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洪
(東莞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東莞 523808)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和普及化,大學生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中一個數量龐大、極為重要的社會群體。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發展的人才儲備以及現實勞動力大軍,他們的社會觀點、現象分析能力如何,能否正確認識和理解社會事實,如信仰問題、反腐敗問題、愛國問題、醫療問題、就業問題、食品安全等問題,影響到大學生如何融入社會、適應生活,也影響著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發展。因此,研究如何進一步引導大學生進行正確的現象分析與社會觀察,樹立科學的社會觀,是值得全社會關注解決的問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孔子所謂仁義禮智信,誠信是五大元素之一,是中國人做人的基本準則,是個人修身立命的根本。放在經濟社會中,誠信也是重要的品質與要求。誠信本是倫理-道德領域的問題,然而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越來越凸顯其與政治、經濟、法制、社會的緊密聯系:誠信是法制的倫理和精神基礎,是經濟發展的內動力之一與“邊界保障”,誠信是社會和諧與發展的重要人文基礎。
為了了解大學生對當今社會誠信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課題組設計進行了《東莞地區大學生誠信觀察調查問卷》活動。設計主題為日常生活誠信調查與社會生活誠信調查,通過細致深入的問卷調查,形成了有關大學生對當今社會誠信問題的認識與看法。
問題1:你認為那個機構誠信度高?51.7%認為是學校,15%認為是政府機關、16.3認為是企業、7%認為是醫院。
問題2:你認為傳統文化中的誠信在今天的社會生活中所起的實際作用?74.7%的受訪者認為起不到實際作用,21%的受訪者認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剩余的4.3%的受訪者認為說不清。
問題3:你認為目前我國誠信教育是否有效?53.3的受訪者認為當前的誠信教育有效果,但效果一般;28.2的受訪者認為沒有效果,8.5的受訪者表示說不清。
問題4:你認為誠信缺失的原因是?
在大學生有關誠信的社會觀察中,呈現出這樣一種規律,即大學生看到的誠信現象、認知中的社會誠信程度與質量,反過來會塑造大學生自身的誠信認知程度與執行程度。因此,調查研究大學生對當今社會誠信現象的觀察與分析,是深入了解大學生社會觀察的重要切入點。
法律與道德一起,是社會規范的基礎,是調整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法律來源于現實生活,是人的社會化的產物,是社會關系和社會事實的真實反映。法律觀念是人的社會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針對法律的社會觀察,則是大學生社會化的重要環節。法律觀念是觀念的集合,透過大學生針對法律的社會觀察,我們可以清楚滴觀察到大學生對于人與個人、人與社會的關系的認識,以及相應的哲學觀點、人生觀點。因此,選取針對法律的社會觀察這個領域,來考察當今大學生的社會觀察,是有著系統論社會學的理論支撐的。
為了了解大學生對當今社會法律的四個環節所構成的法律現象的觀察與分析,課題組設計進行了《東莞地區大學生法律觀察調查問卷》活動,該活動設計主題為法律現象調查與法律評價調查,涉及有關法律實施的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通過細致深入的問卷調查,形成了有關大學生對當今社會誠信問題的認識與看法。
問題1:您認為我國的法律執行情況如何?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受訪者選擇了“一般”這一選項;結合訪談,受訪者進一步以消極的角度解釋了“一般”選擇。在受訪者的觀察中,我國法律的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四個環節都存在明顯的問題,表現為立法存在空白、模糊,執法不嚴、不合法(程序),執法敗陣“潛規則”;司法腐敗、不獨立、冤案;守法領域主要是意識和習慣問題。除“一般”選項外,選項“很有效”多于選項“只是一紙空文”,選擇“不清楚”的是極少數。這種選擇表明在受訪者的社會觀察中,我國法律的整體運行是受肯定的,但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問題2:您認為影響法律執行效果的原因是什么?
