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漢康
【關鍵詞】中美義務教育 學生資助 分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0006-02
為了解美國學生助學的政策法律、機構設置和管理模式,為進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國的學生資助政策措施提供有益的參考,2013年10月底至11月中上旬,本人參加全國學生資助管理中心組織的學生資助工作培訓團到美國康涅狄格州進行培訓,專程訪問了美國康涅狄格州的教育部,并深入當地的高中、初中和小學實地了解。通過學習考察,我們對美國的學生資助政策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析。本文通過對美國和中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進行對比分析,希望借此學習和借鑒發達國家的先進管理理念和經驗,取長補短,提高我們的整體資助管理水平。
一、中美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基本內容
(一)美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
在美國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公立學校)就讀的學生完全是免費,學生不用繳納學費,就近上學并免費乘坐聯邦政府或州政府提供的校車,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申請免費或低價營養餐。課本由學校統一購買,借給學生使用,暑期放假前還給學校,學校再借給下一學年的學生用。
美國的學生營養餐項目已有60多年的發展歷程,主要包括學校午餐計劃、早餐計劃、專項牛奶計劃。學校午餐計劃是1946年美國國會設立,由聯邦政府出資資助。各州參加該計劃的學校從美國農業部接受補助金及免費食品,再由學校和地方托幼機構負責提供能滿足特定營養標準的午餐。目前,每份午餐的價格約為2.8美元,根據家庭收入決定學生能否享受免費或低價(26美分)午餐,而且需要預先進行申請。學校早餐計劃由聯邦政府于1975年出資設立,在公立學校、非盈利性學校和當地兒童看護機構中實施。每份早餐價格約1.3美元左右。根據家庭收入決定學生能否享受免費或低價的早餐,同時需要預先進行申請。專項牛奶計劃由聯邦政府于1966年出資設立,主要面向未參加學校午餐計劃的學生提供維生素A和維生素D強化牛奶。該項計劃規定每喝半品脫牛奶給予現金補助,目的在于鼓勵牛奶消費。不論家庭收入高低,所有孩子均有資格參加。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每年通過申請獲得免費牛奶。
免費乘坐校車是一種隱性資助。目前,美國每年約有48萬輛校車穿梭于各個學區之間,超過2600萬學生乘坐校車上學。
除上述統一資助項目外,一些中小學校根據本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實際情況,給予一些特殊的資助,如學校組織的需要學生繳費參加的校外活動,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免費參加。此外,一些社會組織或基金會,也設立一些資助項目,對部分特定高中學生進行資助。
(二)中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
在中國義務教育階段,實行免除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對農村學生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提供生活補助,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農村(不含縣城)學生實施營養改善計劃。
寄宿生生活補助主要用于資助義務教育階段農村和城市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標準為小學生每生每天4元、初中生5元,每年按250天補助。享受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比例,國家沒有統一規定,由省、市、自治區根據當地實際情況確定。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落實補助標準所需資金按照50%的比例給予獎勵性補助。
營養改善計劃在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農村(不含縣城)義務教育學生中實施。中央財政為國家試點地區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標準為每生每天3元,全年按200天補助,所需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同時,支持地方試點,中央財政給予適當獎補。
二、中美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對比分析
(一)共同特征
1.政府主導、部門實施、學校參與。美國的營養餐項目是國會設立,聯邦政府出資資助,政策設計在國家最高層次,由各州教育機構與學校食品管理部門組織實施,學校參與具體管理工作。中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政策由國務院及其職能部門負責頂層設計,各省、市、自治區負責組織實施,學校具體落實。
2.免費提供教科書,循環使用。在美國和中國,政府出資為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實行教科書循環使用制度,不僅減輕了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而且提高了教科書的使用效率,節省大量造紙材料,減少了污染,保護了環境。因此,教教書循環使用,在許多國家也形成了制度。
