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存
(甘肅省玉門市下西號學校)
德育是一種思想與心靈上的浸潤。企圖通過思想政治課程來完成學生思想品德培養就顯得過于狹隘和僵化。德育教育的發生總是那么不經意而又具有必然性。德育要真正影響學生的心靈,就要觸動學生的心靈并引發情感共鳴,德育要轉化為學生自覺的行為準則,就要內化為學生的思想認識。在小學階段,各個學科都承擔著德育的任務,也都發揮著影響學生德育教育效果的作用,尤其是美術課程。在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美術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它獨特的風格承擔著德育的任務,德育要做到實處,要做得自然,達到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并堅定學生發奮圖強的意志品質,促進學生們的學習,這才是德育教育的基本意義。
小學美術教學的宗旨就是要帶領學生去采掘和領略“生活之美”,把可供欣賞的生活物象納入到美術課堂上,也將美術教學內容與生活進行橫向和縱向的廣泛聯系,讓美術教學生動地呈現在學生身邊,讓學生可感觸、可觀看、可賞玩。因此,小學美術教學的形式是多樣化的,有鑒賞、觀摩、技法、討論、展示等,美術教學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包括繪畫、書法、雕塑、設計、建筑、篆刻、手工制作以及美術史、美術欣賞等。
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教學要注重知識、技能和情感三方面的有機結合。因此,除了基礎知識與技能的教育之外,要尊重學生的情感需要,把學生的情感需要作為課堂設計的重點依據,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同時,對于課堂設計的內容,學生比較容易接受,并且能夠靈活運用;另一方面,美術教學本身就需要情感的投入,調動人的感官去體會事物,用心去體會事物所傳達的信息從而形成情感化的交流;第三方面,情感化的交流不僅是學生與事物之間,教師的引導、學生之間的共鳴與爭論等都圍繞著情感、精神等開展。
小學階段是審美能力發展的關鍵時期。不論是審美能力還是審美心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的審美感知能力不僅受先天素質的影響,同時也與后天的培養教育有關。而小學階段是人一生中審美觀點和審美態度得以確立的關鍵時期,所以小學生審美認知能力的培養和發展對人的創造性和人格塑造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在小學階段,學生容易偏愛那些色彩艷麗以及充滿童趣的藝術形象或是作品,他們所得到的信息基本上也都是來源于這些表面信息,對那些內涵深刻的作品體會并不深;小學生自身的情緒表現為感情熱烈、張揚,且具有極大的跳躍性;想象豐富,具有很強的聯想能力。小學美術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細節觀察能力、體察心理能力和感受能力,形成一定的審美思想和能力,培養對美的鑒賞能力。
美術教學在倡導發揚學生的獨特個性,關注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不必要“循規蹈矩”,而是在該遵守的學生本分的前提下盡情依循本性去探究、去思考、去創造。在美術教學中,學生是思考與創造的主體,也是交流與分享的主體,讓學生們盡情發言,對于敏感內向,不善交流的學生,需要給予鼓勵,讓他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對于個性活潑,踴躍發言的孩子,需要給予表揚,保持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有了學習積極性,才能夠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課堂教學內容。
美術教學對美的欣賞、歌頌、贊揚以及創作,對美好、有價值的事物的情感化投入,都會極大地激發起學生對美好事物的向往與追求、對美好未來的創造,迸發出心靈的力量,激發出高尚的道德情操,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美術教學上的豐富情感交流以及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幫助,也會進一步拓展學生的外向性和開放性,形成一種開放、積極的個性。
美術教學給兒童以豐富的視覺“刺激”和體驗,幫助學生展開想象豐富,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鞏固學生的道德成長。審美是一種良好的精神體驗和享受,對美的事物的細心觀察、體會以及創造,更加會激發起學生創造“美”的行動,從而讓學生由認知到感觸到行動,并再次將“美好”“價值”等正面的社會高尚價值觀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而不容冒犯和質疑。
美術教學不僅是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的認知,更注重的是培養學生主動創造美好事物的能力;美術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的事物,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去正確地觀察、評價生活中的事物,進而獲得一種評價一切事物的準則與依據,并進一步自主地去履行自己所發現和尊崇的這些準則。所以,美術教學所傳達給學生的有關美好、符合社會主流價值的準則,成為學生自發的行為意識和準則。這些準則是由學生去發現和探索出來的,是學生發自內心的想法,這會比任何教條、外在的說服教育都有力度,一旦形成就可能會被學生奉行一生。
小學美術課上,結合作品欣賞、動手創作等情境開展的合作是感情的交融、情緒的感染、氛圍的熏陶、分工協作的過程,開放的氛圍不僅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容易促進學生的合作行為,可以增強學生對合作的良好體驗,達到有效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的目的。小學美術課通過分享與情感交流,增強美好體驗,鍛煉學生表達情感與進行情感交流和人際交往的能力。美術活動課激發學生去觀察事物和體察事物,而不僅僅是從表面、從外在地看待現象,讓學生獲得一種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手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寬容和包容心態,也讓學生慢慢懂得控制情緒并掌握判斷事物本質的能力。
[1]楊麗,霍富.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5):156.
[2]朱永斌.對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探討[J].中小學電教,2010,(12):81-82.
[3]孫建明.小學美術課堂中的德育教育探索[J].新課程,2010,(9):151.
[4]孫靜波.德育為首 潤無聲勝——關于小學美術課堂中滲透德育教育探究[J].學生之友,2012,(6):31.
[5]范欣.滲德育于無聲處,促學生健康發展——淺談小學美術教學中德育的滲透[J].新課程學習,2013,(5):156.
[6]劉鑫淼.小學美術德育教育路徑初探[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9):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