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多研究對就業能力的探討多集中在從能力資本、社會資本的角度,但從心理資本的角度進行的研究較少。而大學生在就業中的各種認知、情緒、心理狀態、個性特征等等,均影響著他們擇業,甚至可以預測今后在職業生涯的潛力。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資本;就業能力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從過去的精英教育到如今的“大眾化”教育,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存在越來越多的問題,尤其表現在擇業效能感較低。在就業過程中,屢屢受挫,導致他們情緒低落、焦慮抑郁、恐懼不安,而這樣的心理狀態又影響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從而進一步影響就業表現,使得他們消極、被動面對就業。而目前的就業指導,多是圍繞如何提高大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社會資本等方面來進行的,而較少從他們內在的心理資本角度來進行探討。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角,培養大學生的心理資本,提高其就業能力,已經成為當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迫在眉睫的領域。
一、內涵
目前,對于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內涵研究,雖然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與關注,但并沒有統一一致的定義,但在梳理這些定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就業能力是和職業相關的綜合能力,具有較強的適應性與靈活性,因此,我們可以認為,就業能力是大學生獲取并維持工作機會的綜合能力。
二、大學生就業能力弱化成因的心理學解析
許多心理學研究結果表明,部分大學生之所以就業能力不足,是由于他們不能面對現實,存在自負與自卑心理的交替、依賴性較強,導致他們就業能力脆弱,更害怕面對就業的失敗而讓自己沒面子。在梳理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發現大學生的就業能力弱化的心理成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就業焦慮與恐懼心理
整個社會都在呼吁大學生就業難,導致當前大學生普遍心理沖突嚴重,一方面內心著急自己不能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付出任何努力。在談到就業問題時,多數學生反映普遍存在緊張焦慮、恐懼、退縮的心理。
第一,他們不能理性認識評價社會。不少學生雖然迫切希望自己盡快找到理想的工作,但又擔心自己不能適應社會,沒有做好進入社會的就業心理準備;第二,缺乏明確的職業決策方向。多數學生會選擇與專業對口的工作,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部分學生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是考研還是就業,是找本專業還是跨專業?在面對擇業時,表現的比較茫然與不明確。
(二)就業挫折與悲觀心理
當前大學生讀書成本高,而不能順利就業的也比較多,社會充斥著“讀書無用論”,而就業的挫折使他們更加苦悶、失望、憤怒等。一些學生在面對就業時,卻表現得顧慮重重,缺乏相應的勇氣和自信;而有部分同學又由于平時稀里糊涂荒廢了大量時間,沒有認真學習知識以及積累各種社會實踐經驗,對就業應該具備的能力、心理狀態等準備不充分。由于當前大學生主要都是90后,從小嬌生慣養,遇到困難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更缺乏堅韌的態度,遇到一點困難就產生嚴重的挫敗感、甚至自我放棄。
以上這些因素,都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在面對復雜的就業環境時,參與競爭的熱情和積極性。他們更多的采取了悲觀消極的態度來應對。
(三)依賴心理
大學生是普遍存在自負與自卑交替矛盾心理的特殊群體,他們在就業過程中,發現現實與期望值有較大反差,但他們由于較弱的抗挫折能力,又不愿意面對現實,一心只想留在大城市、進大企業、機關,要求掙錢多、活輕松。
三、大學生心理資本的培養
從前文我們了解到,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弱化,除了其本身的社會資本、智力資本等因素外,還受心理資本的影響。那么我們可以提議,通過培養提高大學生的心理資本來達到提高就業能力的目的。根據前文對心理資本的闡述,啟示我們教育工作者應該從以下方面來著手:
(一)大學生自我效能感的培養。只有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效能感,才能提高其就業信心。
(二)提高大學生的“希望感”。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我們知道,“希望感”是個體行動的最佳動力因素。
(三)重點培養大學生的“堅韌力”。“堅韌力”的培養,可以通過認知療法來進行調整,如利用情緒ABC理論來開展的一系列團體輔導活動。
(四)培養大學生積極的歸因方式。
參考文獻
[1] 賈利軍,徐韻.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心理學解析[J].教育學研究,2006,10:129-134.
[2] 劉奎穎郄麗娜黃春萍.大學生就業能力構成及其與就業滿意度關系研究[J].河北工業大學學報,2010,39(6):48-52.
[3] 孫銀娣.大學生心理資本培養與就業能力[J].教育與職業,2013,769(21):93-94.
[4] 朱昭紅,韓朔.大學生擇業自我效能感、就業能力及其關系[J].陜西教育(高教),2012,1(2):155-156.
[5] 陳靜,李衛東.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自我效能感和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J].高教探索,2011,5:106-110
[6] 魯銀梭.心理資本與大學生就業能力的關系研究——以浙江某高校大學生為例[J].教育與教學,2013,8:161-163.
[7] 林萍,吳貴明.心理資本培育: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的應有之題[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12:215-218.
[8] 王亞娟.心理資本理論視角下大學生就業能力的提升路徑[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11(6):42-44.
[9] 凌成樹,仇大勇.高職學生就業理念及心理瓶頸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228(4):94-97.
[10] 陳功香,蘆吉虎.大學生職業自我效能、職業價值觀與就業能力的關系[J].中國特殊教育,2011,136(10):79-82.
作者簡介:周海霞(1984- ),女,重慶長壽人,重慶三峽學院教師,研究方向:教學心理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