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小龍 韓春霞
自媒體指為個體提供信息生產、積累、共享、傳播內容兼具私密性和公開性的信息傳播方式。它包括但不限于個人微博、個人日志、個人主頁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托管平臺是美國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國的Qzone和Weibo。在自媒體時代,各種不同的聲音來自四面八方,“主流媒體”的聲音逐漸變弱,人們不再接受被一個“統一的聲音”告知對或錯,每一個人都在從獨立獲得的資訊中對事物做出判斷。自媒體有別于由專業媒體機構主導的信息傳播,它是由普通大眾主導的信息傳播活動,由傳統的“點到面”的傳播,轉化為“點到點”的一種對等的傳播概念。自媒體是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傳播者,以現代化、電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數或者特定的單個人傳遞規范性及非規范性信息的新媒體的總稱,博客只是其一種方式。自媒體的發展已經是不可忽視的一股輿論力量。
當前高校大學生廣泛使用社交網絡,通過網絡平臺交友、娛樂已成為最平常不過的方式,尤其是近年來,諸多社會議題、信息傳播更是首先由社交網絡,例如微博、人人網、騰訊QQ等媒介發起,并形成爆炸式擴散,最終引起廣泛關注。但與此同時,傳統媒體,例如電視、報紙、廣播卻逐漸式微,失去了夕日光芒,作為其中一個分支的高校媒體也不得不面對無法通過傳統媒介為同學服務的現實。
而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高校中自媒體的建立卻越來越快,學校官方微博,官方人人網主頁的申請愈來愈火爆,甚至許多高校的學生會下設部門都有了自己的主頁,并受到很多同學的關注,基本達到了全“民”皆媒的新局面。但是,這些高校自媒體消亡的速度也很快,很多建立之初發布幾條內容之后就再也不見更新,或者每天只有早安晚安的內容,粉絲數量過少是大部分高校自媒體初期發展面臨的現實窘境。
(1)自媒體的優勢是什么?最重要的一點在于信息的快速流動性。第一步,學校應統一宣傳口徑,分類成立數量適當的官方自媒體,確保符合各種師生關注類型的要求,同時也不至于過多分散粉絲。高校自媒體的后臺發布者應該數量類型適當,且經過系統宣傳培訓。數量太少,導致工作量大,無法保證發布內容質量。教師比例過高,可能會出現姿態過于官方的現象,不能和關注面最廣的學生群體充分互動。數量可以適當增多,這樣既可以保證內容豐富,語言多樣,也可以發揮數量優勢,每個發布者帶動身邊的同事同學成為粉絲。這就要求后臺發布者必須具備很高的素質,用敏銳的新聞嗅覺發布高質量內容的同時避免原則性失誤。
(2)學校作為眾多校內外新聞接收的“第一人”,應該充分利用資源,及時發布廣大師生群體感興趣的“狀態”,這樣可以迅速聚集關注者。其次建立廣闊平臺,鼓勵師生投稿作為素材或者轉發,個人自媒體往往局限于受眾面小,發布消息的回饋不能達到應有效果,所以“小自媒體”們會借助大平臺宣傳,高校自媒體可以有效利用這一優勢,既充實自身,同時也活躍粉絲。
(3)注重“引爆點效應”。由美國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的書籍“引爆點”(The Tipping Point)中提到的一個觀念,說明許多難以理解的流行潮背后的原因,并且發現其中的因素,說明如果能夠掌握這些因素,就可以輕易地推動起一個流行潮。高校自媒體建立初期應盡可能多的組織線下宣傳活動,通過簡單的有獎形式吸引大批普通同學嘗試參與,這部分同學又作為首批粉絲,體驗良好的粉絲又成為一個個“引爆點”,口口相傳,吸引更多的人關注。
總之,高校自媒體的初期建立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來維護其發展,這個階段可以采用一些相對簡單實效的方法來擴大粉絲數,因為只有擁有了大量的關注者,才能充分發揮影響高校自媒體的場域效應,為實現高校自媒體良好發展,促進大學生德育發展的構想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