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 軍 陳 磊
一稿多投是學術期刊出版界一直詬病的問題,非但屢禁不止,屢教不改,近年來還有愈演愈烈之勢,嚴重影響正常出版秩序,浪費編輯部的資源。學術界、出版界已對該問題展開了深入的研究和討論,觀點各有不同,甚至爭鋒相對,這種爭論還將繼續下去。學術論文不同于新聞、文學作品等,它的主要閱讀對象是特定領域的學者,在信息技術高度發達的今天,研究人員可以通過數據庫方便地獲取所需的學術論文,因此,以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和擴大受眾范圍為由主張一稿多投,進而重復發表,這顯然毫無說服力。在重復發表毫無意義的今天,一稿多投的唯一目的就是作者從自身利益的角度出發選擇最“適合”的期刊發表學術論文,這個“合適”無非就是期刊的級別和發表時滯的長短。相對于編輯部,作者對某一領域的學術期刊信息掌握不夠,在這種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他們往往選擇“廣種薄收”的策略,即一稿多投,將選擇“合適”期刊的過程通過一稿多投來實現,這一行為使得編輯們辛勤的勞動付之東流,是對他人勞動的極度不尊重。
學界對一稿多投的定義有很多,筆者認為一稿多投是指在《著作權法》規定的30日或雙方約定的期限內,作者未告知編輯部獲得同意的情況下,將核心內容相似度很高的論文投到兩個及以上期刊的行為,并且該行為的唯一后果是浪費編輯部有限的稿件處理資源,尚未觸及學術期刊行業禁止一稿多發和重復發表的共同約定。從投稿時限和行為后果的危害程度定義一稿多投,不僅符合《著作權法》、《高等學校科學技術學術規范指南》等規定,也符合編輯部對一稿多投行為在操作意義上的認同,可以將其和一稿多發很好地區別開來。對于一稿多投的譴責大多來源于出版社或編輯部,認為該行為浪費了編輯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干擾出版秩序,屬學術不道德行為,但是這些聲音帶有明顯的利益傾向。我們不否認一稿多投給編輯部帶來的“麻煩”,但也不能將一稿多投的“板子”全部打在作者身上,這是很不公平的,編輯部要嚴肅審視自身的問題。怎樣吸引和留住高水平稿件,變被動為主動,變指責為疏導,為作者發表學術論文“緩堵”,構建和諧的作者和編輯部的關系成為編輯們必須思考的問題。一稿多投很大一部分責任在于編輯部,編輯部的不作為助長了一稿多投,筆者通過分析學術期刊編輯部在防范一稿多投中的為與不為,以期為學術期刊編輯部自身建設提供參考。
造成一稿多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作者的主觀原因,也有學術期刊和現行學術水平量化考核制度等客觀因素。科研工作者發表學術論文大多不是為了直接的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將其科研成果及時公之于眾,便于學術交流,贏得學術地位,以促進其以后的學術發展;也有一部分科研工作者為應對職稱評定、研究生畢業、科研業績考核、項目結題等按照相關要求及時發表科研成果。不論是因何種因素驅動,作者總是希望快速、高效地在合適的學術期刊上發表科研論文,但符合要求的學術期刊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版面需求,并且隨著我國科研隊伍的壯大和科研經費的快速增長,這個“剪刀差”正在逐漸加大,這就是一稿多投問題的根源。學術論文發表之路已經極其擁堵,然而學術期刊編輯部往往沒有做好“交通疏導”,甚至將期刊版面這種稀缺資源的賣方市場主導權發揮得淋漓盡致,作者作為被動的買方不得不將發表論文的希望寄托于一稿多投,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如若不從根本上解決版面需求和版面供給之間的矛盾,賣方主宰的市場下一稿多投在所難免。在目前的情況下,編輯部無須過多譴責作者,相反要加強自身建設,可通過多種途徑舒緩這一供求矛盾,減少一稿多投。
