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麗顏
(邱麗顏:廣州市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 廣東廣州510640 責任編輯:張海新)
1999年4月初,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公布了一項調查,對遼寧省14個地市、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的抽樣檢測結果顯示,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于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于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2006年,廣州市天河區在一次心理保健講座上,用心理健康測試量表(SCL-90)對在場教師進行測試,結果顯示近半數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其中,31.51%的教師有輕度心理障礙,12.37%的教師有中度心理障礙,2.1%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病,69%的教師感到壓力大,嫉妒情緒、焦慮情緒的出現也比較高。調查還發現,教師的心理問題癥狀主要表現為抑郁、精神不振、焦慮、過分擔心、有說不出原因的不安感、無法入睡等。
教師心理健康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首先,變化太快應接不暇。為配合新課改的實施,廣大教師投入到新一輪的教育實踐中,與此同時,各種教學理念、手段、方式層出不窮,輪番出場,教師看得眼花繚亂。對于新課改,教師有各種不同的反應,或接受或排斥或實踐或創新,部分教師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最突出的現象是,教師害怕上公開課,慨嘆不知道該怎樣上課。其次,角色太多分身乏術。當代教師已經不再是純粹的教書匠,同時扮演著眾多的角色。在應對高額教育教學任務的同時,教師還要參加各級各類培訓,因此教師往往集教育者、服務者、心理輔導者、受教育者等多種角色于一身,不同角色需要之間的取舍必然引發心理沖突。最后,長期枯燥單一的工作方式,封閉狹窄的活動空間,逐步削弱教師的抗壓能力,而職業疲倦感則日益增強。
廣州市天河區原是城鄉結合部,在經歷了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后,如今已成為國際化的中心城區。在經歷社會轉型的過程中,天河區教師也經受了各種文化的沖擊,生活、工作壓力陡升,各種心理問題紛沓而至。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通過下校調研,問卷調查等方式了解了天河區教師的心理困惑和實際需要后,于2006年成立了“天河區教師心理調適中心”,經過幾年的探索,已初步形成了服務教師心理工作的新格局。
第一,以課堂為主陣地,開設各類心理減壓課程。在教師眾多困擾中,繼續教育任務可以說是眾矢之的,教師往往將日常工作的不滿傾注到“繼續教育”問題上來,工學矛盾、交通問題、實用性等等,繼續教育儼然不堪重負。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計,在保證教師專業發展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開設了各類心理減壓課程,如 《教師心理健康與調適指引》、《小學生心理案例分析》、《瑜伽》、《飲茶與生活》等課程。既有理論指導,也有實操指引,還有身心健康調適,形式多樣實用性強,這類課程成為了被“哄搶”的對象。
第二,以天河區教育心理課程班為基礎,構建教育心理聯盟。面對各種困惑,越來越多的教師希望通過心理課程的學習來解決實際中遇到的問題。針對這種情況,天河區教師心理調適中心將有志于心理教育探索的教師團結起來,開設天河區教育心理課程班,在此基礎上構建“教育心理聯盟”。課程班面向全區中小幼教師招生,形成以心理教師為主體、學校管理層為核心、一線教師共同參與的學習模式。教育心理聯盟以“學心理、用心理”為目標,以“助人自助共享教育幸?!睘樵妇?。“天河區教育心理課程班”既是一個教育心理的學習共同體,同時也是學校教育心理問題的研究團體。在課程安排上,既有專家進行理論學習引導,也有教師學員的體驗示范。大家根據課程安排定期在一起學習,談教育體會,交流教育心得,結合教育熱點問題開展學習研討,在達成共識的基礎上,我們將確定研討項目,以項目進校園的形式推動區內教師“學心理用心理”的熱潮。