3.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提供經濟資助。不論是美國的營養餐項目,還是中國的寄宿生生活補助和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都包含著重要的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內容,目的是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校學習和生活期間的經濟問題,保證他們平等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確保他們不因家庭貧困而失學。
4.注重學生營養改善。美國和中國政策決策者都充分認識到少年兒童是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營養改善對他們終身發展十分重要,而學校是營養改善的最有效平臺。因此,都以學校為著力點實施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尋求最佳的實施效果。
(二)政策差異
1.義務教育制度差異。美國實行十三年義務教育,一般劃分為:幼兒園1年,小學1-5年級,中學6-8年級,高中9-12年級。我國實行九年義務教育,一般劃分為:小學1-6年級,中學7-9年級。中國義務教育比美國義務教育少4年。
2.資助“年齡”差異。美國的義務教育資助政策,設立時間較早,經過多年政策調整和實踐操作,資助項目管理較規范,運作效率較高。中國現行義務教育資助政策體系起步較晚,2006年設立,其中農村地區學生營養改善計劃項目2011年才設立,與美國1946年設立的學生學校午餐計劃相比,相差60多年。
3.資助認定標準差異。在美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比較剛性,有可量化的尺度,如學生學校早餐計劃、學校午餐計劃,家庭年收入為貧困標準的 130%或以下的學生可以免費享用;家庭年收入在貧困標準的130-185%學生可以享受低價購買;家庭年收入超過貧困標準的185%的學生要全價購買。享受免費或低價午(早)餐的學生人數達在校生人數的一半左右。而在中國,義務教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界定目前沒有統一標準,各省的資助面也存在較大差距,影響學生獲得資助的因素較多。如政策確定的資助比例、上級部門下達的資助名額、家庭經濟困難證明材料、學生家庭經濟狀況、學校評審認定工作等。
4.申請審核程序差異。在美國,申請享受免費或低價營養餐等資助,其申請、審核過程比國內資助要復雜,具體流程如下:[學校&]資助說明函、申請表格→[學生家庭&]自愿申請、填表并附家庭收入材料→[學校&]審核,若材料不完整→[學生家庭&]補充材料→[學校&]核實、計算、作出決定→[學生家庭&]。上述流程中,學校若作出拒絕享受資助決定,必須發出書面的拒絕通知書,內容包括拒絕原因、享有的申訴權利、申訴指導意見以及可以繼續申請的聲明。在中國,資助申請、審核過程相對簡化,具體如下:[學校&]公布資助信息→[學生&]自愿申請、填表并附貧困證明材料→[學校&]審核、公示并作出資助決定→[學生&]。
三、美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管理給我們的啟示
美國義務教育學生資助體系,經過多年運行已形成一整套完善的資助體系和運行機制,管理科學規范,運作效率高,在許多方面值得學習和借鑒。
(一)注重保護個人隱私。在美國,貧困家庭申請資助,其申請材料是學生家庭直接寄送學校,學校資助管理人員審核并作出決定后直接通知學生家長,并將補助經費直接轉入學生用餐卡,學生受助信息是保密的。在學生之間,誰都不知道哪個學生享受資助,這樣的管理方式既保護個人隱私,又不影響學生自尊心。而在我國,按資助政策規定學生資助評審過程需要公開、透明,認定結果需要進行公示。這對自尊心較強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帶來心理負擔和壓力,甚至導致放棄申請。因此,在學生資助管理中要注意處理好知情權和隱私權之間的矛盾,多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采取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的方式,用受心去維護貧困學生的尊嚴,從而達到資助育人的效果。
(二)實現教育精準資助。在美國,任何一位公民、合法居民、擁有社會安全保障卡號的暫住居民、學生等,每年都要在聯邦稅務部門納稅系統進行申報納稅,提供個人全部收入、收入證明材料以及稅前扣除支出證明。不按時申報納稅是違法行為,輕者罰款,重則可能坐牢。學校在實施資助時,管理人員除了審核學生家庭提供的收入材料外,可以從稅務部門收入登記系統中核對相關數據,確保應助盡助,做到精準扶持。在中國,受助學生家庭經濟困難身份的確定,目前主要由學校依據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證明、學生在校消費等一些有限的證明材料來判定,準確性不夠高。而現階段或今后一定時期內,我國還無法像美國那樣具備完善的公民個人收入納稅申報系統,但承擔社會管理的民政、扶貧、殘聯等部門已建立起包括城鄉低保人員、社會救濟、農村扶貧戶、殘疾人等人員的管理檔案及系統信息,這些資訊是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身份的最有力證明,應從國家層面上整合這些社會扶助政策,實現信息和資源共享,破解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的難題,提高教育資助精準度。
(三)樹立依法資助理念。美國義務教育各資助項目,都依托聯邦政府完善的法律法規而建立,并經過多年的實踐完善,形成了一套系統的法律體系作為依據,并為資助政策的實施和規范管理提供強有力支撐。如:1946年美國國會通過《全國學校午餐法案》將學生午餐計劃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1966年美國通過《兒童營養法》將學校早餐計劃和專項牛奶計劃以法律形式確定下來,上述法案在實施過程中,聯邦政府又制定了多項配套規章制度來規范其運行管理。相對而言,我國義務教育資助政策法制化進程有待進一步加強,需建立一套完整的資助法規體系,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規范資助管理工作。
(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3年度委托重點課題《廣西學生資助政策執行情況研究》研究成果。)
(責編 黃珍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