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文
【摘 要】小組合作學習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集體觀念,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在課堂教學中的作用,使學生在各方面都能得到發展。
【關鍵詞】數學;課堂教學;小組合作
小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體中的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運用了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討論甚是熱烈,氣氛相當活躍,真正做到了把課堂還給學生。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我嘗試了幾節課,卻發現沒有預期的效果,相反在合作時出現了要么七嘴八舌亂講一通,要么干脆不說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隨從的現象。因此,究竟如何才能真正讓小組合作學習行之有效,讓我們的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我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科學分組,為展開有效合作學習作好準備
小組組建應在教師對全體學生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根據“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把全體學生分成各個學習能力相當的學習小組。
首先,要考慮成績因素。要使各小組的平均成績大致相同,小組間不至出現較大的差異,各組內應有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且男女人數也應盡量做到平衡,這樣有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和深入交流,同時也有利于各組展開比賽。如在三角形的三條重要線段之一“高”的教學中,由于一直以來體會到一部分學困生對畫鈍角三角形的高的困難,故特意組織學生分組完成鈍角三角形的高。在小組活動中,我看到了一些學困生在模仿同組好生,甚至還有個別好生在手把手地教學困生,這種近距離地幫助,比老師在黑板上演示要有效得多。
其次,要注意學生的性格因素?;顫娦蛯W生與內斂性學生相結合,以增強小組的活力,盡量不允許學生之間自由選擇。因為學生通常喜歡選擇與自己性格相似或玩得好的伙伴,這樣會出現小組間的較大差異,不利于各組開展學習活動。
最后,選擇具有領袖氣質的小組長。小組長是小組學習的關鍵,是老師的助手,是組內的“學習領袖”。小組長的成績不一定是組內第一的,但首先要有較強的自制力且人緣好。第二要有較強的管理能力,能獨立處理好組員之間的關系問題。第三要有較強的責任心,能時刻注意小組的整體形象。在明確了上述標準后,小組長的產生可采用自薦和民主選舉的方式。
當然,一個學習小組確定后,不是一成不變的,必要的時候可視情況而調整,包括小組長,一旦出現不能勝任的情況,及時調整。只有適時調整,才能保證小組合作學習有序,持續地開展。
二、培養合作意識,為有效展開小組合作學習提供條件
根據實踐中出現的現象,說明大部分學生不具備合作的心理傾向,無法進行有效的互動交流,并且交流展示成了學優生表現自己的舞臺,而一些學困生卻被忽視了。為此,教師首先應明確建立好的小組,是一個長期合作的學習小組,不管在課上還是課后,都應互幫互助,共同進步。經過長期的磨合,使之感覺到我們是一個整體,我是這個小組的一員,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其次,教師應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
①學會分工合作。根據不同組員的能力,讓他們承擔不同程度的任務,以便保證任務的順利完成。如在《統計》中探究“拋一枚硬幣,出現正面朝上的機會是多少”時,需要有相當多的實驗次數才能得到結論,這時就可先在組內分工,決定誰來拋,誰來記錄,這樣不致于出現拋了幾次都不知的現象,然后才組內合作,最后全班大合作,累積各組成果得出結論。
②學會表達自己的見解。合作學習是為了讓每一位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給每一位學生提供展示的空間,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的觀點,通過組內交流,探討,使學生不斷完善自己的觀點,不斷產生新的想法。而一些性格內向的學生和學困生往往不善于表現自己,甚至處于游離狀態,往往被組內其他成員的優秀表現所掩蓋。這時,需要教師在課堂上科學調控,相對淺顯的基礎知識應由學困生來操作、展示,并明確規定在組內討論時,學困生有優先發言權。如在探索“如圖,AB=AC,E,F分別是AC,AB的中點,BE、AD和CF交于O點,圖中共有幾對全等三角形”時,一般學困生能找出部分全等的三角形,只是不能找全。這時應大力鼓勵學困生先向組員說出自己能看出的哪幾對全等三角形,以及獨立思考時碰到的障礙。接下來其他成員再加以補充,有能力的同學還可幫助他們解除思維障礙,使他們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如果經常為他們創造這樣的機會,輔以教師長期不斷的鼓勵,還可以增強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的能力。
③學會傾聽。傾聽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通過傾聽,可以聽到與自己不同的見解,從而拓寬自己的思路。通過傾聽,也可解開自己心中的疑團,有茅塞頓開的感覺。因此在討論、交流時,提醒學生要尊重對方,理解對方,善于傾聽對方的意見;有不同意見,也要等對方說完,自己再補充或提出反對意見,并要心平氣和,學會反思。我們要有意識地長期培養,潛移默化,讓學生愿聽,會聽,也能聽出別人的重點、問題。
三、精選合作的素材,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于形式
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于合作學習,也不是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開展小組合作。因此,教師在備課時要精心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內容,讓學生體會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①當個人難以獨立完成時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前面講到的通過拋一枚硬幣探索正面朝上的機會,由于學生個人邊拋邊記錄有一定的不便,同時數據少也難發現規律,需要合作交流才能發現隨著實驗次數的增加,出現正面朝上的頻率越來越穩定在■。這樣的合作來自現實的需要,合作的效果自然也就比較明顯。
②概念性教學適宜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學中,組織學生探索什么叫一元二次方程時,教師先有針對性地給出幾個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根據學生的口答,板書時有目的的把一元一次方程和一元二次方程分寫兩列,然后提出問題“比較這兩組方程,你覺得什么叫一
元二次方程?”,學生在經過獨立思考后,各抒己見,在交流中不知不覺彌補自己的不足,不斷完善一元二次方程的定義,也體驗到了合作交流的魅力。
③方法,結果容易產生分歧時最值得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小組的辨析,評判,爭論能夠引發思維的碰撞,使學生在合作中,在交流中感悟。如在全等圖形的教學中設計了這樣一道開放題:如何把平行四邊形分成4個全等的圖形?引起學生極大的興趣,思維一下子興奮起來。在經過獨立思考后,不由自主地就開始了探索和合作學習,在交流過程中,有一種分法,如右圖引起了關注。此時,引導學生動手實驗,并通過進一步的討論深化,明確圖①和圖②只是面積相等的兩個三角形,從而使原有的模糊認識得到了澄清,同時使學生體驗到了合作交流的價值。
四、教師主動參與,使小組合作學習和諧又溫馨。
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教師應主動深入到小組中去,聽一聽學生交流的內容,看一看學生在交流過程中出現了哪些不足。若個別組內遇到不能解決的個性問題,應及時作好個別指導,為學生合作增添無形的力量,并提高了合作的效率。若發現多個組的共性問題,應把這個問題展示在黑板上,讓全班同學討論交流并解決。如前面提到的“把平行四邊形分成4個全等的圖形”的一種錯誤分法,就是我在參與中發現幾個組都在爭辯,覺得有必要利用集體的智慧,共同商討。實踐證明,此問題一經展示,激起了不少同學的思維火花,并順利地解決了問題。若在討論中發現學生的亮點或學困生的進步,應善于用微笑、點頭和拍拍他的肩膀來表示對他的贊許,并在課堂小結時大力表揚和激勵他們,使他們感受到一種溫暖,獲得一種支持。
總而言之,通過我們不斷的引導,長期的熏陶,積極引導學生吸收和內化,小組合作學習的課堂應該能呈現出一幅“人人參與,互幫互扶,人人想展示”的精彩畫面,并不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張家港市南沙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