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娟,吳蒞芳
(1.內蒙古財經大學 商務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內蒙古經貿學校,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10)
現代物流業是生產性服務業,是與農業、制造業、商貿業聯動、協同、融合發展的行業。其主要與第一產業中農產品及農資的流通、第二產業中制造業、第三產業中的批發零售業等存在著很強的雙向互動關系。物流業與三大產業間相互依存的戰略合作關系越來越重要,物流業服務范圍與服務能力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外在條件,同時三大產業發展對物流業運作方式具有引領作用,并且物流業和三大產業聯動發展能夠加快全社會商品流通速度及經濟資源在產業間的配置速度。本文研究物流業與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分析實現雙方互動和動態匹配的方式,為物流業制定發展戰略及三大產業結構升級提供有益的借鑒。
物流業與三大產業的聯動經歷從臨時性交易到戰略聯盟,從運輸、倉儲等簡單的物流外包到供應鏈管理下物流集成規劃設計,從企業合作到產業園區聯動的演化路徑。
(1)物流環節分離。早期,三大產業物流以自營為主,只有小部分運輸、倉儲等物流業務外包,物流服務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一部分。
(2)物流產業分離。隨著競爭壓力加大及產業間合作增加,企業為了提升核心競爭力,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許多企業的物流功能逐步社會化,第三方物流企業進入上游產業的產業鏈提供物流設計與服務,物流業與三大產業的聯動發展初步形成。
(3)產業集聚與物流業聚集聯動。三大產業為共享資源形成產業集聚,在集聚區大多數企業圍繞同一產業或供應鏈條不同產業從事產品開發、生產和銷售等經營活動,形成了采購本地化、生產準時化、銷售一體化,物流業也隨之在產業集聚區形成物流業集聚,出現了專業物流園區和綜合性物流園區。
物流業能否與三大產業聯動取決于物流服務功能與產業發展需求的銜接與配套,物流業與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就是在產業發展鏈中構建強大的物流支持與合作。
(1)物流業與農業聯動。農業物流主要是對農副產品市場、農機市場、農資市場規劃和建設,農資物流主要是物流基礎設施節點和信息化建設,推動農資連鎖經營和集中配送到村,到農戶。農副產品物流要在生產基地或農副產品批發市場附近建設承擔農產品加工、配貨、存儲、運輸等職能的農產品物流中心,推廣以公司加農戶為主的農產品供應鏈協作網絡,與農副產品的生產企業簽訂訂單化生產協議,確保農業的購銷暢通。
(2)物流業與制造業聯動。制造企業是否將物流服務外包給物流企業取決于服務成本和服務質量兩個關鍵因素。物流企業要以供應鏈管理的思維和模式對制造業物流服務管理進行重新思考和安排,構建新的物流服務合作模式,成為生產制造企業物流計劃可靠的執行者和管理者,參與生產制造企業供應鏈競爭,幫助其調整、優化甚至制定相關的物流服務解決方案,從而在戰略合作的基礎上實現真正的聯動發展。
(3)物流業與批發零售業聯動。批發零售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主要是指物流企業通過配送中心選址規劃、配送方式的選擇、配送線路規劃來實現產業集聚區企業集中采購與專業配送,企業集中采購提高了與供應商談判能力,批量進貨降低了進貨成本,專業配送將分散物流集中起來共同配送,降低了物流成本。
物流業與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必須采取第三方物流模式,但是其前提是第三方物流具有完善的機制、規范的服務。物流業發展雖然具備了一定基礎和條件,但總體上呈現粗放性、低質化、簡單型的特點,物流業發展與三大產業發展與需求脫節。目前物流業與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存在以下障礙:
