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對學校管理、教師教學、學生各方面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當前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存在許多問題,如忽略測評結果的引導激勵作用,測評標準中的內容、分值設置不合理等。通過利用測評結果加強反饋,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素質的建設,定期培訓測評人員等措施可以有效解決行為量化測評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存在問題;對策
“19世紀末20世紀初,實證主義促成了德國實驗心理學的發展、英國對個別差異的研究以及法國對不適應者的臨床關心,這三種研究催生了心理測驗,進而形成了1900-1930年轟轟烈烈的教育測量運動——教育評價的‘測量時代。”在接下來的歷史時期中,量化評價在教育上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套既定的體系。
當前用人單位在選拔畢業生時,除看學習成績外,還對政治素質、團隊協作精神和集體榮譽感等多方面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筆者認為高校應該利用大學生就業及用人單位考察畢業生的重要依據——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來激勵和引導大學生全面發展,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成為就業市場上的佼佼者。
一、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內涵及其意義
(一)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內涵
1. 量化測評
“量化測評是指將測評內容化為可以量化的數量,經過測量這些相關數據,并以量化統計方法來分析結果數據,最終達到評價目的的一種方法。”
2.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含義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是高校根據當的教育方針、政策,采用科學、合理的方法結合本校實際對大學生的在校表現情況制定一系列符合高校教育目標的量化指標與實施細則,并依據此收集、整理、處理和分析大學生在校學習、生活、實踐等主要活動領域中反映出來的素質的表征信息,對學生作出量值的綜合評定及判斷過程。”
(二)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意義
對大學生進行科學的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是高等院校教育系統的一個關鍵環節,“它影響著高校培養出學生素質的高低,對學生的個人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一個不完善的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體系不能達到對學生測評的目標效果。甚至會導致學生往不好的方向發展,學生不良的行為習慣、急功近利的心態、消極的學習狀態等都是不完善的學生行為量化測評體系的表現。因此,對“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的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
1. 有利于學校管理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具有準確、高效、易操作的優點,在實際實施過程中操作簡單方便,“對于學校來說,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有利于管理者公平公正的評價學生,它是各項評獎、評優等的客觀依據,是社會衡量學校辦學效果的一個重要途徑,是社會評價人才的一種尺度。”
2. 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狀況和改進教學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包含各級評價指標,通過對行為量化測評的分析,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學習和身心發展狀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現階段的學生學習生活狀況正確的教育引導學生,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改變教學方法調整教學以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3. 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通過以加減分的形式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進行量化測評。” 對學生來說,它有利于激勵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有利于引導學生向學校培養目標逐漸靠攏,不斷地提高自身素質;有利于學生的自我認識的提升,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不斷地自我完善,達到以評促教的效果。
二、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標準存在的問題
1. 分值設置不合理,抑制了學生的實踐精神
“每個學校都有關于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加減分標準,在此標準之下,各系擁有自主制定一些符合本系實際的加減分項目的權力。”據大多數同學反映減分非常容易且分值大,一般是1-2、2-3分。然而加分卻是異常困難且分值小,一般是0.5-1分。例如我院(內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學生參加學院迎新晚會節目加0.5分,而如果學生考過英語四級則加4分。這嚴重打擊了學生主動參加實踐的積極性。
2.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條例范圍寬泛,不易界定
量化測評是以量化分來測評學生的日常行為,因此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必須明確相關行為的嚴格界定。例如某高校的行為量化測評條例規定:(1)不尊重老師,在語言和行為上有不禮貌的每次扣5分;情節嚴重的扣10分;(2)在校園內男女同學交往不得體的每次扣5分,在自習教室及課堂上男女同學交往不得體影響他人上課及自習,情節嚴重的每次扣10分;這個條款在行為上做出了規定,卻沒有說清楚語言不禮貌程度和行為不禮貌及男女同學的交往不得體到底體現在那些方面。面對這樣的條例,可能導致測評人員根據主觀意志判定,迷失量化測評的客觀性。
(二)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 部分教師責任感低下
在教學管理方面,特別是在學生出勤方面,教師承擔著監管監督的重要職責,然而,由于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偏低,常常省略了課堂考勤這一環節。導致學生潛意識認為去不去上課都是一樣,反正老師也不考勤。再者,教師對于和自己關系好的學生有一些特別“照顧”,容易讓其他學生產生逆反心理,討厭該學科老師,減弱學生對學習的興趣;無視學生應有的日常行為規范。
2. 個別測評人員自身素質偏低
大學是大學生進入社會的最后一站,它就像一個小社會一樣演繹者學生們的各種生活。它不僅教會了大學生怎樣與人交流,怎樣適應社會,“同時也使使學生學會了市場化、功利化的價值觀念。” 在整個測評過程中都存在一些想不勞而獲的同學為了取得量化高分而與參與記錄測評的學生干部拉攏關系,同時,一些學生干部因違規者是自己的室友或是關系比較好的同學就不記錄其違規次數。到了年度測評開始的時候,還有學生“孝敬”老師的奇怪現象。endprint
3. 管理力度薄弱
