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蒙古族在千百年的發展和演變中,因歷史的原因,使內蒙古與云南的蒙古族同胞在生產生活等方面具有較多差異,其服飾也因此各具特色。文章通過南、北兩地蒙古族服飾的比較,來彰顯民族的團結和發展。
【關鍵詞】蒙古族;服飾;南北;差異;融合
一、蒙古族的源流及演變
“在人類活動中,也許沒有比選擇穿著更鮮明地反映我們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了。個人穿著是一種傳遞一系列復雜信息的符號語言,并且也常常是給人以即刻印象的基礎。”無論從社會,還是從心理的角度,服飾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服飾是文化差異最直接的體現;其次,服飾在同一文化傳統內部,起到傳達個人社會地位、職業、角色、心理及其他個性特征的功能。
服飾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標記不同的種族或民族。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共同締造和開發了廣闊的疆域,書寫和創造了悠久、燦爛的歷史和文化,每一個民族在歷史演進和自身發展過程中,留下了本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服飾文化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貢獻卓著的民族。“蒙古”一詞最早見于唐代,即新舊《唐書》中的“蒙兀室韋”,“蒙?!笔恰懊晒拧币辉~最早的漢文譯名?!懊晒拧弊畛踔皇侵T部落中之一部的名稱,13世紀初,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后,“蒙古”也就由原來的一個部落名稱變為民族名稱。蒙古族結束了政治羸弱的南宋政權,分別滅金、西夏、大理,統一了中國;并征服東亞、西亞,遠征歐洲,蒙古帝國國土達到三千多萬平方公里,使得中國疆域呈現前所未有的廣闊局面。大約在公元7世紀以前,蒙古族先民就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一帶,后來西遷到鄂嫩河上游不爾罕山和克魯倫河一帶。如今,蒙古族主要分布于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分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云南等地。
云南蒙古族與北方草原的蒙古族同宗同源。南宋淳佑十二年(公元1252年),忽必烈率軍進攻云南,攻占大理,迅速擊滅大理政權。南宋寶佑二年(公元1254年),忽必烈班師,留兵鎮守云南。元朝統一云南后,對云南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忽必烈平定云南,保證了祖國的統一;施行行省制度,保證了云南的長期安定,使得云南的自然、人文、生態環境得以和諧、豐富地發展。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軍遠征云南,元軍十余萬在滇東被擊潰,元朝在云南的統治告終,駐守云南的蒙古族官兵絕大部分留居云南,其中一部分落籍通海、河西一帶,并逐漸向鳳凰山麓會集,這便是今天聚居于通??h興蒙鄉的蒙古族,從此,這里成為云南唯一的蒙古族聚居地,現有5600余人。
因為戰爭的原因,使得兩地蒙古族遠隔千里,各居南北兩地,南、北地域不同的歷史更迭、文化發展、氣候差異、環境變化,經過數百年演變,使南北蒙古族服飾具有各自特色和明顯差異。
二、北方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內蒙古自治區的蒙古族所著服飾具有濃郁的草原風格,他們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主要從事畜牧業、半農半牧和農業,以游牧為主要生產方式,其服飾受到制約,男女老幼都喜歡穿皮質長袍,束腰帶,俗稱“蒙古袍”。蒙古族服飾崇尚白色,寓意圣潔和長壽,每逢年節,他們著白袍相互問候,以示喜慶。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以布類縫制?!