(1)三大產業以自營物流為主。三大產業的物流業務不能完全釋放,據統計,原材料物流的36%和46%分別由企業自身和供應商承擔,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18%;產成品物流中,由企業自營或企業與第三方物流企業共同完成的比例分別為24.1%和59.8%,完全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僅占16.1%。大多企業都有自己的物流運營隊伍和設施,“大而全、小而全”的傳統運營思想根深蒂固,企業自營物流退出成本較高,也成為阻礙“兩業”聯動合作的一大障礙。
(2)產業聯動發展意識落后。傳統產業對現代物流理念的重要作用認識不夠充分,物流業與三大產業始終存在著合作與競爭的博弈,雙方在談判的過程中,價格還處于很重要的地位,上游產業盡量壓低物流價格,使得物流企業無利可圖,不能形成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還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現象。另外,物流業沒有把握上游企業的真實需求,雙方溝通不暢,供需不暢,物流發展跟不上上游產業發展對物流的需求。高層次物流如冷鏈物流、物流金融等業態發展緩慢,供應鏈管理水平有限,物流業總體仍處于產業鏈中低端,物流業作為生產性服務業的地位體現不明顯。
(3)物流業發展水平低。物流資源空間布局分散,集約化程度低,各類物流園區、物流中心等由于缺乏統一、科學的布局規劃,重復建設嚴重。現有的物流基礎設施水平落后,裝卸搬運設備自動化程度低,物流節點普遍缺乏物流信息系統,信息化水平落后。多數從事物流服務的企業只能簡單地提供運輸和倉儲服務,而在流通加工、庫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務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設計以及全程物流服務等更高層次的服務方面還沒有全面展開。配送業務簡單而分散,目前承擔配送業務的主要是倉庫形式配送,不能進行訂單處理、備貨、配貨等現代化的配送管理,共同配送、聯合配送等配送方式發展落后。
(1)糧食物流。從事糧食物流業務的主要是倉儲物流中心,現有的糧庫采用先進的糧食專用貨車和大噸位散裝糧食汽車,加快推動以“四散化”為技術特征的糧食物流運輸建設。根據糧食生產的季節性和消費的長期性特點,實現糧食儲運經營市場化、集團化、規模化,通過統一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大規模倉儲和長期儲存,為集中收購分散的農產品提供服務。
(2)農副產品物流。根據銷售市場需求,主要為連鎖超市、連鎖店、中小型超市或其他客戶提供專業化物流配送服務。一些農副產品輸出需依托冷鏈進行,實現從田間、地頭到餐桌的冷鏈物流管理,降低農副產品物流中的損耗率,保證產品質量。農副產品物流目標是使生產活動與銷售活動通過物流組織形成一體化發展,降低農產品中間流通成本,加速農、工、貿一體化進程,提升農業效率。
(3)農業生產資料物流。國家農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和“萬村千鄉”工程網點建設為農資提供物流基礎條件,農業生產資料通過各級物流節點,目前主要依托網絡覆蓋范圍最廣的、通達鄉村的郵政網絡進行配送,從事農資物流的企業應建立市、旗(縣)、蘇木(鄉)、嘎查(村)四級倉儲設施和物流體系,形成無盲區的覆蓋配送網絡,物流企業參與到農業生產過程中,根據農業生產的階段和需求開展農業生產資料終端配送。
(1)了解制造業供應鏈物流需求。物流企業在面向生產制造型企業進行物流服務的過程中,要深入調查和研究其差異化的物流需求,了解其供應鏈運作狀態,乃至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技術變化動態,從而制定出有效的物流解決方案。
(2)提供降低物流成本的現代化物流服務。制造業正處于從傳統制造業向新型制造業轉變過程中,其運營行為和合作模式的轉變必然對物流產業提出新的要求。生產企業從單品種、大規模的生產向小品種、多批量的生產轉變,JIT生產的準時化物流配送、VMI 庫存管理等現代物流管理和運作方式成為生產制造企業降低物流成本的現代化物流模式。物流企業要根據需要進行產業升級,應用DRP 系統將產業園區的企業物料需求集中起來提供大規模的訂購,降低采購成本,規模化運輸降低運輸成本,在配送中心按生產流程進行分揀、配貨、送貨,降低配送的費用,逐漸實現生產企業的零庫存管理。還要為生產企業提供物流系統規劃及物流金融等現代物流服務。
