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筆者對古箏協奏曲《秦土情》的反復演奏及體驗,對它的結構、演奏技巧及情感處理進行解析,展現其豐富的陜西音樂特征,以增加對此首樂曲演奏風格的詮釋和完善。
關鍵詞:古箏;秦土情;陜西箏曲;演奏技巧;情感處理
0 引言
箏盛于唐而源于秦,“秦箏”一詞也起源于箏的發源地陜西。而如今陜西箏派在提出“秦箏歸秦”的口號,復興秦箏之路后,陜西箏曲可謂是百花齊放,優秀作品層出不窮,它以其委婉動人的抒情曲調,細膩獨特的演奏技法,直抒胸臆的情感表達,受到了廣大古箏作曲家、演奏者、愛好者的喜愛。例如,《秦桑曲》《三秦歡歌》《香山射鼓》以及當代創編的《云裳訴》《望秦川》《秦土情》等。現當代創編的具有陜西風味的箏曲也成為演奏會、比賽中不可缺少的箏曲類型。而《秦土情》作為近年來較為新創的箏曲,受到人們的喜愛和推崇,極具研究價值。
1 箏曲《秦土情》簡介及結構解析
《秦土情》是由古箏演奏家周展于2008年創編的一首具有陜西風味的古箏協奏曲,樂曲建立在商調式的基礎上,大量運用了苦音這種特殊的秦腔音樂特性音,同時旋律采用上行跳進、下行級進的手法,以及大指按音的演奏技巧,將凄楚、憂愁、激憤的深厚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表達了作者對家鄉故土的熱愛與思念之情。
這首樂曲是一首帶再現的三部曲式,分為引子、慢板、快板、再現慢板(廣板),分別通過不同的演奏技法展現了樂曲的情感變化,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結構圖示如下:
2.1 苦音的表達
古箏中左手的吟揉滑顫是箏曲的靈魂所在,它通過左手對于弦的松緊不同程度的控制,來達到音的高低游移,產生不同的滑音效果,以達到情感的升華。岑參在詩《秦箏歌送外甥蕭正歸京》中寫道:“汝不聞秦箏聲最苦,五色纏弦十三柱。”在《秦土情》中大量采用的苦音特性音調,充分展現了這一藝術特點的魅力。苦音,在這里即微升fa和微降si,在《秦土情》的演奏過程中最先注意的就是音準問題,微升fa是介于升fa和sol之間的音,微降si是介于si和降si之間的音,左手要做到按弦準確、到位,尤其在快板中不能拖泥帶水。其次,樂曲中的苦音常處于下行級進的位置,如譜例1,是慢板的第一句,仿 譜例1
佛一聲聲嘆息,可以講fa稍稍拉長,同時按弦時要注意加上顫音,模仿哭腔,更增加悲傷的情緒。最后快板運用了現代技法快速指序,應將微升、微降還原,著重注意練習每個音的清晰度,保持節奏均勻。
2.2 主題的推動
陜西箏曲多抒情,善于表達內心情感。因此,快板部分的快速指序需要嫻熟的技巧和日積月累的練習,而慢板及廣板部分則承擔著情感表達的重任,更需要細加琢磨、推敲。慢板可分為四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一次主題的呈示,采用變化重復的手法,使人對主題印象深刻,同時將感情一層層推進,情緒逐漸由哀傷轉為激憤,最后在強有力搖指和刮奏收束下達到高潮。因此,在演奏過程中,一定要注重情感的投入,一首好的作品同樣需要好的演繹方式,需要全身心地融入在音樂中,才能將作品詮釋完美。
2.3 力度變化
力度強弱的變化,是直接影響欣賞作品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是陜西箏曲這種多抒情的樂曲,力度的變化穿插在作品的每個部分,由弱漸強、由強漸弱,每一個呼吸都能扣人心弦,如譜例2,三個相似的樂節,不能用平鋪直敘的手法,而是需要力度的逐層推進,由弱漸強,跟隨情緒逐漸激烈而增強力度,仿佛一個人傾訴內心想法時情感的變化。
譜例2
樂曲進入廣板時,力度要達到最高峰,這是曲作者直抒胸臆的時刻,所有的情緒到這里得到了無限釋放,激烈的搖指配合著左手強有力的刮奏,盡情宣泄著對故土的熱切思念之情。
3 總結
《秦土情》這首樂曲兼具了傳統陜西音樂風格和現代演奏技法,將陜西箏曲的多抒情的特質發揮得淋漓盡致。演奏者在演繹這首樂曲時,最重要的就是情感地融入與抒發,晏幾道的《蝶戀花》有云:“細看秦箏,正似人情短。”秦箏的魅力就在于將世間冷暖融入琴聲之中,以觸動人心弦。筆者在此僅作個人見解,會在日后的學習和演奏過程中,完善對《秦土情》的認識和演繹。
參考文獻:
[1] 周展,盛秧.學箏一百課[M].上海文藝出版集團,2012.
[2] 凌青.古箏協奏曲《云裳訴》的藝術特色及演奏處理[D].南京藝術學院,2012.
[3] 焦金海.箏樂苦音的研究[J].音樂研究,1998(02).
[4] 冀瀟彥.以《秦桑曲》為例談陜西箏派特色[J].大舞臺,2010(11).
作者簡介:高婧媛(1993—),女,江蘇南京人,南京師范大學本科音樂學師范專業大三學生,專長為古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