調查結果顯示,超過50%的受訪者選擇B選項,即“政府的不作為和亂作為”,從而影響了法律執行的效果;31%左右的受訪者選擇A選項,即“傳統文化及教育觀念”。這種結果與以往我們關于大學生社會觀察的看法有很大的不同,也與社會上看待法律實施效果問題的習慣看法不同,大學生們直抒胸臆,將法律實施問題與政府作為直接掛鉤。這里傳遞了兩個方面的信號。積極方面的信號,表明大學生關注政府在法律實施中的角色與作用,希望政府在法律實施中傳遞更多的正能量;消極方面的信號,大學生們對政府在法律實施中真正起到的作用缺乏真正的了解,缺乏信心,或者由于政府在其他方面的不作為或者亂作為而映射到法律實施的社會觀察方面。
對法律缺乏信心:在訪談中,我們發現,不同年齡段的大學生對法律的信心并沒有很大的區別,高年級的大學生與低年級學生相比,對法律的掌握程度更高,但在現實生活中求助法律、援用法律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意識和行動方面卻與低年級學生一樣表現消極。更多的時候,大學生們相信“潛規則”,相信人脈能夠幫助他們獲得他們想要的利益。
從全國看,2013年人均工資已為,當年大學畢業生人均工資收入為,增量占當年全國人均收入增量的比重卻僅為,成為影響大學生擇業就業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說,走出象牙塔、早日實現社會化已經成為在讀大學生自我認知的重要方面。從月工資收入的比較來看,大學畢業生和高收入階層的收入差距是十分明顯的。大學畢業生平均月工資為元,只相當于高收入階層平均月工資1346元的68.4%,而且80%的大學畢業生月工資在2千元以下。
大學生在擇業時更為強調獲得尊重,議價意識和能力都在不斷上升,但對職業相關的法律和制度缺乏深入的了解,維權意識和能力有所欠缺。調查顯示,有78.6%的大學生認為“尊重比收入更重要”。過去,大學生選擇工作更為注重收入高、工作的穩定以及基本的社會保險,而新一代大學生把自己的人格看得更重。調查顯示,如果公司平臺過低或者“感覺學不到東西”,有50.8%的大學生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炒老板魷魚”,不看老板臉色行事。同時,在私企、國企與外企三類企業崗位選擇中,超過四成大學生選擇國企,另有35.6的大學生選擇外企,不到20%的大學生選擇私企,理由是私企往往不規范,不穩定,平臺過低等。在“反對不公平待遇的方式”問答中,大部分大學生選擇通過“用腳投票”的斗爭方式給資方以教訓,迫使資方考慮更好地對待大學生、改善工作條件,適當提高工資水平等等,而反對使用諸如罷工、向社會公開等方式,表現出相對理性的一面。
調查顯示,大學生“預計一年后工作狀況會有很大改善”的占23.6%,“會有一定改善”的占35.3%,二者相加為58.9%。表明大學生們對自己安全度過“試用期”以及期滿后獲得正式聘用充滿信心。對于成功,新一代大學生除了重視能力和機遇的因素,對學歷、關系、背景等的認可度達到了很高的程度。可見他們對于自我價值的肯定和重視是有所欠缺的。總的來說,大學生們移植了目前社會上有關“拼爹”、“一個蘿卜一個坑”、“富二代”等消極現象的影響,一方面他們相信自己的能力,通過自己的拼搏和一定的機遇就一定可以獲得事業的成功,但對學歷、關系和背景等因素也十分看重。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一個人在社會上取得成功主要靠自身能力”的占30.1%,認為“靠機遇”的占23.7%,“靠關系和背景”的占32%,“靠學歷”的占15%。調查還發現,不少大學生認為,“僅僅為了錢、為了打工而打工是干不長的,只有干自己喜歡的事,才能有成就感。”
與傳統大學生平平淡淡、穩中逐步改善的生活理念不同,大學生更多“希望換種活法”。多數大學生是懷著遠大的理想或美好的夢想走進社會的。為了家人生活地更好是傳統大學生努力工作首要目的,這一點被很多大學生所承繼(43.5%),但同時其工作目的取向呈現多元化局面:為了“使自己生活地更好”(26.7%)、為了“給社會做貢獻”(6.8%)、“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10.6%)等目標取向也逐漸增多。
大學生是社會上掌握知識較多的人群,對信息比較敏感,對個人成就感看得很重,因此不滿足于簡單地從事一份白領工作。調查發現,很多大學生傾向“選擇技術含量比較高的工作,希望能學到技術、知識和管理”。
同時,大學生渴望更多的知識,為日后融入城市做準備。大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到的知識、理論和技能存在與社會脫節現象,走進工作崗位之后,深刻感受到自己的知識儲備、素質積累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競爭的要求。因此,出于“代償”的心理,他們對于科技知識和文化知識表現出了很大的興趣和熱情,在工作之余主動自學地進行知識的“充電”。調查顯示,有87%的大學生表示愿意繼續學習,最迫切學習的知識是專業技能知識(69.7%)、法律知識(54.7%)和傳統文化知識(47.8%)。選擇的繼續學習方式依次為考研、讀博、網絡培訓、自學等。
