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永偉
【摘 要】習題是小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對于教材上的習題,我們不能按步就搬,而是應該進行二度開發。第一,要通過化靜為動、“畫龍點睛”、以點帶面等手段對習題進行橫向整合,拓寬習題的廣度;第二,要通過縱向推進、前后溝通、結論拓展等方法對習題進行深入挖掘,延伸習題的深度。
【關鍵詞】拓展;習題;廣度;深度
習題是小學數學課最常用的訓練方式之一,通過練習既可以使學生鞏固所學知識、發展智能、提升思維,又可以診斷教學實施狀況。從教幾年來,聽了不少教師的公開課,發現存在不少問題,如:教師缺少設計,整節課都是學生在不停的做練習;練習的形式單一,缺少生活化,尤其是計算教學;機械重復訓練,不僅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而且失去了對數學的興趣,這些現象歸根到底其實就是教師對“習題”的認識不到位造成的,他們認為習題只是鞏固學生知識,提高技能的一種手段,而忽視了“習題”在拓展思維,促進數學思考方面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習題的設計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練習的背景與效益,深入地挖掘習題中隱含的思維價值,最大限度地發揮習題的數學思維價值,有效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一、橫向整合——讓數學習題具有思維廣度
數學課本上的習題,考慮到不同地區、不同學生以及教材容量等因素,在安排習題時,總是比較簡單。但是教材只是一個載體,所編排的習題也只是給我們唯一的范例,教學時,需要我們教師認真解讀,挖掘蘊涵的思維價值,根據學生情況巧妙進行整合,以增強練習的廣度。
(一)變靜為動,擴散練習的“點”
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兒童掌握知識,提高認識,必須通過兒童自己的動作。”教材的習題以文本的形式出現的,是靜止的。在給學生安排習題的時候,如果能變靜為動,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完成習題,將有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眼、手、腦參與學習,充分發揮習題的功能,使學生在更好掌握數學知識的同時,啟迪思維,發展能力。
例如,在教學《圓的面積》后,出示了這樣一題“在一張長為10厘米,寬為7厘米的長方形紙上,能剪下幾個半徑是1厘米的圓形紙片?”有的學生說:能剪70個,還要的學生說:只能剪15個,面對學生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教師不急于作出評價。而是,給學生提供了一張長10厘米,寬7厘米紙片,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在紙上動手進行剪一剪,學生經過自己動手操作,很快得出結論。這樣,教師將靜止的習題,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變成了動態的習題,不僅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做”數學,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一步深化。
(二)“畫龍點睛”,拉長練習的“線”
一節課的教學內容,從新知探索到練習安排,教材多少篇幅都是有限的,所安排的習題也只能是籠統的,很多習題都融合在一起,如果教師就按照教材提供的習題,可能不能很好的發揮習題的作用,學生知識點的掌握也不系統,如果教師在理解教材的編排意圖后,能根據班級學生的學習情況,對一些練習“畫龍點睛”,使得通過練習使學生系統的掌握知識,建構知識網絡,從而提課堂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百分數”一課時,教材提供的習題是這樣的:
教材安排的這道練習,其目的是想通過這個表格的填寫,掌握百分數化小數、百分數化分數、分數化百分數、小數化百分數的方法。假如就按照這個表格的形式讓學生練習,學生也能鞏固百分數、分數、分數三者的轉化方法。但對于學生系統掌握百分數、分數、分數的轉化方法沒多大幫助,不利于學生整體構建知識網絡。為此,教學時,教師將這個表格進行適當的重組:
先按要求進行轉化,再獨立思考,填寫你的方法。
教師改變了原有習題的形式,分類引導學生進行轉化,并要求學生寫寫轉化方法,這樣做的好處是幫助學生從整體上去構建百分數化小數、百分數化分數、分數化百分數、小數化百分數的方法。雖然只是簡單地改變了一下形式,但并不影響這道題目的功能,反而將練習的這根“線”拉長了,使學生更加容易掌握百分數、分數、分數三者的轉化方法。通過最后的交流,形成了具體的方法。重要的是這些方法都是學生自己發現的,印象深刻。
(三)以點帶面,擴充練習的“面”
課本中的練習,通常比較簡單,涉及的也知識那么幾個知識點,都是基礎知識的應用,不能忽略。為此,可以適當將該習題變形、擴充,使題的含量擴大,擴充練習的“面”,從而使學生全面掌握知識。
例如,在學習了一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百以內數的認識”后,可以安排這樣的練習:
⑴排名次。淘氣、笑笑、小明三位同學參加運動會跳繩比賽,淘氣跳了85下、笑笑跳了78下、小明跳了90下,請同學們按照成績排出他們的名次。
⑵頒獎。第1名獎一個70元的書包,第3名獎一副25元的乒乓球拍。請同學們讀一讀這兩個獎品的價錢。
⑶第2名獎勵一個籃球,它的價格比第3名多得多,請你猜一猜多少錢?說說你的理由。
⑷給一年級的運動員編號,如果笑笑是50號,排在笑笑前面的是幾號?排在笑笑后面的是幾嗎?其它幾節應該怎樣編號呢?你能從笑笑開始數出后面5個號碼嗎?能說出前面5位運動員的號碼嗎?
