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海玉
【關鍵詞】《認識百分數》 提問 技巧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071-02
《認識百分數》是蘇教版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的教學內容,筆者在一次公開課中執教這個章節的內容,課堂上學生表現出來的靈動的思維,源于筆者在上課時的一連串追問。
一、教學主線是“順流而下”還是“逆流而上”
本章節的學習內容安排首先是從投籃練習中引出百分數,然后揭示百分數的意義,接著學習百分數的讀寫,最后是應用百分數。百分數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學生對百分數并不陌生,因此,會讀百分數是學生學習百分數的認知起點。那么,教學時教師究竟是跟著教材“順流而下”,還是依據學生的已有認知“逆流而上”呢?《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指出:“教師的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為基礎。”可見,尊重學生的已有認知是教學的基礎。經過反復思考,筆者決定“逆流而上”,讓學生按照“讀百分數—為什么要用百分數—什么是百分數—鞏固百分數的意義—百分數和分數的聯系與區別—百分數的應用”的順序進行學習。因為找準了學生的認知起點,所以整個教學流程都很順暢。
二、新知呈現是“和盤托出”還是“關注體驗”
對于“為什么要用百分數”這個問題,是直接告知學生答案,還是引導學生經歷思考過程,找出答案呢?課標中的課程目標從過去的“雙基”變成了“四基”,增加了“基本思想”“基本活動經驗”兩個目標,而“基本活動經驗”中的核心詞語是“經驗”。“經驗”的生長不是一個灌輸知識的過程,而是學生通過主動參與活動并能動地實現目標的過程。因此,“經驗”的獲得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實踐的平臺。下面以一個教學片段為例進行說明。
師:有了投中的比率,咱們只要比較這3個分數的大小就能確定誰去參賽了。能一眼看出這3個分數的大小嗎?
生:不能。
師:那怎么辦呢?請同學們動筆算一算。
(學生動筆計算,進行比較。)
師:誰來匯報你的計算方法?
生1:我是將分數轉化成小數進行比較,如17÷25=0.68,13÷20=0.65,7÷10=0.7,0.7>0.68>0.65,因此我推薦吳力軍去參賽。
師:還有不同的計算方法嗎?
生2:我是將分數進行通分后算出來的,20、25、10的最小公倍數是100,將它們分別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即=,=,=,因此,是吳力軍去參賽。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出示分別轉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數,繼而介紹百分數的寫法。)
師:同學們,比較這3個分數和3個百分數,如果一開始就告訴你這3個百分數,你覺得怎么樣?
生:能很快看出吳力軍投中的比率高一些。
師:和剛才咱們動筆計算的過程比較,你覺得人們為什么要用百分數呢?
生:用百分數方便比較數的大小。
師:是的,百分數便于比較數的大小,因此,百分數在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在上述教學片段中,學生經歷了“做”數學的過程,因此能夠結合自己的體驗進行思考,體會到了百分數的意義。
三、意義建構是“單純模仿”還是“搭建平臺”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問一答式的交流只能使學生處于被動應答的狀態,而無法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然而,引發學生自主交流百分數的意義,僅僅依靠模仿還不夠,這是因為一旦失去了教師語言的引領,學生將會無所適從。因此,筆者為學生搭建了一個思維和交流的平臺,讓學生通過這個平臺自主交流,從而理解百分數的意義。筆者從引導學生理解3名隊員的投籃命中率入手,請學生交流: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百分之幾(課件演示: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 %)—給出模型并板書: 是 的 %—先小組交流,再全班交流百分數的意義—自主嘗試揭示百分數的意義。整個學習過程逐層推進,學生在討論中建構百分數的意義這一知識。
四、習題素材是“全部包攬”還是“去粗取精”
選取什么樣的素材實施教學是教師備課時要精心思考的問題。備課時教師希望給學生提供感興趣的話題。然而,在第一次試教后,筆者給學生提供的關于肥胖和飲食結構的學習素材太過流于形式,無法讓學生深入研究。于是,筆者重新研讀教材中的例題,最后決定將教材中的部分習題進行改動,給學生設計一些形式簡單的習題。下面以一個教學片段為例進行說明。
首先,筆者引導學生完成教材中“練一練”第一題:用百分數表示涂色部分和沒涂色部分分別占大正方形的百分之幾。
師:觀察這3幅圖的涂色部分和沒涂色部分,它們相加起來等于多少?
生:100%。
師:100%就是單位“1”。接下來要加大難度了,如果給你一個空白的正方形,你能先想出一個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后在這幅圖中用涂色的方法表示出來嗎?
生1:我想到了投中次數占投籃次數的65%。
師:這個65%是把什么看作單位“1”?
生1:把投籃次數看作單位“1”。
師:那么如何表示投中的次數呢?
生1:涂65格表示投中的次數。
師:你還想到了生活中哪些百分數?
生2:我還想到了一件衣服中含有80%的羊毛。
師:這要怎么表示呢?
生2:把一件衣服成分的總含量看作單位“1”,羊毛含量涂80格。
師:你覺得在這幅圖上還可以表示別的百分數嗎?
生:可以。
……
接著筆者又出示了一道填空題。
在正方形格子圖中涂色表示生活中的百分數,促進了學生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在選數填空中,有的空格只能填分數,因為備選的數中只有分數才能表示具體的數量,有的空格既可以填分數,又可以填百分數,因為分數和百分數都可以表示兩個量之間的關系,能夠引導學生在比較和辨析中理解分數和百分數的意義。
學習數學知識,“就事論事”顯然已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完成選數填空后,學生會發現,百分號前除了可以是整數,還可以是小數。為了拓寬學生的視野,筆者在結束教學前還介紹了關于百分號前是負數的相關知識。
此次教學,讓筆者體會到了反思性追問對于教學的重要性,只有善于追問,教師才能真正了解學生,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的學習方式,才能引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積極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