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近年來,隨著科學發展觀的逐步落實和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職能的不斷強化,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逐步成為教育理論界研究的熱點和焦點問題。為更好認識和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本文對相關研究文獻進行梳理與分析,以便更好地把握當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的現狀,提出后續研究應注意的問題。
從總體上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文獻隨時間推移呈現逐步增長趨勢,并呈現出階段性特征。從時間上劃分,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2001,研究萌芽時期。
從CNKI期刊文獻搜索看,國內最早以 “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為題名的論文是發表于 《貴州社會科學》1994年第一期的萇景州的 《建立有利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資金保障體系》。此后,教育均衡發展問題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發表與出版了一系列涉及教育均衡發展的著作,如安體富、萇景州發表于 《財貿經濟》1994年第四期的 《完善現行義務教育投資體制 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穩定發展》、李喜平發表于 《普教研究》1997年第五期的 《努力使義務教育區域性均衡發展》、傅維利 (1995)的 《論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與欠發達地區的教育抉擇》、王善邁等 (1998)的 《中國教育發展不平衡的實證分析》、杜育紅 (2000)的《教育發展不平衡研究》等。但是,這些相關論著并不是聚焦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問題,而只是在行文過程中涉及到均衡發展。
第二階段:2002—今,研究深化時期。
自2002年以來,我國教育理論界權威雜志 《教育研究》發表了題為 《深化改革 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筆談)》的系列文章,翟博、曾天山、王保華等學者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目標、基本思路與模式進行充分探討。2002年3月《人民教育》發表 《為了每一個孩子的幸福成長——山東省壽光市教育均衡發展透視》,標志教育均衡發展的爭鳴由此展開。隨后,顧明遠、張力、談松華等著名學者相繼發表相關觀點,把教育均衡推向討論的高潮。隨著研究的深入,期刊論文不斷增多,相關碩博論文開始出現,逐步聚焦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各層面的研究。
運用不同的理念視角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行研究,可能會得出不同的解釋邏輯。總體而言,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代表性理論視角主要有制度視角、公平視角、政策視角與社會學視角等。
1.制度視角。張樂天〔1〕認為中國社會長期存在的城鄉分割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和社會體制是使城鄉教育產生嚴重差別的社會制度原因。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導致教育制度的種種設置與安排存有突出的 “城市取向”。現行的教育制度實際上仍存在著較嚴重的城鄉分野,存在著教育機會的認可與教育資源配置上的某種不平等的傾向,縮小城鄉教育差別,更應加強教育制度與教育政策自身的改革。張玉林〔2〕認為,作為一項實行城鄉教育分割的制度, “分級辦學”將本應主要由國家負擔的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責任轉嫁給了農村和農民,不僅加重了農村和農民的負擔,而且造成了農村教育的滯后和城鄉教育差距的延續和擴大,可能促使未來的城鄉關系朝著更加不平衡的方向發展。
2.公平視角。王本陸〔3〕指出,農村教育存在職能與生存的雙重困境,破解農村教育困境必須消除城鄉教育區別對待的變相 “雙軌制”。從制度倫理角度分析,城鄉教育雙軌制在指導思想是優勢群體優先,這是一種不公正的制度安排。應在公平正義原則的基礎上,重新設計我國國民教育體制,切實消除城鄉教育雙軌制。武秀霞〔4〕認為,研究者在研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中過分關注教育財政投入、學校硬件設施配備及師資力量的配置,忘記了公平、正義在義務教育均衡化實踐中的真正意蘊,忘記了精神的同等重要性,進而使優質與均衡在義務教育的實施過程中演變成了一對矛盾體。為此,訴諸于公平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必須保障受教育者的尊重、不排斥,避免對家庭擁有的經濟、社會等各類資本形成依賴。
3.政策視角。袁振國〔5〕認為,教育差距的存在和持續拉大是我國當前教育發展的嚴峻現實,這種差距表現在城鄉、地區、階層、類別四個方面。導致差距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公共政策是最主要的。因此,消除教育貧困,縮小教育差距的責任主要在政府,政府應該通過調整和制定公共政策確保所有人都能公平地享受公共教育資源,這就要求公共教育政策領域必須實現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的轉型。陳敬樸〔6〕認為,教育政策城市偏向導致了在城鄉兩大利益集團的公共利益上喪失教育公平,使城鄉教育差距加重,其教育不公平現象又成為新一輪教育政策出臺的依據,造成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惡性循環。 “農村人口接受義務教育的權益受到損害”,是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最嚴重后果。從根本上糾正教育政策的城市偏向,是政府的行政責任,是政府的社會義務。
4.社會學視角。劉精明〔7〕認為,文化資本對兒童教育的影響是最不容易受外界條件干擾的先賦因素之一。在改革以來的教育擴展與教育變革過程中,家庭文化資本 (以父母教育水平為測量)對子代間的教育不平等影響,將在不斷強化的教育競爭中持續加強。余秀蘭〔8〕運用社會分層現象的文化再生產理論來研究我國教育的城鄉差距問題,認為從城鄉差異來看,我國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再生產現象,它使大部分農村孩子被教育所淘汰而返回農村,并最終形成兩個封閉的循環圈:城市優勢文化圈和農村劣勢文化圈。
從內容上看,研究成果一般是從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范圍、指標體系與政策建議四個方面進行主要論述。