在這一組練習中,教師以運動會位情境,將百以內數的相關知識串在一起,實現以點帶面的效果,學生通過這樣的練習,更加全面地掌握百以內數的讀、寫以及相對大小關系等知識,而且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二、縱向推進——讓數學習題具有思維深度
思維在數學學習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維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數學習題也蘊涵著數學思想,因此,教師要用足用好每一道練習題,認真鉆研教材,理解習題內涵,明確每一道習題的作用和功能,對教材里的習題作適當調整、組合、補充,充分發揮習題的思維價值。
(一)分層推進,深化有效訓練的“點”
教材是死的,它給我們呈現地習題是不會說話的,而且是一道題一道題編排的。但是教師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挖掘每道題之間存在的聯系,讓每個練習的“點”串成“線”。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一課時,一位教師安排了這樣的練習:
⑴分組練習:726÷6和847÷7,全班同學分成兩組進行比賽。
⑵引導學生觀察商的位數。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兩道題目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你有什么發現?
初步得出:確定商有幾位,看被除數的百位上的數,如果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商就三位數,如果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商就是兩位數。
⑶請你不要計算確定商是幾位數:408÷2、840÷6、782÷6、389÷9學生很快完成,而且正確率高。
⑷完善:404÷4商是幾位?由于學生剛才接觸的都是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或者小的情況,學生判斷時稍微猶豫了下,但最后也能判斷。這時教師順勢提出:對剛才的結論還要完善嗎?學生很快將“被除數百位上的數和除數相等,商也是三位數”補充到剛才的結論。
⑤強化:□32÷4,如果商是三位數,□里最小填幾?如果商是兩位數,□里最大填幾?
在這個例子中,這一組練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并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很多教師一般的做法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并從中找到規律,但容易成機械訓練。但這位教師只讓學生計算兩道不同的題目,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后通過在應用規律中進一步完善規律,最后通過填數練習提升思維。這樣的練習安排層層推進,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知識的延伸,學生通過練習都能獲得不同的知識經驗。
(二)前后溝通,連接知識聯系的“線”
教材中的習題雖然看似每題都是獨立的,但知識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習題也不例外,在安排練習時,教師一定溝通習題的前后聯系,使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把新的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熟練”的要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計算》這一課后,教師為了溝通所學平面圖形的聯系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目:長方形的長20cm、寬11.4 cm。有一個圓和正方形他們的周長都和長方形相等,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三個圖形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
在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中,又用到了圓的知識,這時教師為了溝通立體圖形的體積存在的聯系,先讓學生再做一做這道題目,促使學生回憶起: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面積最大的圓。然后出示了本節課要練習的習題:長方體、立方體和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都相等,誰的體積最大?學生很快就利用六年級上冊掌握的相關知識解決了這道題目。
這樣,以習題方式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使六年級上冊學得的規律,延伸到六年級下冊的學習當中,達到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又把新知識融合到舊知識,完善了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論拓展,深化思維訓練的“面”
數學知識很多是以結論、概念、公式方式進行學習的,很多老師只要學生掌握了結論、概念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而忽視了對數學結論進行拓展,以深化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后,學生已經知道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基本的練習學生都已經掌握了,為了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10厘米。在它的邊上減去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后,剩下的紙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題目初看很簡單,但是學生會按所學公式求解,而且受求剩余量用減法的思維定勢影響,出現10×4=40(厘米);(3+2)×2=10(厘米);40-10=30(厘米)這樣錯誤的答案。這就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想象、操作等探索各種不同的剪法,再進行討論才能求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設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數形結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和周密性。
總之,要使數學習題達到優化,必須正確處理教材、例題、習題之間的關系。做到將習題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起來,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又關注學生數學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才能使數學課堂真正走向實效。
【參考文獻】
[1]季小莉.注意暗示及時提醒——淺談數學課堂教學啟發式策略.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1)
[2]王超.構建思維習題數學流光溢彩.青年教師,2008,(02)
[3]朱輝.試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習題設計.數學教與學,2012,(16)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實驗小學)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一課時,一位教師安排了這樣的練習:
⑴分組練習:726÷6和847÷7,全班同學分成兩組進行比賽。
⑵引導學生觀察商的位數。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兩道題目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你有什么發現?
