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莉莉
【摘 要】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不僅要教知識,而且要教如何學知識。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
【關鍵詞】學生;學習習慣;培養
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對人的一生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多年的教學實踐使我深刻體會到: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重要條件。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當前的學習,而且對今后的學習乃至工作都會產生重大影響。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教師的一項重要任務。作為一名教師,對學生不僅要教知識,而且要教如何學知識。下面就談談我在教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如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讓學生養成積極動腦的習慣
每新接一個班,首先要著手培養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教學生四會:會聽、會看、會想、會說。
會聽:聽要入耳,如果聽而不聞,等于沒聽。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想邊記憶,抓住重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并能聽出別人發言中的問題。為了考察和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可以組織如下練習:(1)教師口述文章概要,學生直接口頭翻譯;(2)教師問問題,學生思考歸納并找出答案。這類練習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想邊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有意識記憶能力。
會看: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不要以教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學生通過自己看和想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不講或少講。會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學中要提供充分的觀察材料吸引學生看。教師的板書、演示等要準確、鮮明,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由教師帶領觀察到只給“觀察提示”的半獨立觀察,到完全獨立觀察,使學生逐步掌握通過觀察比較,做出判斷,發現規律的觀察方法。因此,在課堂練習中要多設計一些能引起觀察興趣旨在訓練觀察能力的題目。
會想:會想,首先要肯想。課堂上要學生肯動腦子想問題,除了靠教師教學的啟發性外,還要靠“促”,促使學生動腦子。在老師每發一問時,要求學生都要形成積極思考,準備回答的習慣。讓學生會與不會都有得可想。提問時可讓可能不會答的優先作答,再請會答的針對前者的疑問作答。這樣,教師既可以了解后進生是不是在思考,思維的障礙是什么,又可提高一般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其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鍛煉。
會說:聽、看、想,都要通過“說”這一點來突破。語言是思維的結果,要說就得去想。課堂上抓住要學生盡量多說這一環,就能促進學生多想;要會想,想得出,想得好,就得認真聽,細心看。抓住會說,就能促進其它三會。因此要十分重視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二、讓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生會思考,首先要讓學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能創造條件并能激發學生思考。要讓學生在對材料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推理判斷的過程中掌握思考的方法。思考的方法,單憑認真聽“講”是聽不出來的。思考的方法是要靠學生自己的獨立思考來領悟。只有學生不斷地嘗到思考的樂趣,才能逐漸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有見解就有交流的愿望,有交流又可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得到訓練,思考能力隨之提高。
三、讓學生養成自己學習的習慣
課本是無聲的教師,是學生獲得系統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要指導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堅持課前閱讀,課內閱讀,課后閱讀,養成預習和復習的自學習慣。
課前閱讀,就是課前預習課本。課前預習是學習的重要環節,預習可掃除課堂學習的知識障礙,提高聽課效率;還能夠復習、鞏固已學的知識,最重要的是能發展學生的能力,減少學生對老師的依賴,增強學生的獨立性。也能使學生在老師講課時帶著問題有重點地聽課。課內閱讀,就是課內學習課本。課上在教師指導下有要求有檢查地閱讀課本,是教給學生自學方法,培養自學能力的主要途徑。指導閱讀,要根據教材內容,選擇不同的方法。有的教材內容,學生不易看出重點,可由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看書,尋找答案,弄清算理,掌握法則。有的教材內容,學生已有一定知識基礎,可由學生先做嘗試性練習,再與課本對照、印證,加深理解。有的教材內容,學生能獨立看懂,就放手讓學生自己看書,然后組織交流所得,進一步消化理解。
課后閱讀,就是課后復習課本。及時復習的優點在于可加深和鞏固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防止通常在學習后發生急速遺忘。因此,對剛學過的知識應及時復習。隨著記憶鞏固程度的提高,復習次數可以逐漸減少,間隔的時間可以逐漸加長。俗話說:“溫故而知新”,要及時“趁熱打鐵”,學過即習,方為及時。忌在學過之后很久才去復習,這樣,所學知識會遺忘殆盡,等于重新學習。
四、讓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
能對自己的學習做出評價,是一種高水平的學習。善于從錯誤中學習也是一種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培養學生判斷正誤,自我檢驗自我評價的習慣和能力。指導學生對自己作業中的錯題分析并找出錯因,認真改錯,是培養學生自我檢驗和自我評價能力,提高作業正確率的有效方式。要求學生做題時認真仔細,獨立完成,不依賴別人,不弄虛作假,做錯了也要錯個明白,學會真本事。改錯時可以互相研究,這樣促使同學們課下互相研究,養成求甚解和對自己負責任的習慣。
總之,學習的能力和學習的習慣只能在學習中形成和發展。因此教師要更新觀念,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方法,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持之以恒,使學生不但學會知識而且會學知識,做學習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