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 潔
2013年4月20日,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舉國上下,眾志成城,不遺余力地投入到對災區群眾的救援當中。地震發生后,最初是由網友在一些論壇上爆出有地震發生,隨后大量的文字、圖片甚至地震當時手機拍攝的視頻通過手機、微博等信息傳播手段上傳到互聯網上。各大主流互聯網網站也馬上把頭條新聞改寫并對此事件進行持續關注。而電視新聞記者從電視臺趕往災區則需要時間和條件,所以在第一時間電視新聞媒體的報道采用了很多互聯網上的圖片和視頻。這件事情并不是孤立發生的,在現如今互聯網數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下,過去那種“看新聞,開電視”的模式已經極大地改變,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的新媒體時代已經快速地將新聞的傳播手段和技術進行著一輪又一輪的改變。那么面對如此挑戰和變化,傳統的電視媒體要如何揚長避短,發揮自己的傳統優勢和亮點,構建新的公共突發事件傳播模式,真正將電視媒體的資源高速快捷地利用起來呢?
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傳統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快速,這一特點極大地提高了新聞播報的時效性,滿足了大眾的需要。電視媒體相對于數字媒體在新聞播報的時效性上是無法比擬的,這就要求電視媒體工作者要轉換思路,利用數字媒體的這一特點,不要將新聞播報局限于本臺記者的現場播報和采編。公共突發事件有不可預測性,現代社會有種全民記者的趨勢,也就是面對突發的新聞事件,周圍的觀眾有可能、有條件馬上成為記者用手機或者其他手段進行拍照、攝錄,并迅速在互聯網上轉發和傳播。所以電視新聞媒體可以積極利用這些新聞素材,第一時間進行整理和編輯報道。例如現在各大電視臺在新聞播報中都出現“都市新拍客”等板塊,就是利用觀眾手中拍攝的新聞資源進行報道。
同時,電視媒體不能簡單地做“搬運工”的角色。在進行報道的同時,電視新聞媒體要利用自己的傳統優勢,選擇好的報道角度,深化報道內容,利用自身強大的輿論影響力和資源優勢引導新媒體報道的基調,引導正確的價值觀,避免突發公共事件引起惡性反應。
無論從傳播的廣度和速度上,電視媒體都無法比擬新媒體技術,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新媒體技術的發展也帶來一些負面的效應和影響。公眾可以通過互聯網數字平臺開放地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傳各種照片和視頻。但是這些信息,無可避免地會有一些虛假的,或者摻雜大量個人情緒和個人主觀偏見的內容和言論。而某些網站的編輯為了吸引眼球,騙取點擊率,經常將新聞標題化。這些行為將極大地影響著突發公共事件報道的準確性和有效性,同時也容易引起反面的社會效應。
首先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結構性矛盾成為突發輿情的重要觸發因素,社會共性情緒與事件共振,使突發事件在互聯網上迅速發酵為公共事件。例如2012年3月23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發生惡性傷人案,一名17歲男子持刀砍死一名27歲的實習醫生,重傷3人。而某網站有6161人參與的調查中,竟然有近2/3的人(4018人)表示“高興”。很多人表示同情兇手,甚至認為醫生“沒有好人”。沒有正確的輿論導向和引導,人們不關注事件發生的始末和原因,毫無原則地將平時生活中的醫患矛盾帶入這起兇殺事件中。其次,由于公眾本身法律意識不強,而互聯網不能做到所有新聞和信息的上傳實名制,使得一部分人基于娛樂和戲謔的態度去發表個人意見和不實新聞。例如2013年春節期間,一段所謂“實拍老外花費一百萬購買五噸鞭炮燃放”的視頻在網絡間開始傳播并引起中國網民極大關注。大部分網民不去計較這起事件的真偽而大量宣泄著自己的情緒,但是經過記者證實視頻實為丹麥一小型煙花公司2012年夏天在瀏陽做的一場小型鞭炮“燃放秀”,相關消息屬于“移花接木”的假新聞,但其鞭炮燃放量既沒有“5噸”,也不值“100萬元”。可是在此期間,大量的互聯網媒體跟風報道,在沒有證實真偽的情況下,大量渲染“老外中國過年夢”、“外國人不顧中國環境污染”等相關新聞報道。
