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怡
“媒介素養”一詞源自英語“Media Literacy”,于1933年由英國文學批評家利維斯首次提出,旨在抵制由媒體帶來的流行文化對英國傳統文化的沖擊 。此后隨著媒介技術的不斷發展,媒介素養的內涵也被一再的豐富。
在傳統媒介時代,信息傳播者與信息接收者界限分明,話語權始終掌握在傳播者手中,接收者處在被動地位,信息由上到下單向流動。傳統媒介素養僅僅側重強調信息接收者對信息傳播者發布的信息要持謹慎、質疑的態度。然而,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出現和革新,傳統信息傳播格局發生質的變化。信息傳播者與接收者界限模糊,信息接收者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方,又可以是信息的傳播方。信息在受傳者之間雙向流動。新技術催生“新”的媒介素養。
全媒體時代,新媒介素養主要指公眾接觸、解讀和使用新媒介及新媒介信息時所表現出的素質與修養。與傳統媒介素養相比,新媒介素養是對其的繼承和發展。新媒介素養的主要內容表現在:一方面,要求受眾具有批判思維和辨別是非的能力,能從紛繁復雜的信息群中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新媒介素養更強調“媒介交互能力”,即通過媒介加強與個人、與社會的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個人不僅要學會如何使用媒介工具和如何創造信息,更需要借助媒介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意見,積極參與公共事務的討論,推動個人與他人、與社會的互動,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素養,最終促進民主政治和和諧社會的構建。
媒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美國著名傳播學者李普曼在其經典著作《輿論》中寫道:“我們主要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和理解外在的客觀世界,從而在我們的頭腦里形成一個關于這個外在世界的想象圖景。然而,這個外在世界的真實圖景對我們絕大多數人是摸不著、看不見、難于想象的。”這種“想象圖景”與現實世界存在一定的差異,并不是對客觀現實的“復制”而是“再現”,這種“再現”是帶有一定的選擇性的,具有很強的媒體主觀性。新媒介素養的目的就是在于培養受眾能夠理性辨別和正確分析由媒介信息構建出的世界。
新媒介素養直接影響互聯網信息傳播的質量和效果。在當前人人都有麥克風的互聯網時代,每個網民都有條件瀏覽海量信息和自由發布信息,網絡輿論環境前所未有的活躍。網民自身新媒介素養是影響網絡輿論環境的最基本因素。網絡虛假信息、低俗文化、偏激性言論一直都是互聯網輿論健康發展的公害。由此可見,加強新媒介素養迫在眉睫,它是防止網民成為互聯網輿論發展公害的下一個推手。
西方國家對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已將媒介素養教育作為社會的一項基本素養和技能。西方國家將媒介素養教育課程分布在大學、中學甚至是幼兒園,社會成員可以隨時隨地接受有關新媒介素養的教育。
我國引入“媒介素養”僅十年,有關媒介素養的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基本上集中于學術圈或是大學課程,社會普及性較低,尤其是青少年新媒介素養教育推廣水平很低。當前,必須構建個人、家庭、學校三個層面立體式的新媒介素養教育體系。
個人方面:首先要培養自覺提高新媒介素養的意識,積極主動地學習和了解有關新媒體使用和信息傳播的知識,如媒體如何傳播信息、媒體維持自身運轉的機制、媒體如何構建現實世界等,主動鍛煉自己的判斷力,做到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理解媒介信息背后隱含的深層意義。
尤其是網絡傳播中的“意見領袖”,他們以其自身的權威性和號召力,對網絡輿論導向有著重要影響。正是基于他們特有的影響力,“意見領袖”必須更加重視自身媒介素養的提升,增強社會責任感,謹慎發表言論,對不符合公序良俗、社會規范或是主流價值的信息,應及時揭露、批判和引導,凈化網絡環境。
家庭方面:家庭是社會構成中的最基本的單位,也是青少年接觸媒介的主要場所。青少年正處于人生特殊發展階段,心理品質尚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還在形成當中,缺乏獨立的成熟的判斷力和分析力,自控能力差。與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課堂”,它以親情和血緣為紐帶,具有強大的感染力、持久的影響力和豐富的教育方式。因而,家庭教育被稱之為“推動媒介素養教育的外圍路線”。必須樹立以培養媒介使用習慣為重點的新媒體素養家庭教育。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爾迪厄(Pierre Bourdieu)指出,“人們是經由習慣(Habitus)來處理社會世界的。而習慣形成于社會結構,任何人身上的習慣都是和他自身生活歷程密切相關的。家庭影響著青少年學生習慣的形成”。首先,父母要培養自身良好的新媒介素養,這是正確指導青少年使用新媒介的前提條件。其次,對青少年上網行為進行監督,瀏覽青少年經常登錄的網站,與青少年保持溝通,做到及時了解青少年的思想動態。最后也是關鍵在于,對青少年不良的上網行為進行及時糾正,耐心、細心地指導青少年如何從海量信息中獲取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網絡信息,并鍛煉青少年對低俗文化的自覺抵抗能力。
學校方面:學校教育是新媒介素養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以其不可比擬的系統性、正規化和規模化成為推行新媒介素養教育的主力軍。根據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12月,中國網民人數達6.18億。從網民職業結構看,學生依然是中國網民中最大的群體,占比25.5%,互聯網普及率在該群體中已經處于高位。而在全國高校大學生中,網民幾乎占90%以上,處于主體地位。同時,大學教育課程改革較快,形式多樣,這為推廣新媒介素養教育提供了有力的教學改革環境。因而,大學可以成為我國新媒介素養教育研究和操作的主陣地。具體要求如下:
第一,根據教學大綱,設立切實可行的相關大學課程。可以將“新媒介素養”定為一門獨立學科,設置為大學公共必修課或是公共選修課,還可以將其定為某門主干課程內容的一部分,例如:“新聞學與傳播學教師可以開設‘媒介素養教育’、‘大眾媒介與社會生活’、‘媒體研究’、‘媒體產品制作’、‘影視作品欣賞’、‘影視美學’;從事思想政治課教學的老師可以開設‘網絡技術’、‘網絡素養教育’等方面的選修課?!边@種常規化的途徑主要是從理論層面向大學生傳授新媒介基礎知識、使用方法和需要注意的問題。師資水平、課程內容與形式的設置直接影響相關課程質量和效果。
第二,將新媒介素養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結合。國家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就明確要求:“要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陣地,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權。”不僅要加強新媒體素養教育,還要重視思想政治教育,使兩者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一是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網絡技術,同時還有良好新媒介素養的教育工作者隊伍,對大學生使用網絡現狀、網絡語言了解和熟悉,與大學生進行真誠溝通。二是開展各種社團活動,增強高校新媒介素養文化氛圍。高校社團是豐富大學生課余生活,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平臺,在高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社團可以開展各類活動,如上演由網絡熱點事件改編的話劇、邀請媒體從業人員開展講座或是舉辦時政熱點、網絡熱點討論會等活動,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大學生的新媒介素養。
[1]余秀才.全媒體時代的新媒介素養教育[J].現代傳播,2012(2).
[2]胡輝平.傳播偏見與媒介素養教育[J].安徽職業技術學校學報,2006(3).
[3]張學波.我國媒體素養教育發展策略探討[J].電化教育研究,2009(7).
[4]喬治·瑞澤爾.當代社會學理論及其古典根源[M]. 楊淑嬌(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5]陶喜紅.大學生媒介素養教育的現實意義及實施途徑[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3).
[6]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EB/OL]. http://zzb.nxtu.cn/info/news/info/43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