懊晒排邸倍噙x用紅、黃、深藍色的布料,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紅、綠綢緞做腰帶,顏色和蒙古袍的色彩相協調。束腰帶不但能使腰干保持垂直和穩定,而且還有極為重要的裝飾作用,更是未婚女子的標志和飾物。蒙古族喜愛穿皮靴,起到護腿、抗阻力、防寒等作用,適用于草原上的生活。婦女著高領上衣,喜歡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為貼身衣,袖長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長至肘,第三件無領對襟坎肩,釘有直排閃光紐扣,格外醒目,衣袖上均繡有花邊圖案。
蒙古族男子常以木碗、腰刀和火鐮為隨身佩飾,女子則佩以一種特色飾物“哈布特格”,這種掛在蒙古族袍右上襟紐處的囊式小飾物,是采用漿洗過的硬布,中間納以棉花,外邊裹以綢緞而制成,外面用金銀線繡上花卉或動物圖案,內部裝以香料、藥物、鼻煙壺、煙草等物,形狀多樣,小巧靈活。“哈布特格”不僅是游牧生活中很實用的飾物,又是蒙古族青年女子表達愛情的信物。
三、南方蒙古族服飾的特點
云南蒙古族由于受地理環境的影響,飲食習慣和習俗與當地民族(主要是漢族和彝族)大致相同,又因所居興蒙鄉為土地肥沃的魚米之鄉,所以他們的生活習俗也具有了濃郁的水鄉特色。與北方蒙古族相似,云南蒙古族衣飾喜青、白色。男子服飾建國前著長袍,扎腰帶,建國后與鄰近漢族基本相同。婦女服飾經過七百余年的發展變化,既保留了本民族特有的服飾風格,又吸收了當地其他民族的服飾精華,形成了今天頗具特色的“三疊水”服飾。
蒙古族婦女的“三疊水”服飾是因為她們的上衣通常有三件,長短相同,顏色各異,所以得名。第一件是汗衫,即貼身衣,為高領,長袖至腕,衣長及股,高領用各色絲線和金銀彩線繡成,衣邊袖口也鑲有花邊圖案,這與內蒙古婦女衣著相似。第二件衣服無領,比第一件短一點,袖口也鑲有花邊,但是花邊鑲在背面,穿用時把袖子反卷到肘關節以上,露出花邊與第一件的花邊相接。第三件衣服則無領無袖,短到腰部的對襟式夾布褂子,褂子上有的釘著三十六個銀紐扣,有的釘著六個小碗口大的大型銀花扣,閃閃發光。她們的褲子多為青藍色,年青姑娘們腰間還扎一條布繡的腰帶,叫做“達波”,繡有精美的花紋。未婚女子穿“二疊水”的衣裳,出嫁的婦女穿“三疊水”的衣裳,老年婦女則不穿小褂,三件衣服長短適中,美觀大方。蒙古族婦女頭飾依年齡不同而異。未婚女子戴鳳冠帽,兩股發辮從腦后繞到前面,交叉后兩個辮梢似羊角翹起, 尾系兩個絲線紅纓,稱“新筆”,結于帽尾;已婚婦女不戴帽,打包頭,用一塊五尺長的青布折成約一寸五分寬的包頭圍在頭上,稱“聰兒絲”,發辮繞于布外,辮尾仍可系紅纓。豐富多彩的刺繡是“三疊水”服飾的主要特色,此外,在穿著“三疊水”服飾時要佩戴不同的銀首飾。endprint
四、南、北蒙古族服飾的異同
內蒙古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延續歷史上祖先馳騁馬背、遠征疆土的遺風,衣著穿戴與宋元時期一般無二,且因北方草原四季分明,冬季嚴寒,他們的衣著穿戴仍為便于御寒的長袍、長靴,樸實粗獷。云南蒙古族歷經七百余年歷史的演變,經歷了從牧民到漁獵、從漁獵到農耕、北袍南裙以及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他們長期與漢、彝等族交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已經消失,但心里卻還保留著對祖先強烈的民族認同,其服飾雖在很大程度上與云南其他民族類似,卻也保留著部分北方蒙古族特征。受當地彝族服飾的影響,南方蒙古族婦女喜愛在衣服上飾有刺繡,且裹以包頭;女裝袖子的套袖效果和多色拼接的方式,也許包含有對田地、彩虹等自然現象的想象。此外,其服飾也保留著蒙古族古老的服飾傳統,如:她們也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并且在第三件對襟坎肩上均釘有直排銀制紐扣,燦爛奪目,輕巧靈活;頭飾方面,兩條辮子交叉后翹起發梢的姑娘發型,叫做羊角發式,和祖先曾以牧羊為生的經歷有關;頭后面或側面的兩條毛線纓穗,象征牧羊鞭和馬鞭,也與祖先的生活與勞動情況相關,這一切都留下深深的關于草原的印跡。北方蒙古族服飾展現廣闊、豪放的漠北雄風,南方蒙古族服飾盡顯溫婉、秀美的水鄉之情。二者一南一北,歷史更迭與文化演進不一,仍體現出本民族雖千變萬化、卻一脈相承的服飾魅力。
五、南、北兩地蒙古族的融合
