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福海
(西藏日喀則地區第一高級中學 日喀則地區 857000)
高中數學與初中相比,內容多、進度快、題目難,學習時一天一個變化,課堂要聽懂知識會比較磕磕絆絆,另外是學科信息量相對較大,不能有效地復習,前學后忘的現象比較嚴重。培養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體會“死記硬背”與“活學活用”的區別。老師上課一般都要講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剖析概念的內涵,分析重點難點,突出思想方法。而相當一部分同學上課不能抓住重點難點,不能體會思想方法,只是趕做作業,亂套題型,對概念、法則、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機械模仿,死記硬背,結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以致不能形成較好的答題思維。
對于學生來講,高中階段應該具有一定的解題經驗和思維方法了,于是,部分學生對自己的某些想法和思維深信不疑,很難使自己放棄一些陳舊的解題經驗,因而思維很容易進入僵化狀態,不能根據新的問題特點作出靈活變通的反應,常常阻礙更高效簡便的思維形成,有時候還會造成歪曲的認識。
當新學的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舊知識結構不一致時,或新的與舊的知識中間缺乏必要的“催化劑”時,這些新知識就會被排斥,新舊知識不能發生化學反應,產生不了新的知識,使得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掌握有較大的偏差,進而導致障礙的產生。
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同教學的進度有差距,使得學生有學習跟不上的落差感,進而不能取得好的成績,對高中數學產生了畏懼,阻礙了數學思維的較好形成。
針對學生數學思維方法不正確性的問題,我們要認真重視數學思想方法的教學,指導學生提升數學意識。數學意識是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對自身行為的選擇,它既不是對基礎知識的具體應用,也不是對應用能力的評價,數學意識是指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該做什么及怎么做。至于做得好與壞,當屬技能問題,有時一些技能問題不是學生不懂,而是不知怎么做才合理,有的學生面對數學問題,首先想到的是套哪個公式,模仿哪道做過的題目求解,對沒見過或背景稍微陌生一點的題型便無從下手,無法解決,這是數學意識落后的表現。數學教學中,在強調基礎知識的準確性、規范性、熟練程度的同時,我們應該加強數學意識教學,指導學生以意識帶動雙基,將數學意識滲透到具體問題之中。
學生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形成一套有效的分析解決問題的推理方式,這方法變成了學生的一種固定思維定勢。這種現象既有積極作用,又有消極作用,所以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隨時注意易形成思維定勢的地方。從而及時采取措施加以克服,使學生在面對新的問題情境時,能依據新信息及時調整思路,避免走進誤區,使思維過程靈活,要解決這一問題,多作一些變式訓練是一個有效措施。變式變形,就是不斷變換問題的條件、結論或變換其形式和內容,得出不同水平的問題,在這些問題的變換中使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問題的實質,通過解決這些問題可以使學生靈活掌握應用所學的知識,使原有的孤立的零碎的知識整體化,帶動學生思維的嚴密性。
興趣是事業成功的起點和動力,興趣是造就事業的沃土,一個人對某件事發生興趣時就會注意它、接近它、研究它、掌握它。高中數學起始于教學中,教師就必須著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基礎知識狀況,尤其遵循學生認知發展的階段性特點,照顧到學生認知水平的個性差異,強調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實施者和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在教學工作中善于創設誘發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情景,巧妙地設計教學過程,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和實效性,使數學學習首先從身邊的有興趣的、富有挑戰性的真實的情景開始,讓學生一開始就進入學習探索,就真切地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體驗學習數學的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萌發出積極主動探索的求知欲望。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發展為己任,兢兢業業,扎扎實實,擺脫題海戰術,則一定能大力提升高中學生數學教學質量,為后輩創造美好的未來。
[1]范東明.高中生數學思維障礙的成因[J].考試周刊,2011(29)
[2]江偉.高中學生數學思維障礙的突破[J].今日教育,2005(2)
[3]周德成.如何培養高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A].湖北省物理學會、武漢物理學會2004學術年會論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