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俞旭斐
很長時間以來,以中央及地方各級廣播電視報刊為首的傳統媒體一直掌握著新聞報道和輿論導向上的重要話語權,人們總是習慣性地依賴“權威”。然而近年來,一股強大的草根力量席卷而來,來自于觀眾的聲音自下而上地改變了傳媒界的生態。傳播學者謝因波曼和威里斯將他們定義為“自媒體”,即普通人采集、編輯、播報新聞的過程。戴爾·帕斯金進一步將其闡述為“普通市民經過數字科技與全球知識體系相聯,提供并分享他們的真實看法的新聞”。
促成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基礎首先在于Web 2.0時代的P2P模式——原來被排除在生產者之外的用戶也通過多元化的人際傳播、組織傳播成為參與者,生成、參與和控制內容。這種傳播方式即被梁路易稱為“用戶生成內容”。其次在于“第三屏”的井噴式發展——智能手機和移動式上網工具無線地開發出自媒體平臺的功能潛質。再次是媒體市場化的競爭,新媒體蒸蒸日上,傳統媒體自然不能坐以待斃,因而也發動了一系列鼓勵觀眾參與的改革。
自媒體正在各類傳播平臺上以不同的形態發展著:最早出現的是網頁和博客,如維基百科。作為超文本系統,它面對廣大互聯網用戶進行多語言協作式寫作,打破了知識的疆界,讓信息暢快流通。第二是類似于YouTube的視頻發布分享類平臺,據統計,其目前的全球用戶量已經超過每月8億人次。第三是社交類平臺,Facebook、Twitter和與之相應的中國版本——人人網與微博,已然成為迄今為止最便捷的社會化工具,通過“跟隨”、“@”、“分享”、“點贊”等,用戶之間快速溝通、不斷夸大交際網絡,并使信息以病毒傳播的方式得以擴散。最后是傳統媒體正在積極推出的各類新媒體分部。近年來,全球各大通訊社、電視臺無不響應市場,加速構造了自己的新媒體平臺、手機客戶端和民間記者報道部門,把更多的傳播權下放到了觀眾手中。
對于新聞傳播過程本身而言,一方面,信息的可靠性被重新定義,專業和權威不再是衡量公信力的唯一指標,一些具有影響力、號召力的個人和自發的公益組織也承擔起了新聞傳播的責任;另一方面,觀眾不再僅是無關緊要的旁觀者,而是通過創造、選擇和評價等互動,成為新聞傳播的重要參與者。
對于媒體產業來說,一方面,結構上的扁平化趨勢愈加明顯,參與自媒體傳播的門檻之低大大挑戰了傳統媒體的中心地位,集中的話語權被分散,比如2013年濟南市中級人民法院微博作為新媒體平臺,全程獨家發布薄熙來案庭審視頻及文字直播。另一方面,市場競爭下媒體從業者們的工作重心乃至思路方向都在發生改變,廣播電視主持人開辟加V微博、紙媒開發移動App等,無不試圖以觀眾喜愛的方式進行傳播。
對于社會大眾而言,一方面,人們會更多地依據個人愛好、態度、關注點上的共同之處而聚集到一起,形成網絡社區。選擇性接觸理論和情緒管理理論證明,人們傾向于暴露在與自己意見相近的觀點中,通過對自己的證實獲取心理上的滿足感。另一方面,從隨手拍解救被拐兒童到首都機場爆炸第一現場,“圍觀、參與、改變”大大增強了人們的主人翁意識,關注社會,出一分力,普通百姓的社會責任感得到了增強。
自媒體作為一種新興、自發的媒介,其局限性體現在傳播者、傳播內容和傳播介質等多個方面。首先,就運作自媒體的民間記者而言:第一,沒有經過專業記者的基本訓練;第二,“守門人”的缺乏讓濫用、私用話語權成為可能;第三,普通人通常只會關注自己感興趣的重要話題與公眾事務,事件的走向可能直接關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由此,公民新聞在專業知識技能、價值觀道德觀、客觀性等方面得不到保障。其次,就傳播內容來看,最令人擔憂的是缺乏監管下的新聞真實性,2013年年底的整治微博“大V”行動就可以證實。同時,自媒體與市場的緊密聯系決定了它必然要向娛樂化靠攏,為博眼球而降低新聞報道所應有的社會責任感和嚴肅性現象屢見不鮮,新聞價值一落千丈,成了虛無的噱頭。最后,就自媒體媒介本身來看,它借助于網絡和移動終端,是一場剛剛興起的自下而上的改革。而網絡的匿名性、互動性和難以監管性,加之目前相關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很容易導致問題的發生。應該說,這還不是一個健全的、可以自我運作的生態系統,還需要社會各方的努力。
由此,首先民間記者本身要立正自己的媒介道德,堅持正確的價值觀,擁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基本原則,并不斷在學習中加強自己的媒介素養。其次對于傳統媒體來說,要調整構架、把“觀眾”放到更高的位置上,加快步伐應對市場的新機遇、新挑戰。最后,依賴于國家政策制定,完善法律法規,正確引導自媒體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揮其對媒體大環境的積極影響,讓中國的新聞傳播事業更上一層樓。
[1]Bowman,S., & Willis,C.We media.How audiences are shaping the future of news and information.2003.
[2]O’reilly, T.What is web 2.0.2005.
[3]Leung, L.(2009).User-generated content on the internet: an examination of gratifications, civic engagement and psychological empowerment.New Media & Society,11(8),1327-1347.
[4]Bryant,J.(Ed.).Selective exposure to communication.Routledge.1985.
[5]Michael D.Slater,Reinforcing Spirals:The Mutual Influence of Media Selectivity and Media Effects and Their Impact on Individual Behavior and Social Identity.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