七百多年來,定居云南的蒙古族仍舊保持著與北方蒙古族相同的文化娛樂形式,他們舉辦那達慕盛會,男子穿長袍參加摔跤、騎射等項目,女子穿“三疊水”服飾表演自己創作的歌舞節目,來慶祝本民族的節日,并創作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懷念故土,紀念祖先,反映了蒙古族同胞的古老傳統,表達出對自己的故鄉——蒙古大草原的思念,謳歌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和睦。
無論是內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長袍,還是云南高原水鄉蒙古族的 “三疊水”短褂,都深鐫著蒙古族共同的歷史烙印。蒙古族南北同胞雖遠隔千里卻依舊息息相通。2012年9月,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攜展覽“草原古韻,塞外風情——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巖畫、唐卡、文物精品展”到玉溪展出,受到玉溪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次年8月,玉溪市博物館攜展覽“穿越古滇文明之光——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到包頭展出,不僅展示玉溪古老的歷史文化,更以精美的云南蒙古族服飾和生產、生活用具,引起當地觀眾強烈的共鳴,他們認為,該展覽承載通海興蒙鄉五千多位蒙古族同胞的囑托和心愿,來到包頭認祖歸宗,尋訪與自己分離了七百多年的親人,不僅是南北兩地一次歷史文化的交流,也是南方蒙古族兒女一次莊嚴的“尋根”之旅。兩地蒙古族同胞因為歷史的原因,七百多年來南北分離,卻因兩地情意相通,不可斷絕,最終殊途同歸,在民族大家庭里圓滿地融合。
作者簡介:葉永晟(1973.02- ),男,本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博物館,研究方向:文博。endprint
四、南、北蒙古族服飾的異同
內蒙古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延續歷史上祖先馳騁馬背、遠征疆土的遺風,衣著穿戴與宋元時期一般無二,且因北方草原四季分明,冬季嚴寒,他們的衣著穿戴仍為便于御寒的長袍、長靴,樸實粗獷。云南蒙古族歷經七百余年歷史的演變,經歷了從牧民到漁獵、從漁獵到農耕、北袍南裙以及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他們長期與漢、彝等族交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已經消失,但心里卻還保留著對祖先強烈的民族認同,其服飾雖在很大程度上與云南其他民族類似,卻也保留著部分北方蒙古族特征。受當地彝族服飾的影響,南方蒙古族婦女喜愛在衣服上飾有刺繡,且裹以包頭;女裝袖子的套袖效果和多色拼接的方式,也許包含有對田地、彩虹等自然現象的想象。此外,其服飾也保留著蒙古族古老的服飾傳統,如:她們也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并且在第三件對襟坎肩上均釘有直排銀制紐扣,燦爛奪目,輕巧靈活;頭飾方面,兩條辮子交叉后翹起發梢的姑娘發型,叫做羊角發式,和祖先曾以牧羊為生的經歷有關;頭后面或側面的兩條毛線纓穗,象征牧羊鞭和馬鞭,也與祖先的生活與勞動情況相關,這一切都留下深深的關于草原的印跡。北方蒙古族服飾展現廣闊、豪放的漠北雄風,南方蒙古族服飾盡顯溫婉、秀美的水鄉之情。二者一南一北,歷史更迭與文化演進不一,仍體現出本民族雖千變萬化、卻一脈相承的服飾魅力。
五、南、北兩地蒙古族的融合
七百多年來,定居云南的蒙古族仍舊保持著與北方蒙古族相同的文化娛樂形式,他們舉辦那達慕盛會,男子穿長袍參加摔跤、騎射等項目,女子穿“三疊水”服飾表演自己創作的歌舞節目,來慶祝本民族的節日,并創作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懷念故土,紀念祖先,反映了蒙古族同胞的古老傳統,表達出對自己的故鄉——蒙古大草原的思念,謳歌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和睦。
