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志堅
【關鍵詞】農村學生 數學課堂
問題意識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5A-
0112-01
當前農村小學課堂普遍存在學生不敢提問題的現象,學生缺乏一種自主探究的能力,致使課堂效率低下。如何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農村學生提問的意識?筆者談三點做法。
一、培養提問意識,重在“敢問”
在當前農村小學教師還存在“教學思想和方法陳舊,沒有放下“師道尊嚴”的權威架子,學生必須絕對服從”的現象,殊不知這樣的教學結果卻事與愿違,達不到教綱的要求和老師想要的教學效果。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老師沒有創設一種寬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沒有給學生提供提問的機會;二是農村學生多半害羞、膽怯,擔心出錯被同學們取笑,還有受“師道尊嚴”影響而產生“恐懼”心理,學習處于被動狀態,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了“敢”問的膽量。因此,我們要給學生營造一個“敢”問的平臺,為學生創造機會,使學生去思、去想、去問。
例如,在學習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下冊《圓椎體的體積》時,學生對于圓錐體和圓柱體之間存在的三分之一的關系,雖然能夠從理論上理解,但往往在進行計算時會忽略掉。究其原因,筆者發現學生對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的要素沒有掌握好。其中的關鍵要素,就是等底等高的圓柱體和圓錐體之間存在著三倍關系。為此,筆者讓學生進行操作實驗探究。有學生發現,將盛滿圓錐體的水倒入圓柱體,不是三倍關系,而是四倍,甚至是五倍的關系。這時學生就會問:“為什么會這樣呢?到底我錯在哪里了?是不是書上的理論有問題?”學生敢于問出這些問題,就給了筆者進行引導的契機,學生也更有機會深入概念,體驗概念。
二、培養問題意識,重在“會問”
好奇心是創新的動力。強烈的好奇心會使人對外部的事物產生敏感性,頓生疑問,引發追根尋源的欲望。在課堂上,教師一方面要培養學生問題存在的意識,使學生能夠對問題有高度的敏感性,樂于提問;另一方面還要善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善問會問,提出有針對性、高質量的問題,促使個性品格的形成和智力的發展。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圓的面積》一課時,教師出示:用一根繩子把羊拴到草地中的木樁上,演示羊邊吃草邊走。然后問學生:“看著這幅圖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爭相提出:羊走一圈有多長?羊最多能吃到多少草?羊能吃到草的最大面積是多少?
從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到,學生提出的問題,正是學生迫切需要解決的,也是學生通過思考之后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通過提出“給羊放長繩子,羊就會吃到更大面積的草”,給出“繩子的長度”,就能算出“羊能吃到草的面積是多少”。這樣的提問既能起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又能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只有結合學習過程精心設置問題情境,才能使學生對問題有所認識,實現對問題的完整解答,實現從“為什么”“是什么”到“怎么辦”的完美解決,培養學生會問善問的能力。
三、提問學法指導,重在“優化”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發現問題的基本方法,才能不斷地發現問題,并提出各種問題。教師要善于將多種方法進行優化組合,實現有效、高效的課堂教學。一題多解有利于培養學生辨證思維能力,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應用,提高學生的應變能力,啟迪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種方法尤其適用于應用題教學,通過提問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題,突破慣性思維方式的束縛,加深各知識間的聯系。在探索不同的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具有流暢性。
而“一題多問”則有所不同,其目的是培養學生思維的嚴密性,通過細致縝密的分析,從錯綜復雜的關系中認識事物的本質。這里的“問”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教師的提問,二是學生發現問題后提出的問題。前提是教師要能夠精心設計有創造性的問題,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敢于提問、善于提問。
“一題多變”的提問方式更為廣泛,是指從多角度、多方位對例題進行變化,引出一系列與本例題相關的題目,形成多變導向,使知識進一步精化的一種提問方式。尤其在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變”的妙意所在,達到啟發學生用變化的思想改變題目的條件和問題,把一道題目變成多道題目,形成有聯系題鏈,這樣可以使學生觀察到這類題目的內在聯系和區別所在。
總之,在農村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學會提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看到了農村學校逐步走出了課堂不是僅僅培養聽話、分數高的學生的瓶頸,而是重在培養學生能較好地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