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珍
【摘 要】素質教育是當前學科教育教學的“主旋律”,也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歸宿”。小學數學教師應采用行之有效、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鍛煉和培養學生學習技能和品質,實現教學互動共同進步。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策略;運用探究
隨著新課程標準在學校教育教學中的深入實施,素質教育已成為當前學科教育教學的“主旋律”,也成為教師課堂教學活動的根本“歸宿”。鍛煉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技能,高尚學習品質,已成為教學工作者的根本任務和重要使命。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選擇和實施教學方式方法,其根本目的是為了貫徹落實素質教育能力培養的目標要求,鍛煉和培養學習對象的學習技能素養。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能力素養的積累期,教師應該緊扣學生學習實際,圍繞能力培養要求,采用行之有效、形式多樣的教學策略或教學手段,鍛煉和培養學生學習技能和品質,實現教學互動活動在有效教學策略中共同進步。本人現對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運用進行簡要論述。
一、實施情境性教學策略,激發小學生能動學習潛能
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能夠對學習對象內在情感、主動意識,產生激勵和促動功效。小學生總是對貼近生活實際,情感規律的教學氛圍充滿興趣和欲望。素質教育提倡,讓學生主動的學習,愉快的學習。良好教學氛圍的營造,能夠將內在學習情感,轉化為外在的學習實踐行動。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利用新改版的數學教材所呈現出來的顯著生活特性,濃厚趣味特點,生動豐富特性,設置出聲情并茂的教學情境,抓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貼近學生的認知內在規律,促發學生主動能動參與教學活動。如小學數學學科生活性特征顯著,教師可以利用學生對現實案例“感興趣”的特點,設置現實生活案例,讓學生對教學氛圍產生“親近感”,能動學習潛能有效激發。又如數學學科歷史發展悠久,在其發展進程中出現了許多趣味生動的名人軼事或有趣問題,教師可以設置趣味性數學問題,呈現趣味生動教學氛圍。在“假設法解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設置出我國數學典籍《孫子算經》中有關雞兔同籠的趣味數學問題,營造出生動豐富的教學情境,激發起學生參與學習的能動情感。
二、實施探究性教學策略,鍛煉小學生動手實踐技能
動手實踐,是獲取知識內涵、方法技能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徑。素質教育下,培養小學生動手實踐的技能素養,是其能力培養目標之一。小學生具有能動的學習探知欲望,但又容易受到外在環境因素的制約的影響。加之小學生探究分析問題的方法和技能還沒有完全形成和樹立,需要教師發揮教學主導作用,進行深入有序的引導和指導。因此,教師應該提供學生動手實踐的良好載體,重視探究實踐活動過程的指導,將傳統的學生探究為主的單向活動,轉變為師生互動的雙向活動,教授學生有效探究實踐的方法技能,提升學生高效探究實踐的學習素養。如在“簡單應用題”課堂教學中,教師設置出“有一列火車早上5時從甲地開往乙地,按原計劃每小時行駛120千米,下午3時到達乙地,但實際到達時間是下午5時整,晚點2小時。問火車實際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探究情境,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問題條件關系,確定解題思路,學生認為:“此題應先求出甲乙兩地的距離,根據題意,早上5時到下午3時,經過了10小時,兩地的距離為120×10=1200(千米),到下午5時,經過12小時,所以火車實際每小時行駛1200÷12,解決問題”。最后,師生共同探尋歸納出解題策略:“掌握相遇問題中的基本數量關系:速度×時間=距離,距離÷時間=速度”。學生在觀察問題、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的實踐過程中,通過教師的有效指導,認識了問題設置意圖,掌握了解題思路,領悟了解題規律,提升了實踐探究技能。
三、實施討論式教學策略,培養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傳統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成為課堂教學的“統治者”,在課堂教學中“家天下”,經常以教師的“講解”取代學生的“討論”,導致學生不能真正參與其中,出現學習對象“不愿討論”或“不善討論”的現象,影響了學生“說數學”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素質教育倡導課堂教學師生地位的平等,提供學生個體合作討論和表達見解觀點的時機,做好討論探析過程的指導,培養學生利用數學語言有序、深入、全面表達見解觀點的能力。如在“求幾個數的最大公公因素”教學活動中,教師設置出“把兩根分別長24分米和30分米的木料鋸成若干相等的小段而沒有剩余,每段最長是多少分米?”某一問題的解答過程,組織學生個體進行小組合作探析討論活動,學生通過合作探析解題過程后認為,該問題解答中時“把兩根分別長24分米和30分米的木料鋸成若干相等的小段而沒有剩余,每段最長是多少分米?”。教師引導其他學生個體進行再次鞏固討論活動,表達自身對辨析討論的觀點,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起良好良好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和習慣。
四、實施案例式教學策略,提升小學生思維辨析能力
問題案例已成為數學學科內涵要義的“代言”,更為教師進行有效課堂教學的“抓手”。小學生在分析問題案例條件內容、內在關系、解決方法、解題策略等過程中,思考辨析、邏輯推理、概括判斷等思維能力能夠得到有效的鍛煉和提升。小學數學教師應將案例教學作為課堂有效教學的重要抓手之一,結合教材內容、重難點以及培養目標要求等要素,創新加工現有教學案例,做好學生探析解答案例活動過程的指導點撥,引導學生認清案例條件內容、深刻關聯,指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方法,內在規律,培養和提升學生思維辨析能力素養。需要指出的是,教師在案例式教學中,要緊扣學生個體差異,體現層次特性,提出不同辨析解題要求,讓不同類型群體共同提升,同步發展。
以上是本人對素養教育下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運用的點滴認識和思考,如有不妥,望予指正。還期望能夠有教學同仁深入參與此項教研課題探究之中,為課堂有效教學提供科學指導。
(作者單位:江蘇省建湖縣上岡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