眾多學者囿于不同的學科視角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進行了界定,總體來看,主要有三種觀點:單向度、雙向度與三向度。在單向度中有兩種觀點最典型:一種是資源分配論。楊啟亮〔9〕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應當是一種底線的均衡,這種均衡著眼于人的發展價值和保障這種價值的教育基本需要進行資源配置。另一種是權利保障論。柳海民、林丹〔10〕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涉及受教育者教育權利的保障和教育的民主與公平問題。
雙向度觀點以申仁洪、楊海松代表。申仁洪〔11〕從空間結構、時間進程上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念進行了研究。楊海松〔12〕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可以從狹義和廣義兩個方面來界定。
三向度觀點以翟博、汪明等為代表。翟博〔13〕從個體、學校和社會三個層面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概念進行了界定。汪明〔14〕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區域之間的均衡發展,省域之間、市域之間、縣域之間以及城鄉之間,都要統籌規劃,實現均衡發展;二是區域內部學校之間的均衡發展;三是群體之間的均衡發展,特別應當關注弱勢群體的教育問題。
關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范圍,不同的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概括起來主要有縣域與省域兩個觀點。
其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楊令平〔15〕認為縣作為我國具有相對穩定人口、土地和資源的區劃單位,在整體上推進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具有現實可能性和可行性。于發友〔16〕之所以以縣市區作為研究的基本單位,一是因為縣區一級在人、財、事權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對獨立性,同時地域相對較小,便于操作;二是因為縣域內經濟發展相對比較均衡,較容易實現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三是因為國家已確立了 “以縣為主”的教育管理體制,比較適于統籌規劃和推行教育綜合改革。
其二,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盡管國家政策文本中所指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范圍是縣域均衡,但是,仍然有研究者認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后期應該以省域均衡為主。劉寶生〔17〕認為,以縣 (區)為主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推進機制,在解決小的區域內的均衡的同時,卻無法解決更大范圍的均衡問題。尤其是在義務教育縣 (區)域內均衡發展的后期,省域內縣 (區)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的矛盾會突出地暴露出來,成為制約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在實施以縣 (區)為主體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方式的同時,以省為單位的中層層面,也要積極探索縮小各市、各縣 (區)之間差距的有效策略。
有關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評估指標選擇方面,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三種:
一種是經濟學的視角。翟博〔18〕借鑒經濟學關于區域經濟發展的差異分析方法和經濟學的定量分析方法構建了教育機會均衡指數、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指數、教育質量均衡指數和教育成就均衡指數4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指數。沈有祿〔19〕從資源配置的角度出發,借鑒國外經驗,構建了一個包括人力資源、財力資源、物力資源和教育資源配置制度的公平性4個一級指標、25個二級指標的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均衡指標體系。
一種是社會學的視角。基于公平的理念,楊東平〔20〕構建了一個包括義務教育均衡指數A、高中教育公平指數B、高等教育公平指數C與教育存量公平指數D4個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與13個三級指標的教育公平評價指標。并對每個一級指標賦予不同的權重,計算出一個教育公平的 “綜合指數”。王善邁〔21〕以教育公平理念為指導,設計了以受教育權和入學機會公平、公共教育資源配置公平、教育質量公平、群體間教育公平等教育公平的具體評價指標。
一種是教育學的視角。董世華、范先佐〔22〕認為,社會學、經濟學兩種類型的指標體系盡管涵蓋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絕大部分內容,但并沒有把教育活動的要素作為真正標準,導致一級指標的選擇往往交叉重疊,邏輯上有些紊亂。為此,基于教育學相關理論,圍繞教師資源均衡度、生活均衡度和保障系統均衡度三個方面,設計形成了包括教師總量在內的15個因素構成的60個指標觀測點組成矩陣,并利用相應的統計工具對指標之間進行絕對差異和相對差異進行計劃,以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狀況進行監測。
研究者主要從轉變思想觀念、強化地方政府責任、完善保障機制和資源配置機制與建立評價監督體制等方面提出對策建議。其中,教育投入與教育政策調整是學者們較為關注的問題。
有研究〔23〕提出:建立義務教育財政投入標準,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國家要重點支持西部地區實現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鼓勵和支持各地因地制宜提出義務教育鞏固和提高的目標和措施。重點提高殘疾兒童義務教育普及水平,完善保障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體制。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的關愛機制和服務體系。設立專門學校解決一些特殊兒童接受義務教育問題,建立和完善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學習困難學生的幫扶制度。
柯春暉〔24〕認為,要以體制重構和制度創新為核心,逐步糾正或改進造成教育城鄉差距的體制和政策,以城鄉教育協調發展和一體化為目標,建立健全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保障機制。李明華〔25〕認為,制度政策是影響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一個能夠保障義務教育可持續地均衡發展的制度框架應該包含以下關鍵性的制度安排:投資保障制度、績效管理制度和資源共享制度。