綜上所述,電視媒體的特殊優勢在于能給公眾提供那些公共突發事件的真實背景和客觀事實,包括后續報道。同時調控公眾的輿論走向是向著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正能量。當前社會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凸顯,有時候單一事件的矛盾處理會帶來廣泛的社會矛盾問題。例如這幾年中著名的“我爸是李剛”、“表哥”、“房姐”等網絡上爆出的突發事件,如果電視主流媒體沒有及時跟進,進行全面的報道,那么經過大小網站和社會公眾平臺的傳播與評論,很可能被放大并引發更大規模的矛盾或者虛假新聞。那么電視媒體密切地跟蹤報道政府對于該事件的處理過程和結果,并在第一時間向公眾播報,不但及時平息了社會矛盾和民怨,也將輿論的焦點由網絡上的泄憤怒罵轉移為呼吁法律的嚴懲和正確價值觀的建立。
公共突發性事件的一個特點就是事件的發生有不可預測性,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員傷亡、財產損失、生態環境破壞和嚴重社會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緊急事件。其構成要素是突然爆發、難以預料、必然原因、嚴重后果、需緊急處理。但是新媒體時代,大量虛假信息和新聞不可避免地出現和傳播。例如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后,我國國內掀起一股搶鹽熱潮,網絡上有人說海水已經被污染,那么鹽就不安全了。這些消息被傳播后,超市和賣場的鹽被一搶而空。盡管網絡媒體中也有一些聲音從科學的角度去解釋這種行為的荒謬性,但是公眾由于此事件引起的恐慌程度已經不能分辨真偽。此時電視媒體應該及時關注并正確引導此類事件,電視媒體的“權威性”是新媒體不能比擬的。電視臺可以請來某一方面的專家和學者,讓他們用理性的觀點對公眾進行解釋,這樣可以樹立媒體的話語權威來形成和強化有利于社會穩定和人民健康的權威輿論。
目前隨著社會結構的轉型和價值觀的多元化,社會公眾對官方和媒體某些方面的報道呈不完全信任的態度。新媒體平臺為社會公眾提供了一個平等的、能交流信息和意見的開放平臺。但是這一平臺同時也會散播謠言和負面情緒,就是被歸為一種非程序化的民主狀態。如果說突發公共事件和危機在處理和結束階段,通過電視媒體的疏導進入正確價值觀和社會秩序的建立階段,則可以極大地凸顯電視媒體的主流作用和價值。
據統計,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全年共計新增網民5090萬人。互聯網普及率為42.1%,2012年我國手機網民數量為4.2億,年增長率達18.1%。此外,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也繼續提升,由69.3%上升至74.5%。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其自身所帶來不可避免的缺點和不足也越來越明顯。作為主流大眾媒體的電視,在面臨機遇與挑戰并存的當今社會,應該充分利用自身特有的輿論權威性、新聞疏導能力去公正客觀地進行公眾突發事件的報道,同時也應該以更加包容的心態去接受這些改變,發掘自身傳統優勢,在公共突發事件的報道中為受眾提供權威專業的有效信息和觀點,為化解公共危機做出努力。
[1]王雪橋.開放形勢下的新聞輿論導向[J].新聞傳播,2011(4).
[2]黃勝俊.淺談媒體在政府公共關系中的應用[J].金山,2010(2).
[3]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2012)[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
[4]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2年新浪政務微博發展報告[EB/OL].http://vdisk.weibo.com/s/jCK7L.
[5]人民網微博事業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2012年人民微博政務影響力報告[EB/OL].http://www.people.com.cn/n/2012/1226/c347079-200215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