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美玲
(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西安市 710000)
先秦諸子,名家眾多,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其中,荀子是先秦諸子之一,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師?!度纸洝防锾貏e提到荀子:“五子者有荀楊,文中子及老莊?!避魇擒髯?,楊是楊雄,文中子是一位有名的學者,老莊就是老子和莊子。荀子,名況,戰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當時人尊稱他為荀卿。因為要避漢宣帝劉詢的名諱(“荀”與“詢”同音),因而漢時被稱為孫卿。
荀子是繼孔子、孟子之后又一位儒家大師級人物。儒家主張“法先王”,主張效法先王,向堯、舜、禹學習,向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學習,學習這些先賢郡王的治國之道。而荀子,在政治上主張“法后王”,主張重視后面的王,“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這個學說,開辟了法家先河。荀子雖然是儒家學派的繼承人,但他沒有盲目地將儒家學說全盤接收,而是融會貫通,加以發揮,形成法家的雛形。荀子贊成用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賞來治理國家,所以他是法家的一脈,這也是他眾多弟子里著名的都是法家的原因,諸如韓非子、李斯等,所謂名師出高徒是也。
在人性問題上,荀子提出“性惡論”,與《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恰好相反。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意思是說人性本來是惡的,善是偽裝出來的,表面上的善掩蓋了骨子里惡的事實。但他又認為經過后天的學習、改造、教育,可以變惡為善,如果不用禮法去約束,人的本性永遠不會變善。我們且不討論荀子的“人性惡”理論正確與否,只研究他強調后天學習的重要性,從這一點上來講是無可厚非的,值得贊賞的。正因為荀子非常重視學習和教育,于是便有了《勸學》名篇?!皠駥W”,顧名思義就是勸導學習,那么,荀子是如何勸導學習的呢?
《勸學》開門見山就借君子之口道出“學不可以已”的觀點,認為學習不能停止,用毛澤東的話來說就是“活到老,學到老”、“三天不學習,趕不上劉少奇”;用名言警句來說就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接著荀子一連用了幾個比喻進行論證。其中,“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的比喻都成了膾炙人口的名句,以至后來衍生為“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成語,被后人廣泛應用。它的意思是說: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蓼藍中提取的,而比蓼藍的顏色更深??梢岳斫鉃閷W生(后人)的學問是從教師(前人)那兒學來的,其結果是學生(后人)的知識比教師(前人)更豐富更淵博,多么形象的比喻??!只有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向教師學習知識,向前人學習經驗,才能提升自己,才能學有所成。木頭,只有“受繩”才能變得端直;刀具,只有“就礪”才能變得鋒利。同樣的道理,學生(后人),只有努力學習才能知書達理。君子其所以能成為君子,能成為有文化的人,能成為有涵養的人,能成為德才兼備的人,就是因為君子“日參省乎己”,每天對自己進行檢查、省悟。看哪些地方做對了,哪些地方做錯了;做對了的繼續堅持,做錯了的立即改正,這樣就能做到“知明而行無過已。”《勸學》第一段就從學習的作用方面充分強調了學習的必要性。
第二段荀子用了一連串的比喻,諸如“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來表達向前人學習(借助外物),用“見者遠”、“聞者彰”、“致千里”、“絕江河”來比喻向前人學習、借鑒前人經驗的好處、效果:事半而功倍。進一步闡明了學習的重要性。
學習既重要又必要這個勸導學習的目的達到了,接下來要解決的就是怎樣學習,學習應持什么態度問題。
荀子仍然運用比喻來闡明事理。首先他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善成德”三個比喻從正面強調學習是一個過程,一個積少成多的過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知識靠積累,一口吃不了個胖子來。接著又用“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眱蓚€比喻從反面強調不注意積累導致的結果。量變到一定程度才會發生質變,知識積累到一定程度,才會成為用知識武裝自己的人。再接著,荀子用“騏驥一躍”、“駑馬十駕”、“鍥而舍之”、“鍥而不舍”的比喻從正反兩個方面強調學習貴在堅強毅力,貴在堅持不懈,貴在持之以恒,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最后把蚯蚓和螃蟹進行對比,蚯蚓先天條件不好,身體軟綿綿的,甚至連爪子、牙齒都沒有,但是它專心致志,努力了,便成功了,能夠做到“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而螃蟹的先天條件很好,有鋒利的鉗子、硬硬的背殼,看起來好像堅不可摧的樣子,可是它后天不努力,不奮斗,所以無所作為,甚至連居住的洞穴都是蛇和鱔的,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那是因為它太浮躁了。通過對比,充分強調學習禁忌浮躁,要用心專一。
《勸學》是一篇勸導努力學習的議論文的典范,著重論述了學習的意義、作用以及應抱的態度。反復闡明了人的知識、才能、品德是由學習和積累而取得的。
荀子善于運用比喻,以比喻代替議論、寓議論于比喻之中,從正反兩方面闡明道理,通曉明白,形象生動,富于說服力,《勸學》因而成為耐人尋味的千古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