第三,以民間團隊為示范點,宣傳健康生活理念。關于教師心理調適有什么好方法?哪種心理調適方式最受歡迎?哪種形式最持久?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在天河教師群體中,大家不約而同地推崇戶外活動。2009年一群充滿健康活力的教師自發成立“驛路天河”民間組織,以AA制的方式,開展徒步、攝影、觀鳥以及各類文體活動。他們以活動為紐帶,以網絡為平臺,凝聚了區內外眾多的教師,目前在“驛路天河”網站注冊的人數已超過五千人。天河區教師心理調適中心順應教師的需求,開設了 《徒步攝影》課程,同時舉行教育系統攝影大賽,讓教師在掌握徒步攝影的技能后有一個學習交流的平臺。通過學習交流和作品展示,我們看到了天河教師對生活的熱愛,對理想信念的追求。在戶外活動中,在攝影作品交流中大家以自己的熱情傳遞著“健康生活快樂工作”的理念。
第四,以為必要的投入為保障,提供各類調適服務。天河區教師進修學校以“健康責任”為辦學精神,既支撐教師的專業成長,又關注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除了課程做精心設計之外,學校的后勤工作也充分體現服務意識,全部服務均免費提供。教師心理調適中心設有心理咨詢室,聘請專家為教師提供面談或電話咨詢,在活動室配有按摩椅、跑步機等設備供教師課間及課后使用,此外,還聘請了專業按摩師為教師提供按摩服務。值得一提的是,天河區教育信息化的魅力在服務于教師心理調適方面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教師心理調適中心在天河區教師繼續教育網設有專欄,除了課程、活動等的展示外,還安裝了“教師心理動態預警系統”,教師通過系統可以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申請專家輔導。調適中心占地雖不大,活動空間有限,但是因地制宜,盡心的服務讓教師感受家的溫馨。
第五,以專家教授為后盾,確保服務的專業性。教師的身心健康問題涉及到社會學、心理學、保健、醫學等眾多學科,為保證服務的質量及專業性,教師心理調適中心將外聘的專家教授納入到專家庫中,與相關專家達成一定的協議,盡可能為天河區的教師提供各種指導,協助完成相關服務工作,華南師范大學、廣州大學、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成為了天河區教師心理調適中心的重要支援。專家教授除授課指導外,還不定期視察調適中心的工作,并對下一階段的工作指明方向。
我們向到我校參加面授培訓的教師派發了關于天河區教師心理調適中心工作的調查問卷,回收結果顯示,教師對我校的教師心理調適工作有較高的認可度,82.3%的教師參加過心理減壓課程,86.2%的教師有意愿加入教育心理聯盟,84.5%的教師關注“驛路天河”徒步攝影的相關活動,89.1%的教師希望調適中心能盡可能提供各類調適服務,78.7%的教師希望調適中心能送教上門進一步提高教師自我調適能力。教師的積極回應給了我們無比的動力,教師心理調適中心的工作已不僅僅是將心理學的知識傳授給教師,而且要為教師的心理學習提供了一個交流和實踐的平臺。而在進一步的發展中,我們應對教師心理調適問題進行教育學和哲學意義的思考。
第一,解決教師心理調適問題的哲學思考。20世紀80年代,當我們還認為哲學是用于研究的深奧學問之時,哲學實踐運動已在歐洲悄然興起。許多人逐漸意識到,最初的哲學就是一種生活方式,哲學正在回歸,人們可以用它對人生展開無限的探索。馬可·奧勒留通過 《沉思錄》告訴人們:“世上有什么能夠指引我們的人生?有一個,且只有一個,那就是哲學?!边\用哲學實踐解開日常生活難題對天河區教師來說是一項新鮮事物,教師心理調適中心有責任、有義務在掌握最新成果后,引導教師加以實踐和運用。
第二,解決教師心理調適問題的教育學思考。教育學自誕生以來就與心理學融合在一起,心理學是教育學的理論基礎。照此推理,教師的心理調適問題應該在教育研究機構中占有一席之地,然而事實卻是令人失望的。現行的教育制度下,教育研究機構對教師心理甚至是兒童心理的研究存在嚴重的不足,即使有研究,也大多停留在理論層面,或者是以群體研究為主,少有對個體進行跟蹤研究的。這種現象的背后其實是教育制度設置的問題,心理學在基礎教育中缺少地位,教師心理研究的課題沒有納入到行政管理的范疇,心理教學基本上被邊緣化了。因此我們在實際工作中步履維艱,既缺少必要的理論指導,同時也找不到相應的課題作支撐,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們現時工作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