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瑩
(新余學院外國學院 新余市 338000)
英語是一門基礎學科,對于提高整個國民素質具有重要作用。面向21世紀,我國需要一大批英語應用型人才。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一個重要目標是應用型人才。強化英語的應用能力,是高校英語教學的首要目標。目前我國應用型本科英語教育還存在一些問題,如對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不足,學生英語的綜合能力欠缺等。
由于招生制度的原因,應用型本科院校生源的差異較大。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這是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教學面臨的一大障礙。有些省份高考時英語試題沒有聽力項目,有的有聽力項目,但聽力成績卻不計入總成績。由于高考具有很強的導向性,致使這些省份的學生英語聽力能力普遍較差。教師在課堂上所講英語稍有難度時,他們便不知所云。這些省份的學生也害怕英語課的提問、復述和小組討論等互動性活動。另外,由于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在中學階段普遍不會接受口語訓練,這也影響了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提高。
目前高校教學理念大多數仍然是偏重語言知識的輸入,而不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教學的內容完全依賴教材,忽略實際的現實生活;教學過程主要是教師講授、照本宣科,缺少課堂互動;教學評價依舊是按照標準的題型考試,很少考察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很多本科院校的英語教學目標僅僅是讓學生通過國家英語四、六級考試,教學活動也是圍繞考試進行。應用型本科院校的這種培養模式,既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必須盡快改變。
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要以掌握一定的英語基本知識為基礎。在應用型本科英語教學環節中,學習語言的基本途徑是對語言輸入的理解,語言習得的重要條件便是要具備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學習者要能消化語言輸入中的可理解部分,才能獲得語言知識。學習者語言輸出之前必須有語言輸入,而且語言輸入必須有效,這就要求英語教學內容必須與學生的實際能力相一致。學生在已有的基礎上想獲得更大的收獲,就必須在現有的基礎上獲得與之相適應的能力訓練。應用型本科英語教學的主要途徑是課堂教學,教師語言信息輸入的有效性和可理解性是提升學生英語運用能力的第一步。因此,教師要把握好這個環節,充分調查學生已有的英語水平,根據學生英語水平的差異因材施教,不斷鞏固學生的語言基礎。
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英語實際運用能力普遍較弱,與社會用人單位的要求相差較大。受傳統教學環境的影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普遍重視語法和詞匯,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這與英語這門學科的實際教學目標背離。面對這種情形,高校要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尤其是作為教學組織者的教師,其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產生影響。教師要在教學中盡量使用英語教學,減少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母語的依賴,即便使用母語時,也要加強兩種語言的分析對比,而不是一味地將英語翻譯成母語。在上課前,教師可以利用課前幾分鐘讓學生進行上堂課的回顧,直接用自己的語言進行復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巧妙地穿插一些情境教學,讓學生處于一個真實的語言環境中,讓學生隨時有訓練口語的機會,而不是學習一些詞匯、語法等枯燥的知識。
跨文化交際能力包括語言能力和文化能力兩部分。因此,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體現在語言和文化兩方面。英語交際中體現的是英語語言輸出能力,但語言的運用是在具體的情境之下進行的,它離不開具體的文化背景。由于英語是一門外來語言,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然要面對西方文化。在與世界接軌的同時,我們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交往障礙,這其中有很多是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學生知曉英語國家基本的文化環境,學會英語思維,克服母語對英語使用的不良影響。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該只教授英語知識,還要讓學生熟悉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平時在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模擬英語國家的說話環境,讓學生用西方人的思維運用英語。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促進學生英語能力提升的關鍵,這是走向社會的重要一步。
提升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我國學生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的情況下更是如此。應用型本科教師更應該提升自己的實際教學能力,除了基本的英語知識以外,還要有廣博的文化素養。這要求教師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堅持進修,為培養21世紀高素質的英語應用型人才作出貢獻。
】
[1]孫秀銀.應用型本科院校英語寫作教學理論與實踐探索[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綜合版),2011(11)
[2]李進.淺析應用型本科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J].科技信息,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