(1)推廣商貿企業的集中采購與專業配送。鼓勵商貿流通企業剝離倉儲配送業務,交給專業物流企業,來實現倉配、配送一體化管理,鼓勵有條件的大型賣場、專業市場走向交易與物流相分離的模式。物流企業需要進行物流管理理念再造和技術再造,與流通企業建立聯盟合作關系。通過建立規模較大的城市配送中心,為商貿流通企業提供集中采購與專業配送服務,使得供應商、生產企業、流通企業之間供應鏈一體化銜接,提升由供應商到零售商的物流集約化程度和專業化配送服務能力。
(2)發展城市配送與快遞系統。電子商務的高速發展,已成為物流業不容忽視的外部因素,個人的郵件、包裹等物品迅速郵遞成為一種主要的物流形式,大宗物流將出現化整為零的趨勢。電子商務物流具有時間要求高、商品包裝及不能進行配載等特殊要求,傳統運輸專線等物流不愿意進行電子商務配送,承擔配送任務的主要是快遞公司,由于城市交通管制,摩托車、小型廂式車等快速城市交通工具是城市配送的主要工具,若不能采取有效的流通和運輸方法,將會導致速遞流通瓶頸。快遞企業以傳統倉庫為主要配送設施,規模小、布局分散,這會加大倉儲量,使得倉儲空間變得緊缺。物流企業要適應商業模式的變化,鋪設配送網絡,或加入到大企業網絡中,成為這張網絡里某一條或者幾條線路的物流提供商,開發小批量、多品種的配送服務產品。政府要規劃建立城市配送中心,利用互聯網技術,實現在線跟蹤貨物、在線規劃物流線路、在線實施物流調度及貨運檢查的電子物流,低成本、高效率地完成城市配送,并緩解中心城區交通壓力。
政府要加大物流資源整合力度,提高物流企業發展實力,提升服務其他產業的能力。主要做到以下幾方面:
第一,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限制企業自營物流數量,出臺優惠政策鼓勵主導產業和重點企業內部主輔業務的分離,將原材料采購、運輸、倉儲、加工、配送等物流服務業務外包,推動社會化物流體系發展。
第二,加快推進物流業與工業、農業、商貿等產業的對接,優先發展農產品物流,引導和鼓勵物流業融合到生產制造企業發展之中,做好輔助配套服務工作。建立產業集群與產業集群物流戰略聯盟伙伴關系,建立完善的聯盟機制,制定各方都能嚴格遵守的、明確各方工作內容及權利義務的總體章程或協議,監督章程協議的有效執行。政府不僅要在產業關聯上給予正確引導,還要為合作搭建平臺,即出臺聯動的產業政策,在資金、稅收等方面給予鼓勵,使物流企業與三大產業間真正形成供需雙方緊密聯系、相互促進、共生共贏的局面。
第三,積極培養能為產業集群提供一體化服務的大型專業化物流公司,加大物流企業的重組和整合力度。應改造提升現有大型物流企業功能,對中小型物流企業進行資產重組,形成引領物流產業發展的多個龍頭物流企業和眾多的配套型、補充型物流企業。推動物流業向規模化運作、集約化經營方向發展。
第四,根據產業布局規劃建設物流資源集聚的物流園區,加快物流信息化建設,利用高度集約的物流資源和物流管理信息平臺,實現物流網絡通達化、物流流動一體化、物流信息電子化、物流系統運行高效化,為產業集群提供專業化和規模化的服務。
傳統物流活動關注點在于運輸、儲存、裝運、搬卸、包裝、流通加工和配送等具體物流功能環節的操作層面,這就在某種程度上割裂了現代物流與相關產業的一體化、綜合化和集成化。要發揮物流業先導和積極帶動作用,用供應鏈管理的思維和模式對物流服務管理進行重新思考和安排,物流業要與三大產業聯動發展,將物流活動嵌入相關企業的生產計劃和執行環節中,物流設施的布局、類型與技術水平、提供物流服務的能力和水平由相關產業的物流需求決定,物流產業創新必然要依托三大產業發展,也會帶動和影響三大產業的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1]陳蕊.生產制造業與物流產業聯動發展機制和創新研究[J].物流技術,2013,(8).
[2]王曉晶.物流產業創新研究—基于制造業聯動發展的視角[J].經濟與管理,2010,(6).
[3]胡笑婷.中國制造業與物流業聯動發展研究[D].杭州:浙江理工大學,2013.
[4]呂濤,聶銳.產業聯動的內涵理論依據及表現形式[J].工業技術經濟,2007,(5).
[5]李萬青.產業集群視域下的產業與物流聯動發展問題及其策略[J].廣西社會科學,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