造成一稿多投的相當一部分責任在于學術期刊編輯部的不作為,編輯部對作者的要求很不公平,其中最主要的表現是稿件處理效率低,反饋信息遲緩。學術論文注入了作者大量心血,在學術界具有新聞屬性,但很多編輯部稿件處理效率低,稿件審理周期短則兩三個月,長則半年、一年,遠遠超過《著作權法》規定的30日,即使對稿件審理時間有約定,也不嚴格執行,編輯部單方面隨意延長稿件處理時間,并且論文處理信息不能及時反饋給作者,更有甚者不回復作者任何信息,致使投稿回空,這與作者的心理期許發生正面沖突,很多作者是在無奈和迫不得已的情況下選擇一稿多投。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因素是編輯部服務意識和作者意識的缺位,根源在于我國學術期刊這一稀缺資源的壟斷性經營,過度放大了編輯權利。
學術期刊漫長的出版時滯是科研工作者一直“頭疼”和爭論的問題,嚴重制約了科研成果發布和學術信息交流。有相當一部分學術期刊編輯部已經努力增加頁碼和縮短刊期,但進展比較緩慢,力度仍然不夠,無法滿足知識大生產時代的版面需求。學術期刊編輯部大多尚未深刻認識到一稿多投行為的經濟屬性,仍然采取公告點名、通知作者單位、限制投稿等“堵”的方法,企圖通過制度、輿論、道德甚至法律手段阻止一稿多投,收效并不盡如人意。學術期刊編輯相比作者掌握大量期刊信息,但很少和作者溝通投稿技巧,引導作者將稿件投到自家期刊以外更為合適的期刊,未做好投稿疏導工作。
審稿專家是某一領域的知名學者,都有繁重的本職工作和科研任務,有相當一部分專家社會兼職較多,審稿是需要花費一定時間、精力與智力的勞動,相對于微薄的審稿費,可以說專家們都在無私地支持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即便如此,學術期刊編輯部也應該從中認真挑選效率高、責任心強的專家尤其是青年專家,但大多編輯部礙于“面子”,沒能夠不斷更新專家庫,未加強和專家們的交流溝通,沒能通過認真篩選組建一支高效的審稿專家群,致使送出去的稿件在專家手里“呆”太久,大幅延長了審稿周期。
編輯部和作者因一稿多投引發的矛盾實際是個經濟問題,用經濟手段解決是最為合理和可行的。通過輿論監督、宣傳教育、網站公告等手段防范和規制一稿多投行為強度太弱,實際操作性差。由于一稿多投僅僅是在限定時間內的投稿行為,該行為相對于一稿多發、重復發表、學術剽竊等惡性學術失范行為其危害微乎其微,這些手段使用不當會激化學術期刊編輯部和作者的矛盾。經濟手段是最直接、最公平的,往往也是作者最敏感的,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者的投稿行為明確表達了希望編輯部對其稿件進行審理、排版、校對、印刷出版的意愿,編輯部提供的是一種有償服務,作者有義務向編輯部支付勞動報酬。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和作者簽訂投稿協議,明確初審、復審的時間和雙方的權利義務,明確違約應該承擔的經濟責任,雙方均要嚴格執行。目前大多數學術期刊將向作者收取的論文出版費用分為專家審稿費和版面費(包括編校、排版、技術處理等),作者繳納審稿費后編輯部將其論文送給專家審理,版面費的繳納時間大多是在論文即將出刊前,然而在這之前編輯部已經做了大量工作,比如稿件登記、初審、初步編校和排版等,這也是編輯部“深惡痛絕”一稿多投行為的根本原因。一稿多投的作者僅僅支付了審稿費,而未支付除了“購買”期刊版面外的其他費用,違規成本太低,無法平衡雙方利益,這種出版費用的劃分方式不利于防范一稿多投。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對作者稿件在整個出版流程中的重要環節上均實行先收費后處理的方法,這種方式提高了一稿多投的成本,一定程度上約束了作者的行為,也是編輯部“無效勞動”的補償,學術期刊編輯部也就沒有過多理由指責作者。
國內知名的《生態學報》、《農業工程學報》(EI)、《中國農業科學》、《電力系統自動化》、《中草藥》、《物理學報》等期刊都已改成半月刊,出版效率大幅提升,滿足了市場需求,解決了論文積壓等嚴重問題,在保留嚴格的論文評議制度的前提下,并沒有因為刊期縮短而影響期刊質量,是很多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學習的典范。學術期刊編輯部應該盡全力增加版面,縮短出版時滯,并且以學術期刊聯盟的形式促使出版管理部門改革現行的學術期刊出版管理體制,實現增加版面、縮短刊期、創辦新刊等過程簡單易行,從根本上解決版面供應不足的問題,也可增加學術期刊間的競爭,促使編輯部加強自身建設和提高服務意識。