無論是內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長袍,還是云南高原水鄉蒙古族的 “三疊水”短褂,都深鐫著蒙古族共同的歷史烙印。蒙古族南北同胞雖遠隔千里卻依舊息息相通。2012年9月,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攜展覽“草原古韻,塞外風情——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巖畫、唐卡、文物精品展”到玉溪展出,受到玉溪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次年8月,玉溪市博物館攜展覽“穿越古滇文明之光——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到包頭展出,不僅展示玉溪古老的歷史文化,更以精美的云南蒙古族服飾和生產、生活用具,引起當地觀眾強烈的共鳴,他們認為,該展覽承載通海興蒙鄉五千多位蒙古族同胞的囑托和心愿,來到包頭認祖歸宗,尋訪與自己分離了七百多年的親人,不僅是南北兩地一次歷史文化的交流,也是南方蒙古族兒女一次莊嚴的“尋根”之旅。兩地蒙古族同胞因為歷史的原因,七百多年來南北分離,卻因兩地情意相通,不可斷絕,最終殊途同歸,在民族大家庭里圓滿地融合。
作者簡介:葉永晟(1973.02- ),男,本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博物館,研究方向:文博。endprint
四、南、北蒙古族服飾的異同
內蒙古草原上逐水草而居的蒙古族延續歷史上祖先馳騁馬背、遠征疆土的遺風,衣著穿戴與宋元時期一般無二,且因北方草原四季分明,冬季嚴寒,他們的衣著穿戴仍為便于御寒的長袍、長靴,樸實粗獷。云南蒙古族歷經七百余年歷史的演變,經歷了從牧民到漁獵、從漁獵到農耕、北袍南裙以及氣候環境的演變過程,他們長期與漢、彝等族交往,蒙古族游牧文化的特征已經消失,但心里卻還保留著對祖先強烈的民族認同,其服飾雖在很大程度上與云南其他民族類似,卻也保留著部分北方蒙古族特征。受當地彝族服飾的影響,南方蒙古族婦女喜愛在衣服上飾有刺繡,且裹以包頭;女裝袖子的套袖效果和多色拼接的方式,也許包含有對田地、彩虹等自然現象的想象。此外,其服飾也保留著蒙古族古老的服飾傳統,如:她們也穿三件長短不一的衣服,并且在第三件對襟坎肩上均釘有直排銀制紐扣,燦爛奪目,輕巧靈活;頭飾方面,兩條辮子交叉后翹起發梢的姑娘發型,叫做羊角發式,和祖先曾以牧羊為生的經歷有關;頭后面或側面的兩條毛線纓穗,象征牧羊鞭和馬鞭,也與祖先的生活與勞動情況相關,這一切都留下深深的關于草原的印跡。北方蒙古族服飾展現廣闊、豪放的漠北雄風,南方蒙古族服飾盡顯溫婉、秀美的水鄉之情。二者一南一北,歷史更迭與文化演進不一,仍體現出本民族雖千變萬化、卻一脈相承的服飾魅力。
五、南、北兩地蒙古族的融合
七百多年來,定居云南的蒙古族仍舊保持著與北方蒙古族相同的文化娛樂形式,他們舉辦那達慕盛會,男子穿長袍參加摔跤、騎射等項目,女子穿“三疊水”服飾表演自己創作的歌舞節目,來慶祝本民族的節日,并創作優美動人的民間傳說故事,懷念故土,紀念祖先,反映了蒙古族同胞的古老傳統,表達出對自己的故鄉——蒙古大草原的思念,謳歌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和睦。
無論是內蒙古草原蒙古族的長袍,還是云南高原水鄉蒙古族的 “三疊水”短褂,都深鐫著蒙古族共同的歷史烙印。蒙古族南北同胞雖遠隔千里卻依舊息息相通。2012年9月,內蒙古包頭博物館攜展覽“草原古韻,塞外風情——內蒙古包頭博物館巖畫、唐卡、文物精品展”到玉溪展出,受到玉溪廣大觀眾的熱烈歡迎。次年8月,玉溪市博物館攜展覽“穿越古滇文明之光——云南玉溪文物精品展”到包頭展出,不僅展示玉溪古老的歷史文化,更以精美的云南蒙古族服飾和生產、生活用具,引起當地觀眾強烈的共鳴,他們認為,該展覽承載通海興蒙鄉五千多位蒙古族同胞的囑托和心愿,來到包頭認祖歸宗,尋訪與自己分離了七百多年的親人,不僅是南北兩地一次歷史文化的交流,也是南方蒙古族兒女一次莊嚴的“尋根”之旅。兩地蒙古族同胞因為歷史的原因,七百多年來南北分離,卻因兩地情意相通,不可斷絕,最終殊途同歸,在民族大家庭里圓滿地融合。
作者簡介:葉永晟(1973.02- ),男,本科,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博物館,研究方向:文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