初步得出:確定商有幾位,看被除數的百位上的數,如果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商就三位數,如果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商就是兩位數。
⑶請你不要計算確定商是幾位數:408÷2、840÷6、782÷6、389÷9學生很快完成,而且正確率高。
⑷完善:404÷4商是幾位?由于學生剛才接觸的都是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或者小的情況,學生判斷時稍微猶豫了下,但最后也能判斷。這時教師順勢提出:對剛才的結論還要完善嗎?學生很快將“被除數百位上的數和除數相等,商也是三位數”補充到剛才的結論。
⑤強化:□32÷4,如果商是三位數,□里最小填幾?如果商是兩位數,□里最大填幾?
在這個例子中,這一組練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并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很多教師一般的做法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并從中找到規律,但容易成機械訓練。但這位教師只讓學生計算兩道不同的題目,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后通過在應用規律中進一步完善規律,最后通過填數練習提升思維。這樣的練習安排層層推進,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知識的延伸,學生通過練習都能獲得不同的知識經驗。
(二)前后溝通,連接知識聯系的“線”
教材中的習題雖然看似每題都是獨立的,但知識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習題也不例外,在安排練習時,教師一定溝通習題的前后聯系,使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把新的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熟練”的要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計算》這一課后,教師為了溝通所學平面圖形的聯系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目:長方形的長20cm、寬11.4 cm。有一個圓和正方形他們的周長都和長方形相等,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三個圖形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
在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中,又用到了圓的知識,這時教師為了溝通立體圖形的體積存在的聯系,先讓學生再做一做這道題目,促使學生回憶起: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面積最大的圓。然后出示了本節課要練習的習題:長方體、立方體和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都相等,誰的體積最大?學生很快就利用六年級上冊掌握的相關知識解決了這道題目。
這樣,以習題方式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使六年級上冊學得的規律,延伸到六年級下冊的學習當中,達到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又把新知識融合到舊知識,完善了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論拓展,深化思維訓練的“面”
數學知識很多是以結論、概念、公式方式進行學習的,很多老師只要學生掌握了結論、概念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而忽視了對數學結論進行拓展,以深化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后,學生已經知道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基本的練習學生都已經掌握了,為了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10厘米。在它的邊上減去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后,剩下的紙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題目初看很簡單,但是學生會按所學公式求解,而且受求剩余量用減法的思維定勢影響,出現10×4=40(厘米);(3+2)×2=10(厘米);40-10=30(厘米)這樣錯誤的答案。這就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想象、操作等探索各種不同的剪法,再進行討論才能求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設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數形結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和周密性。
總之,要使數學習題達到優化,必須正確處理教材、例題、習題之間的關系。做到將習題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起來,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又關注學生數學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才能使數學課堂真正走向實效。
【參考文獻】
[1]季小莉.注意暗示及時提醒——淺談數學課堂教學啟發式策略.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1)
[2]王超.構建思維習題數學流光溢彩.青年教師,2008,(02)
[3]朱輝.試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習題設計.數學教與學,2012,(16)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實驗小學)
例如,在教學“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筆算”一課時,一位教師安排了這樣的練習:
⑴分組練習:726÷6和847÷7,全班同學分成兩組進行比賽。
⑵引導學生觀察商的位數。并組織學生開展討論:兩道題目有什么共同點?又有什么不同點?你有什么發現?