大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不僅包括教學及日常行為方面的管理,還包括學生宿舍日常管理及各種大型活動和集會的管理。“然而在實際的管理中,會由于管理監督不到位影響測評結果的公正性。”比如宿舍日常管理條例中規定,學生不允許在寢室賭博、吸煙、喝酒等,但是在測評的時候由于管理人員配置不夠,巡查不理導致部分學生違反上述規定并沒有被扣分。
4. 被測評者對測評環節不明確
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過程不透明主要表現在:首先,行為量化測評標準不為同學們所熟知,因此,不知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違規范。其次,采用終結式的方法進行測評。一般是學年末公布測評結果,致使許多同學對所違規項目毫無印象,疑是測評人員或記錄人員有意為之,使量化測評舉步維艱。
5. 參與測評主體單一
對學生的教育不僅需要學校、教師、學生的參與,同時也需要家庭、社會的參與。學校應該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及時反饋給家長,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工作的溝通與配合,倡導社會和家庭隨時監督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并反饋給學校。但是從目前各高校的信息反饋機制來看,很少有學校將學生的情況反饋給了家長,社會也缺乏對學生的監督。這樣一來教育任務便都全部落在了學校身上,在加重學校的單方責任的同時,也阻斷了參評主體之間的交流。
三、對策研究
(一)強化測評結果的激勵和引導價值
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對于學生和管理者來說不僅是評獎、評優的依據,學校管理者還應利用這種手段來完善修訂測評標準,將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反饋給家長,加強學校與家庭之間的交流,共同承擔對學生教育的責任,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教師可以據此完善管理模式,有針對性的運用測評結果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肯定,達到全面發展。“學生作為日常行為量化測評中的主體,更應該利用測評結果重新審視自己,重新調整自己,確定發展的方向。”
(二)完善測評標準內容并賦予合理的分值
從各高校學生及測評人員的意見來看,測評體系的很多問題是由于量化測評標準的不嚴密所造成的,此外也有學生個體認識的差異性原因。因此有必要在學年測評工作開始前對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標準進行宣傳,廣泛收集學生、教師、管理人員等各種角色人員的意見,對日常行為量化測評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細化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標準,使學生明確行為規范及其評價標準,讓工作人員在進行測評時有標準可依。更為重要的是制定標準人員應該意識到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作用是引導、激勵學生養成好的行為規范。目前高校學生普遍反映減分容易加分難。因此,應多方取證,為量化標準賦予合理的分值,盡量減小加減分的差距。
(三)加強教師職業道德素質建設
教師是一個崇高的職業,深受社會尊重。然而隨著社會化進程的加快,教師的形象越來越受到社會的指責。教師的根本任務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社會所期望的人才,一個對學生放任自流,只會培養庸才的教師,當然談不上是一個好教師。因此,教師不但要對學生傾注滿腔熱情,更重要的是把這種熱情轉化為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和高度尊重上。再者,教師需要以身作則,具有優良的教師風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學生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
(四)加強對測評記錄人員的培訓和督查
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公正性、公平性主要體現在測評記錄人員的測評過程中,測評記錄人員良好的個人素質是日常行為量化測評得以有效實施的保證。因此,學校應加強對其所屬的院系測評記錄人員進行定期培訓,達到全面提高測評記錄人員素質的目標。同時,為避免測評人員以權謀私,學校應強化對行為量化測評工作的監督檢查,不定時對測評記錄人員的記錄進行抽查,以凸顯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客觀和公正。
(五)強化陽光測評,增加測評透明度
量化測評的結果直接與學生的切身利益相關,因此必須以嚴肅的態度對待。在測評過程中增加測評的透明度,每一個階段的加減分數及原因都應該向同學們公布,杜絕暗箱操作。測評記錄工作人員應端正自己的態度,抗拒外界誘惑,對學生負責,嚴禁以權謀私、收受賄賂。
(六)端正學生對日常行為量化測評的認知
量化測評分數是學校評獎、評優的重要依據,正因為如此,學生對量化測評結果十分看重,從而導致在測評過程中,為了提高測評分數,學生之間相互勾心斗角,拉幫結派,甚至出現變相賄賂學生干部和“孝敬”老師的行為。這一系列的問題都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嚴重背離了量化測評的本意。因此,應加強學生對日常行為量化測評體系的教育,幫助學生正確認清實施測評的終極目標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學生依據大學生日常行為量化測評標準嚴格要求自己,做一個誠信的優秀大學生。
參考文獻
[1] 張其志.教育評價的科學觀及其方法論的演變[J].中國高等教育評估,2006(2).
[2] 熊懿.新形勢下如何發揮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作用[J].考試周刊,2009:28-29.
[3] 張立榮等.對大學生進行科學評價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J].山東省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4(3).
[4] 文婷.獨立學院學生綜合素質測評體系的構建[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10,32(10).
[5] 張瓊.試述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J].惠州學院學報,2004 (1).
[6] 楊海斌,徐慧君.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問題及措施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
[7] 趙文遠.我校教師教學監控能力現狀及其培養[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
[8] 林清華.當代大學生個人崇拜問題探究[J].晉中學院學報,2011,28(2).
[9] 楊肖.淺議國有企業中層管理人員的測評[J].發展研究,2003(5).
[10] 楊海斌徐慧君.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問題及措施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0(22).
[11] 金紹榮.自我診斷:學校管理的有效途徑[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1).
作者簡介:李達軍(1972- ),男,四川資中人,內江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黨總支書記,副教授,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政治學、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