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天嬌
媒介的身影在受眾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它所扮演的角色不再是簡單的信息發布者,而是漸漸在生活、情感建構中影響受眾的觀念和思維方式。微信,一種新興的傳播媒介,它的迅速發展給受眾帶來一定影響。
傳播學理論認為,用戶是基于某種需求使用媒介的。分析微信在傳播中的功能并發現問題,對于其更好地發展以及滿足用戶需求都有一定價值與意義。筆者經過調查用戶實際體驗,結合傳播理論進行分析,將微信在傳播中的負向功能歸納為以下幾點:
微信聊天大多為一對一或是熟人群聊,在人際傳播中情感交流作用凸顯,用戶以文字、語音為主要載體表達想法和意愿。然而,在現實生活中,除了文字、語音的交流,手勢、表情、肢體動作等輔助因素也配合表達,微信中文字、語音的交流增多逐漸弱化了用戶的現實交往技巧。微信用語音、圖片、表情、視頻來傳達信息,但這種表達停留在用戶直觀的情感上,很難捕捉用戶細膩的情感變化。
日本學者中野在《現代人的信息行為》提到“容器人”,他認為在大眾傳播特別是以電視為主的媒介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現代人,他們的內心世界類似于一種孤立的、封閉的“罐狀”容器。他們希望與人接觸擺脫孤獨狀態,但是這種接觸無法深入,雙方都不希望對方深入自己的內心世界,從而保持一定距離。
微信虛擬的交流環境,使用戶會對現實生活中的朋友產生疏離感,逃避甚至害怕現實生活中的人際交往,進而與現實生活脫節,這對人格發展不利甚至影響社會穩定和團結。
微信傳播環境半封閉,私密性強,用戶在發布信息后獲得的反饋可產生積極或消極的影響。如果用戶將虛擬和現實混淆,虛擬環境產生的某種情感在現實中不能滿足,便會造成心理落差,則個體在社會中的歸屬感減弱。
用戶在使用“漂流瓶”、“附近的人”等功能發送信息,希望找到和自己興趣相投的人,某種程度上微信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和社會歸屬感。但當用戶不能擺脫現實社會中的困境、孤獨感時,個體的社會歸屬感越來越弱。
積極的社會影響傾向于累積,并經常引發人云亦云的“羊群效應”,而消極的社會影響則通常會受到群眾的糾正而被中立化。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做過“點贊黨的心態”研究,發現事先附帶“贊”的評論,獲得首個用戶點評為“弱”的可能性較小。當信息已獲得積極評價時,用戶傾向于不去改變評價既有的感情色彩,表明如果當既定評價是消極的時,用戶又更傾向于糾正這些評價,這種現象在朋友之間尤其明顯。
微信病毒式的傳播模式,使信息擴散到強關系的底層——朋友圈,懲罰謠言的傳播能力幾乎沒有。無論信息是否真實,幾乎零門檻就可發送到朋友圈,沒有像微博對發布的信息進行一定程度的核實功能,使得信息愈加真實可信,信息擴散的影響也愈深。
同時,微信在突發事件和敏感議題的信息傳播中,熟人分享較興盛,并且信息冗雜,缺少把關人對信息進行引導。微信的信息傳播圈層化,一個發布狀態只有好友能看到,其他人無法看見。若想發表意見從而形成輿論場產生輿情,存在一定難度。
一方面,微信是一個由熟人關系鏈構建而成的小眾、私密的圈子,相關的部門、機構監管力度較小,欺詐行為頻發;另一方面,通過“搖一搖”方式搜索“附近的人”,用戶產生心理上的“接近感”而放松警惕性,易掉進不法分子的陷阱上當受騙。
朋友圈漸漸成為“麻煩圈”,集贊領取獎勵、轉發鏈接抽獎、發送購物信息等成為新的詐騙手段。360安全專家表示,朋友圈已成為新興的“釣魚”渠道。據相關部門介紹,自2013年下半年以來,連續曝出在朋友圈購物被騙的事件,輕者花幾百元買到的是假冒偽劣品,重者則在付款后杳無音訊。
新媒介以悄然的力量俘獲了大眾,其發展速度更是迅猛,它制造瞬息萬變的震撼吸引人的眼球,改變人的生活方式,影響人的價值觀。微信作為新的傳播工具在提供便捷、塑造新語境、加強人際傳播等方面的同時,其傳播中的負向功能也在提醒人們勿忘最初的本心。
[1]王瀟雨.微信使用者使用行為及意圖探討[D].蘭州大學,2013.
[2]林雅萍.“使用與滿足”理論與互聯網環境下的文獻接受[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6).
[3]張力,唐虹.微博信息傳播機制及其發展困境[J].新聞世界,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