初步得出:確定商有幾位,看被除數的百位上的數,如果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商就三位數,如果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商就是兩位數。
⑶請你不要計算確定商是幾位數:408÷2、840÷6、782÷6、389÷9學生很快完成,而且正確率高。
⑷完善:404÷4商是幾位?由于學生剛才接觸的都是被除數百位上的數比除數大或者小的情況,學生判斷時稍微猶豫了下,但最后也能判斷。這時教師順勢提出:對剛才的結論還要完善嗎?學生很快將“被除數百位上的數和除數相等,商也是三位數”補充到剛才的結論。
⑤強化:□32÷4,如果商是三位數,□里最小填幾?如果商是兩位數,□里最大填幾?
在這個例子中,這一組練習的最終目的是提高計算的熟練程度,并發現其中所蘊藏的規律,很多教師一般的做法就是通過大量的練習并從中找到規律,但容易成機械訓練。但這位教師只讓學生計算兩道不同的題目,發現其中的規律,然后通過在應用規律中進一步完善規律,最后通過填數練習提升思維。這樣的練習安排層層推進,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不同的要求,每一層次的練習都有知識的延伸,學生通過練習都能獲得不同的知識經驗。
(二)前后溝通,連接知識聯系的“線”
教材中的習題雖然看似每題都是獨立的,但知識之間都是存在聯系的,習題也不例外,在安排練習時,教師一定溝通習題的前后聯系,使新舊知識融為一體,把新的知識納入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使學生對知識的掌握達到“熟練”的要求,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例如,在學習了六年級上冊《圓的面積計算》這一課后,教師為了溝通所學平面圖形的聯系安排了這樣一道題目:長方形的長20cm、寬11.4 cm。有一個圓和正方形他們的周長都和長方形相等,這個圓的面積是多少?正方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通過計算發現三個圖形周長相等時,圓的面積最大。
在六年級下冊《圓柱的體積》一課中,又用到了圓的知識,這時教師為了溝通立體圖形的體積存在的聯系,先讓學生再做一做這道題目,促使學生回憶起:長方形、正方形和圓在周長相等的情況下,面積最大的圓。然后出示了本節課要練習的習題:長方體、立方體和圓柱體的底面周長和高都相等,誰的體積最大?學生很快就利用六年級上冊掌握的相關知識解決了這道題目。
這樣,以習題方式溝通了知識之間的前后聯系,使六年級上冊學得的規律,延伸到六年級下冊的學習當中,達到利用舊知識解決新問題,又把新知識融合到舊知識,完善了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提高了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結論拓展,深化思維訓練的“面”
數學知識很多是以結論、概念、公式方式進行學習的,很多老師只要學生掌握了結論、概念就以為萬事大吉了,而忽視了對數學結論進行拓展,以深化學生的思維。
例如,在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一課后,學生已經知道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基本的練習學生都已經掌握了,為了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一張正方形紙的邊長是10厘米。在它的邊上減去一個長3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后,剩下的紙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題目初看很簡單,但是學生會按所學公式求解,而且受求剩余量用減法的思維定勢影響,出現10×4=40(厘米);(3+2)×2=10(厘米);40-10=30(厘米)這樣錯誤的答案。這就需要學生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想象、操作等探索各種不同的剪法,再進行討論才能求出不同的答案。
這樣設計打破了學生的思維定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數形結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正確性、靈活性和周密性。
總之,要使數學習題達到優化,必須正確處理教材、例題、習題之間的關系。做到將習題與學生的認知能力結合起來,既關注學生知識技能的掌握,又關注學生數學思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才能使數學課堂真正走向實效。
【參考文獻】
[1]季小莉.注意暗示及時提醒——淺談數學課堂教學啟發式策略.語數外學習(數學教育),2013,(01)
[2]王超.構建思維習題數學流光溢彩.青年教師,2008,(02)
[3]朱輝.試論數學課堂教學中的習題設計.數學教與學,2012,(16)
(作者單位:浙江省青田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