綜上所述,從目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文獻來看,無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取得了較為豐富和深入的研究成果,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后續研究奠定了較好的知識貢獻,厘清了人們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認識,聚集了一定的共識。但是,這些文獻研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應在以下三方面進一步加強研究。
雖然研究者已經從多視角來研究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但是各視角之間的相互溝通卻不夠。作為一種政策安排,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與制度等因素的深刻影響。所以,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單一視角的研究,應推動政策社會學、文化學、新制度主義、政治經濟學、法學等多視角共同研究,加強關系性思維,從更高一個層面才能更好地認識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方方面面。
從研究文獻看,雖然有區域研究,但開展不同區域模式的比較模式仍較少。從目前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現實來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區域特點十分明顯。如何在總結與比較各區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模式基礎上,提升出一些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關鍵概念與政策經驗,是以后研究要特別關注的課題。
對于一些關鍵性問題,如 “均”什么、用什么 “衡”,學術界仍然沒有取得一定的共識,其觀點也沒有得到實踐界的認同。與此同時,研究文獻中,實證研究仍比較缺乏。已有的實證研究,也僅僅是一些經驗與政策措施的介紹而已,理性的研究與分析較少。因此,未來應加強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研究基礎上提升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的理論品性,在本土理論指導下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的實踐發展。
注釋:
〔1〕張樂天.城鄉教育差別的制度歸因與縮小差別的政策建議〔J〕.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
〔2〕張玉林.分級辦學制度下的教育資源分配與城鄉教育差距——關于教育機會均等問題的政治經濟學探討 〔J〕.中國農村觀察,2003 (1).
〔3〕王本陸.消除雙軌制:我國農村教育改革的倫理訴求〔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5).
〔4〕武秀霞.公平視野下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理論與實踐探尋〔J〕 .教育發展研究, 2011 (6) .
〔5〕袁振國.縮小差距——中國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題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
〔6〕陳敬樸.教育政策城市偏向的要害及其特點 〔J〕.當代教育科學,2004(20).
〔7〕劉精明.中國基礎教育領域中的機會不平等及其變化〔J〕.中國社會科學,2008 (5).
〔8〕余秀蘭.中國教育的城鄉差距:一種文化再生產現象的分析 〔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9〕楊啟亮.底線均衡: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解釋 〔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
〔10〕柳海民,林丹.本體論域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J〕.東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5).
〔11〕申仁洪.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J〕.教育導刊, 2002 (12) .
〔12〕楊海松.關于 “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 〔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9(5).
〔13〕翟博.教育均衡發展需要明確哪些理論問題 〔N〕.中國教育報,2006-07-29.
〔14〕汪明.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與若干保障機制——部分地區的政策與實踐分析 〔J〕.教育發展研究,2005(10).
〔15〕楊令平.西北地區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進程中的政府行為研究 〔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
〔16〕于發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研究 〔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
〔17〕劉寶生.推進省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思考與建議 〔J〕.教育科學,2008(2).
〔18〕翟博.教育均衡發展:理論、指標及測算方法 〔J〕.教育研究,2006(3).
〔19〕沈有祿.基礎教育均衡發展:我們真的需要一個均衡發展指數嗎 〔J〕.教育科學,2009(12).
〔20〕楊東平.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21〕王善邁.教育公平的分析框架和評價指標 〔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2〕董世華,范先佐.我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監測指標體系的構建——基于教育學理論的視角 〔J〕.教育發展研究,2011(9) .
〔23〕第三戰略專題調研組.基礎教育發展戰略研究 〔J〕.教育研究,2010(7).
〔24〕柯春暉.城鄉統籌發展中的教育政策制定取向和政策制定 〔J〕.教育研究,2011 (4).
〔25〕李明華.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政策選擇與制度設計——以浙江省為案例 〔J〕.中國教育學刊,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