都告訴了我們哪些信息,還有哪些相關信息沒有明確,與其他課文相比,還可以討論那些相關信息,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力,激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學習課文《美麗的小興安嶺》,首先可以請學生自己談談對小興安嶺的了解,有誰去過或聽過相關信息,讓學生思考,若是自己的家鄉你會說些什么,作者會怎樣介紹小興安嶺,然后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思考作者從哪些方面介紹了小興安嶺,他為什么這樣做呢?只要有效地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積極討論,這一定成為學生印象深刻的一堂課,不僅學習了知識,還學習了如何學習。
對學生提出的質疑,不能僅依靠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教師應及時引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問題不能太深入,以至于學生失去興趣,只有讓學生心理上體會到找到答案的滿足感,才能更有效地引導。這是因為成就感和滿足感是每個人的心理需求,只有滿足這一需求,教師才能更好地將“興趣”培養到底。
古語說,為老人折枝,非不能也,不為也。可見,心理接受才有行為。低年級語文的學習多是淺顯的道理,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只要不存在智力問題,學習起來都不會很困難,困難的是去學。對學習有興趣才會去學,也就是說,主動學習是感興趣的主要體現。只有對學習感興趣,才會“想學”,才會“堅持學”。學生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學習氛圍才會活躍,學習效果才更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領悟和自學能力。如小學語文的生字教學,可以事先布置學生預習,借助工具書等完成認讀,查找形近字。在課堂教學時,檢查學生的預習情況,并鼓勵預習完成優秀的學生到講臺講解,樹立學習榜樣,激勵學生做好課文預習。
終身學習的理念能否順利執行,關鍵在于人們是否具有自學能力。學校教育的其中一個重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而自學能力的培養需要從小抓起,從小學語文的學習抓起。可以說,教師在教學中,形式上是傳授知識,本質上是傳授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如引導小學生自學一篇課文,第一步是要求學生通讀全文,學習利用工具書查閱不認識的生字生詞,初步掌握課文內容,雖然表面看來是學習了生字,本質上是學習使用工具書解決生字問題。第二步,再讀全文,理清文章脈絡,找到課文的中心句、重點段落等,這也是學習寫作的時刻。第三步,細讀文章,完成提出的學習任務,找出疑難問題,這是提出問題、引發思考的關鍵。第四步,精讀課文,在教師的指引下,找出問題的答案。這是學習解決問題能力的關鍵環節。第五步,品讀,升華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學會欣賞文章。只有掌握了學習的方法,學習才更有意義。
低年級的學生相對愛動愛玩,沒多少持久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學生的這一特點,盡力為學生營造一個趣味性和游戲性的情景,不斷出現新的東西吸引他們的注意。小學語文的課文多數具有故事性,可以適當的改變成話劇,鼓勵學生參與表演,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如《小英雄雨來》就很適合編排成話劇表演,小演員們不僅能充分地進入課文呈現的情境中去,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而且表演過程更能激發學習興趣,激勵他們更多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一些課文不僅描述了生動的故事,更是具有教育意義,舞臺表演既發揮了學生主觀能動性,又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意識,更能將對課文的理解進行鞏固和升華。
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需要教師的悉心引導。因此,低年級教師應通過自身的情感和努力走進學生的心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教學形式可以多種多樣,但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讓學生在愉悅中學習和理解知識,在愉悅中提高和成長。
[1]曹漢美.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語文興趣[J].現代閱讀,2011,(14).
[2]游巖平.以陶為師構建小學語文“自學——研討”教學模式[A].福建省陶研會2001年工作會議專輯[C].2001.
[3]馮芳芳.淺談新課程中農村小學語文興趣教學[N].大眾科技報,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