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香
在海量新聞充斥生活的今日,既要讓新聞節目不失“立臺之本”的地位,又能辦得好看好聽,是一個課題與考驗。也正因為如此,不同的媒體,都在想各種各樣的辦法,增加新聞節目的可看性、可聽性。筆者有如下幾點看法,有與時下媒體“不謀而合”之處,也有一點粗淺的個人看法。
“新聞”貴在新。如今雖不是搶獨家新聞的時代了,但是,遍布眼線,以最敏感最快捷的速度獲取新鮮事物資料并迅速呈現,這一點很重要。在每個人都是一個“自媒體”的時代,在相當比例的人都擁有一部既可攝取新聞又能“炮制”新聞的智能終端手機的時代,新聞的“新”之得到史無前例的發展與實踐。在這樣的情況下,官方權威傳統媒體就必須要將觸角盡量伸到熱衷于傳遞新聞的普通人群中,大量發展民間“記者”,讓他們成為媒體的“觸角”、“眼線”。只有各個角落都有人,才能實現新鮮事件伸手可得。當然,前提一定是要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嚴格“真實性”審核,失去“真實性”的任何新聞都是“新聞領域”的糟粕,絕不可取。而“新”一定與“快”相輔相成。在渠道多樣、信息傳播極為快捷的今天,誰快,誰就擁有先機。幾日前,吉林松源一帶發生地震,黑龍江部分區域有震感,隨后不到兩分鐘,騰訊新聞就報道了這一消息。這種速度一定是媒體需要的速度。
隨著新聞事業的發展,除了對新聞新與快的基本需求之外,受眾開始對新聞的“深入性”、“趣味性”有了更迫切的需求。
同樣是一條新聞,站在田埂邊背著手看,寫出來的是一個樣子;綰起褲腳下田親自去勞作,寫出來的是另一個樣子。現在,人們更需要那種深入的、“接地氣”的新聞,真實感更強,感染力更強,更能引起共鳴。同樣是報道鮮奶全面漲價,只報道漲價的事實已經遠遠滿足不了受眾需求,受眾還想了解為什么會漲價,幾種漲價原因是否存在合理性,鮮奶漲價還會帶來哪些后續效應,如何改變鮮奶漲價的現狀,從中能總結什么樣的價格與市場運營規律,等等。只有把一個新聞事實立體式全方位報道出去,才能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再從新聞趣味性角度說,同樣是綰著褲腳下田,如果能把過程記錄下來,通過編排很好地呈現,那就肯定有一定的趣味性。此外,還應該有設計和策劃,不是擺布和改變新聞事實,而是學會抓住“由頭”,有必要的時候,還要設計“由頭”。當然,這絕不同于造假,而是新聞呈現的技巧。比如記者去采訪某農民專業合作社,該合作社訂單農業發展得好,在別人紛紛為銷售發愁時,他們卻拉貨車絡繹不絕,甚至有供不應求的趨勢。記者到采訪現場,如果能拍到錄到車輛絡繹不絕,是完全可以當成新聞“由頭”和“切入口”的;但如果遲到了,第一現場未能抓住,又不好補拍補錄,那么就可以“設計”其他場景,比如辦公室電話此起彼伏的響。“現場”是時下新聞報道中較為多用的因素,能讓受眾一下子找到身臨其境的感覺。比如冬天打雪仗的嬉鬧、夏天游森林的鳥語或流水,再如工廠里隆隆的機器轟鳴、火箭發射時數秒的緊迫等,都能增加新聞的“趣味性”。
海量新聞充斥的時代,“獨家新聞”很難,但可以嘗試“獨家觀點”,這也是為何現在很多媒體都紛紛尋求“大家”對新聞節目的支撐,也著力打造一些“大家”的原因所在。比如央視有像白巖松這樣的專業評論員,《新聞周刊》里總能聽到他就某件事發表的獨特且深刻的觀點;有像楊禹、王志安這樣的特約評論員,經常會就一些新聞時事發表深刻獨到的見解。另外,像鳳凰衛視的《鏗鏘三人行》、《文濤拍案》等也都是風格觀點獨特深刻的新聞節目,讓人在新聞快餐之外有機會細嚼慢咽美味新聞“食品”。
其實,歸根結底,好的新聞節目也會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發展,要辦出的節目有人看、有人聽,就一定要研究受眾當前的需求。當他們需要清楚地知道哪時發生了一件什么樣的事情時,你就報道新聞事件;當他們需要更大的信息量時,你就要精簡每一條的內容,做到大量告知;當他們希望得到一種觀點的引領,甚至是角度的“點撥”時,你就要深入挖掘、認真思考。未來的發展也許是融合這三方面的需求,新聞人就更要注意,既要清晰告知,還有要數量保證,更要觀點上獨樹一幟,新聞事業發展可謂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