通過疏導工作可以培養年輕作者良好的投稿習慣,也可以贏得更多科研工作者的尊重和支持。放下所謂的編輯權利,與作者建立平等友好的關系;擺正姿態,明確服務意識,增強作者意識;多與作者溝通,良性互動,增加信任。爭取優質稿件及時發表不僅服務作者,更重要的是提升了辦刊質量和期刊影響力。明確用稿標準等特殊要求,讓作者少走彎路,也可以減少“無效投稿量”。在稿件處理的每一個環節上及時將結果反饋給作者,既可滿足作者的期待心理,也可在回執中強調請勿一稿多投,使作者從回執中得到警示,增強心理約束力。效率永遠是第一位的,即使作者的稿件被拒,只要能給作者迅速回復并附詳細退稿理由,作者也會心服口服,不至于激化編輯部和作者的矛盾。編輯應該根據作者論文實際情況,引導作者投稿至更合適的期刊,幫助作者提高投稿技巧,構建和諧的編輯與作者關系。
論文檢測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一稿多發、重復發表和學術剽竊,但對于在《著作權法》規定的30日或雙方約定的期限內的一稿多投行為卻無能為力。構建期刊聯盟和投稿數據庫可以在第一時間發現一稿多投行為,同一行業的學術期刊編輯部之間應該增進溝通,力爭建立統一的投稿系統,作者可以在這個系統上選擇投稿的目標期刊,但所有稿件在同一數據庫中,不同的編輯部共享這一數據庫,可以快捷檢測一稿多投行為,也可以實現自動檢測功能,如果新投稿和稿件數據中的稿件重復率較高,直接拒收。
編輯部必須加強審稿專家庫的建設,組建一個高效率、負責任的專家群,不要將稿件審理時間浪費在工作繁忙或者社會兼職多的專家手里。通過郵件或審稿系統將需要審理的稿件發送至專家后,還應該通過電話方式告知審稿專家以引起重視,避免因各種原因未能及時查收送審的稿件或者登錄審稿系統而大幅延長審稿周期。編輯部應該和審稿專家多交流溝通,不斷篩選和更新專家庫,尤其要重視青年專家,組建一支高效的審稿專家隊伍,提高審稿效率。
學術期刊編輯部需要認真反思自身不足,不能片面地將一稿多投的所有責任歸于作者。編輯部通過與作者簽訂投稿協議,并細化和收取稿件處理費用,可以有效彌補因一稿多投帶來的資源消耗;通過增加版面和縮短刊期改善版面供求關系,并組建高效的審稿專家隊伍,提高出版效率;編輯部應該擺正姿態,加強與作者溝通,做好投稿疏導工作,構建和諧的編輯與作者關系;建立期刊聯盟和投稿數據庫,實現投稿資源共享,利用技術手段發現并阻止一稿多投行為。總之,編輯部應該通過經濟、疏導、技術手段防范一稿多投,不斷加強自身建設阻止因工作效率低、服務不到位引發的一稿多投行為,需要進一步研究一稿多投行為的經濟屬性,用經濟手段解決一稿多投引發的矛盾。
[1]馬建平.一稿多投正當性的法理分析及其權利規制[J].現代出版,2012(5).
[2]張小強,蔡珍紅,呂賽英,等.教育部科技部學術規范視野下的一稿多投及其對編輯工作的啟示[J].編輯學報,2011(1).
[3]黃新斌.對一稿多投的價值態度與對策研究綜述[J].出版科學,2012(5).
[4]吳培紅,冷懷明,汪勤儉,等.防范科技論文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的實踐與思考[J].編輯學報,2009(5).
[5]賀富榮.論文“一稿多投”現象的原因與對策[J].編輯之友,2009(7).
[6]吳慶晏.一稿多投現象再思考[J].編輯之友,2013(4).
[7]黃新斌.一稿多投:研究概況、概念與成因分析[J].現代出版,2012(9).
[8]張晨,李一瀾.一稿多投的社會規制[J].科技與出版,2012(7).
[9]李海蘭,畢淑娟,陳新貴,等.利用學術期刊聯盟防范一稿多投——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期刊聯盟為例[J].編輯學報,2012(1).
[10]袁鳳杰,陳志榮.關于建立行業期刊聯盟網的思考[J].科技與出版,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