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春燕
對五四運動前后《申報》時評的研究
□ 王春燕
本文以五四運動前后的《申報》時評為研究對象,以1918年至1920年為具體的研究范圍,通過對抽樣調查選取的97篇時評樣本的文本分析,對《申報》時評在選題、評論對象以及評論態度等方面做了量化研究。研究結果顯示,在五四運動之后的幾個月中,《申報》時評的態度略有激烈的傾向。
《申報》;時評;五四運動
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一場發生于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運動,也是一次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愛國運動。五四運動對中國的思想、外交、社會、教育、文學、政治等方方面面均有深遠的影響。本文試圖通過對五四運動前后《申報》時評的定性和定量研究,探求《申報》時評在選題和態度等方面的特征與變化。
本文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選取1918年至1920年共97篇時評作為研究對象。具體抽樣方法為:首先對1918年至1920年共36個月進行編號,按照隨機數表抽取其中的12個月份作為研究的目標月份;然后再對每個月的日期進行編號,按照隨機數表抽取10天作為研究的目標日期。
按照上述抽樣方法,本文共獲取120份《申報》原樣作為研究對象。在1918年至1920年這三年期間,《申報》基本上每天都在報紙的最重要版面——報紙新聞版面的頭版頭條上刊登由時任主筆陳冷的時事評論;但也有極少不登的情況。因此,排除當日報紙未出版以及時評未刊登等情況,本文共獲取目標對象共97篇。
本文采取文獻研究法,通過對所選取的97篇時評的原文進行逐篇閱讀與分析,試圖勾勒出1918年至1920年期間《申報》時評所呈現的特點與變化。
研究顯示,《申報》的時評在選題上對政治這一命題青睞有加,在數量上以壓倒性優勢超過了經濟、文化等筆者期待的其他議題。而在政治這一宏大的領域,《申報》的觸角延伸極大,緊扣時事,包括了南北議和、總統選舉、一戰、國會選舉、五四運動、巴黎和會、閣員席位爭奪、軍閥爭權等方面。如南北和談前期,《申報》時評花了諸多筆墨對和談局勢進行了鼓與呼,其中包括連續評論如《推想一》、《推想二》(1918年1月4日、5日)等,也包括對局勢的預測文章如《光明正大》(1918年1月27日)等。
通過對97篇時評的閱讀分析,筆者將《申報》時評的評論對象分為對時局的評論、對當政者的評論、對某一現象或事件的評論以及其他四大類。分析發現,占《申報》時評比重最大的是對時事局勢的分析和評論,其次是對現象和事件的點評,再次是對當時主政者的分析。
在對時局的評論上,《申報》的時效性一般較強。如1918年1月12日發表了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評《祝歐戰大功告成》,1919年5月7日對北京政府鎮壓五四運動的時評《解散大學之無識》等。另一耐人尋味的現象是,在對當政者這一對象的評論上,《申報》所持的觀點無一例外全都是嘲諷或反對,例如1918年1月刊發的《曹錕》、《徐世昌》、《龍濟光》等。
為了對《申報》時評的立場進行更為清晰的把握,本文對所研究的97篇時評表現的態度大致分為支持、中立與反對三個維度。統計結果顯示,《申報》時評在談論時事或人物時所表現出的態度略顯保守,其中持中立態度的文章數量占總數的48%;雖然持反對態度的文章以50%的比例略多一籌,但其反對態度通常以溫和居多,激烈居少。關于這一點,本文后面將詳述。
史量才接手后的《申報》以“言論自由、不偏不倚、人民喉舌”為辦報宗旨風靡上海灘乃至全中國。對于這樣的辦報宗旨,史學家分析稱“是《申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辦報方針”。因為當時的中國政界斗爭十分激烈,“在風云變幻莫測的形勢下,一些政黨報刊,或黨派性較強的報紙,不僅發行量少,而且多數是短命的,成為政治斗爭的犧牲品。私營報紙為了求得生存和發展,不得不遇到政治問題繞道走”。
“不偏不倚”的辦報宗旨對《申報》時評的影響是直接并顯而易見的,以致其時評的態度在多數時候都呈現出溫和保守的風格。
在1918年10月5日的時評中,主筆陳冷發表題為《慰留》的評論:
慰留云者,所以望人勿去之謂也。今則不然。明知其必去然而不可不留,更明知其留之無益而亦不可不留。于是遂有照例慰留之名詞焉。
……既曰照例,于是留者辭者,雖日以言于人,而人亦難信焉。茲者適值辭職慰留之期,故釋其義于此。
像這樣貌似中立,態度溫和的時評在本文的研究對象中堪稱大多數,作為“不偏不倚”的體現,《申報》時評在寫法上通常表現為既不指名道姓,也不直接表明立場。
事出往往有因,有學者認為:“申新兩報還有不少時評仿佛遠離時局,在探討某種哲理,因此被人稱之為‘格言式時評’。其實,這類時評也并非無的放矢。往往在局勢不明朗,或環境不許可的時候,作者以這類時評隱喻某種現象,或揭露某種勢力……這類‘王顧左右而言他’的時評,可以在讀者中得到共鳴,卻使當事者無可奈何,抓不到把柄。這確是一種表明報紙態度,又不招致橫禍的巧妙方法。”