大學生是日益壯大的城鎮勞動者群體,也是城市中相對困難的弱勢群體。侵害其合法權益的事件,時有發生。一是勞動報酬得不到保障;二是勞動休息權得不到保障;三是勞動保險不到位。調查顯示,當合法權益受損時,大學生選擇最多的維權方式是尋求法律援(44.7%)、找政府的勞動仲裁機構(33.9%)和向工會求助(41.2%)。可見在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時候,依法行使權力維護權益的意識在大學生中還是占主導地位的。但同時也有少數人通過求助親友、反復找老板等方式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還有少數人感到無奈,采取消極對待的方式。
調查顯示,大學生對于婚前同居,贊同、支持和抱無所謂態度的比例均高于傳統大學生,堅決反對婚前同居的比例低于傳統大學生。對于婚外性行為,大學生傾向于理解和默許,認為“由于家庭原因則可以理解”、“只要基于愛情就行”及“配偶不反對”就行。由此可見,大學生的觀念已經對傳統的愛情婚姻觀造成了巨大的沖擊。
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現在社會很不公平”的占31.5%,“不太公平”的占22.7%,兩者合計為54.2%,超過半數;“認為現在社會公平情況一般”的占30.3%,近1/3。從社會不公平現象的表現看,認為是“社會底層向上發展的機會太少”的占51.3%,認為是“貧富分化”的占44%。調查還發現,從事“藍領”工作的大學生最傾向認為社會嚴重不公,他們認為這種不公到了需要控訴的地步,從事“金領”工作的大學生則傾向于將社會不公歸結為個人奮斗、家庭背景造成的資源分配不均。
調查顯示,大學生“認為中國最嚴重的社會問題是腐敗嚴重”的有36.8%,認為是“貧富差距太大”的有34.2%,認為是“人們都只認錢,不講道德”的有22.1%,認為是“環境污染”的有21.7%。調查還顯示,男性大學生傾向認為腐敗嚴重是社會最嚴重問題,女性傾向認為收入不公及貧富差距為社會的最嚴重問題。
調查顯示,有45.9%的大學生將來準備“辭職創業”,31.3%準備“畢業就創業”,另外有8.9%傾向于“兩手抓”。可見,很多大學生的愿景參照系已經由普通白領向“成功階層”轉變,由自己的過去向他人的現在轉變,由個體縱向比較轉向群體橫向比較。他們對于未來的工作、生活懷有良好的憧憬和較高的預期,更傾向于自我價值的實現。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大學生由于缺乏正確的社會觀察,各種社會利益因素與思想因素相互交叉,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問題的認識與理解,表現為大學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價值取向、自我意識等諸多方面產生種種困惑和誤解。大學生在行為上,思想上權利意識較強而責任意識較差,功利主義主導行動,道德和法律意識淡薄,對社會的認識趨于消極負面。如何以黨的十八大關于引導社會觀察的精神為指導,做好新條件下大學生社會觀察的引導工作,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和實踐的重大問題。
我們黨將“育人為本、立德樹人”寫入“十八大”報告,有其鮮明的現實針對性和重要指導意義。教育部門、學校、教師應當從人的成長規律維度出發,在學生的知識結構、精神信仰、行為養成等層面的頂層設計上給予必要的反思重構。
當代大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從大的層面分析來自社會風氣、價值觀的影響,從學校教育的層面分析來自生命教育、心理干預、思政工作等缺位,這些因素導致部分大學生缺乏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一些問題學生更是成了教育工作的盲點,以致近幾年來校園慘劇時有發生。這不僅僅是涉案人員的悲劇,更應該引起教育主管部門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反思。
[1][奧地利]布貝爾.西方現代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303.
[2][英]羅素.現代西方資產階級教育思想流派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104.
[3]列寧全集(第20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111.
[4][英]雷蒙德·威廉斯.唯物主義與文化問題[M].倫敦:維索出版社,1980.3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