如前文所述,以1919年為界,在選題分布上,《申報》的時評開始打破政治議題壟斷全年的局面;更確切地說,自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申報》時評對文化、教育、經濟等與國計民生相關的議題有所關注。但與此同時,對政治的關注仍然是《申報》時評當仁不讓的第一位。在評論對象方面的變化,一如前文所述,在1919年之后,時評對具體現象和事件的評論在數量上有明顯的增多,此前占據比例較多的對宏觀時局評論相對有所減少。
在報紙呈現的態度方面,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后,時評風格有小幅地朝著言辭激烈的方向發展的傾向。
1919年5月7日,《申報》刊登了名為《解散大學之無識》的時評。相較于以往從標題上的不痛不癢到內容上的不偏不倚,7日的時評則與此前多數時評風格迥異,主要表現在標題上的開門見山與內容上的針鋒相對。
……此次北京之事,絕非發始者之本意。政府中人,茍能平心靜氣以處置之,斷不至因一時之激動,而有解散大學以軍法處置學生之說。何則事有輕重,法有界限,不能徑情而直行也。茍其不然,后禍尚有窮期哉?政府其深思之。
在整個5月份,《申報》的時評基本上保持著較此前稍為直接與犀利的風格。對此,《申報》主筆陳冷于1919年5月29日發表名為《我之論調(一)》的時評對此作出了回應:
我之論調平時閱我報者自能知之,無待我之自述也。然而今有疑我論調之人,我可再明以相告……然而段祺瑞、徐樹錚、曹汝霖之徒爪牙,因是大懼焉。平時受人豢養,臨時又不敢明以相護,于是不得不用卑劣之手段以誣陷我報而暗中又為段祺瑞、徐樹錚、曹汝霖之徒泄恨而擁護,此疑我論調之所由來也。
結合以上所述,本文認為,《申報》雖然處于經營與盈利之目的標榜“不偏不倚”,但實際上,單從其最能體現報章態度的時評專欄來看,《申報》實際上并非完全中立。主筆陳冷身上仍舊擺脫不了中國傳統文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這一情懷從上述兩則評論可見一斑。
這一現象也正好印證了學界對于《申報》的另一種觀點:“要說申新兩報的時評沒有自己的傾向,那實在是冤枉了它。在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問題上,申新兩報的時評盡量跟上時代的潮流。不過,這種表現取比較平緩的態度,而不取激烈的態度。”
如前文定量研究結果顯示,《申報》時評在選題上對政治這一命題青睞有加,以1918年至1920年期間的抽樣結果為例,時評對政治議題的關注度超過95%。另據本文統計發現,在對政治議題的關注和評論中,時評所持的態度以“反對”居多。需要注明的是,此處所說的反對,在多數情況下表現為對現實時局的不滿以及對政府不作為或作為不當的議論。
針對南北議和懸而未決的情形,1918年1月29日,《申報》時評發表了名為《一事無成》的時評:
我默察中國近年來所有之舉動,大抵歸納于一事無成而后已。譬如一果尚未成熟,已奮起而爭奪之,尚有成熟治日乎?……今日之所謂南北和議者,亦猶是也。南北尚未議和而北方之爭奪紛擾已無法處置也。
對于議和問題長期懸而未決這一情形,《申報》時評所持的態度與情緒在上文中表露無疑。主筆陳冷悲觀地斥責中國近年來“所有之舉動”是“一事無成”,由此可見該報該評對國家的前途命運是充滿擔憂情緒的。
類似的擔憂情緒在1918年至1920年一直貫穿始終。在《申報》的時評中,既有對南北局勢的擔憂,也不乏對國家前途的悲觀與對學生等弱勢群體的同情等。
綜上所述,在五四運動前后,《申報》時評呈現的特點與其“不偏不倚”的辦報宗旨風格一致。但在這種看似四平八穩的中立態度中,時評執筆者仍力圖通過隱晦的文字表達和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格言式說教來表達他們對時局的看法。上述研究表明,五四運動對《申報》時評的影響雖有卻極小,其影響主要表現在:五四運動之后的《申報》時評曾有過短時間的態度鮮明與言辭激烈的風格,但不久之后便又恢復到以往常態。
[1]風笑天.社會學研究方法[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丁淦林.中國新聞事業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馬光仁.上海新聞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4]陳冷.慰留[N].申報,1918(5).
[5]秦紹德.上海近代報刊史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
[6]陳冷.解散大學之無識[N].申報,1919(7).
[7]陳冷.我之論調(一)[N].申報,1919(29).
[8]陳冷.一事無成[N].申報,1918(29).
作者:王春燕,廣西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學2012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理論和新聞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