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琴芳
摘 要:經過新課程的實施,小學數學課程在教學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隨著改革工作的深入新形勢的發展,新課程也暴露出許多問題,原因主要是紙上談兵,沒有跟上社會發展的步伐。首先介紹了國際上數學教育改革的總體發展趨勢,然后就課程的改革和發展,提出了幾點針對性的措施。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與發展;措施
數學教育是小學教育的重點,數學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直接影響著人才的培養和教育質量的提升。伴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數學成為信息化時代里的一項通用技術。因此,在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中,加入現代化的觀點是有必要的。
一、國際上數學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
(一)在教學內容上的變化和發展
1.數與計算。在數與計算上,(1)強調培養學生對數字的意識。(2)教師要更加注重估算和口算教學。(3)在筆算教學中,要讓學生理解運算法則,能夠熟練運用計算方法。
2.幾何初步知識。在幾何初步知識的教學上呈現出的特點如下:(1)直觀的幾何不斷加強,演繹推理則被削弱。(2)對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象力的培養不斷加強。(3)在數學課程的整個教學過程中,幾何變換的內容和方法滲透其中。(4)重視幾何知識的應用,重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3.統計初步知識。在當今信息化的社會中,統計知識和概率計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應該重視統計知識的教學。統計和概率的方法和思想在小學就開始培養,才能使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
4.應用題。關于數學上的應用題,其變化主要是:(1)整體上難度是降低的。(2)題目的范圍不斷擴大,更加注重與生活實際的聯系。(3)教學重點由解題轉向解題方法和思路。(4)方程解法和算術解法相互結合,共同使用。
(二)在教學目的上的變化和發展
關于教學目標,一是讓學生掌握社會生活中必備的數學知識和技能,二是培養學生的數學素質。
1.數學意識。在生活中,能夠從數學的角度出發,對事物之間的關系、空間形式、信息量進行解釋和表示,從而形成數感和量化意識。數學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
2.數學交流。在工作和生活中,數學交流是人們必備的能力之一,數學語言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意識進行簡單的表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創新,數學交流也日益增多。所以,在教學中應該訓練學生的數學交流,使其成為信息交流的工具。
3.解決問題。通過數學來解決問題,能夠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深入走進數學,而不是對數學知識死記硬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發揮學生的聰明才智,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4.培養思維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包含邏輯思維能力,還包括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比較能力、直覺能力等與思維相關的因素。
二、小學數學課程改革與發展的措施
(一)增強課程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性
信息化社會要求人們對各種信息和數據進行收集、分析、處理,要求人們具有迅速判斷的能力,能夠將獲得到的資料轉化為數學問題并加以解決。在這種情況下,就必須重視數學教育和社會實際的聯系。一方面,對原來的教學內容進行改造,增強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課程教學。另一方面,選擇生活中具有廣泛應用的數學知識作為教學內容。
(二)滲透數學思想的力度
所謂數學思想,在函數、幾何、統計、圖像變換等內容上已經有所體現,但是滲透的力度不夠。所以,可以采取概率、建模、優化等方式,讓學生更早地體會到數學思想的應用。學生的數學思想和感性經驗越多,越容易形成謹慎和富有創造性的思維品質。
(三)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的培養,也就是要引導學生養成主動觀察、分析事物的習慣,通過使用數學公式、符號來交流和傳遞信息,從而解釋并預測事物的發展規律,使學生將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并能夠對變化的數據做出反應和判斷。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發展能力
關于學生自信心的培養,可以通過教學活動來實現。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使用數學知識進行交流和解決問題,使學生獲得自豪感,從而樹立學習數學的自信心。關于發展能力的培養,則是通過教學使學生構建科學合理的知識結構,形成具有發展活力的能力基礎。這樣,才能使學生的潛能不斷地得到開發,促進個人的全面發展。
我國的教育改革工作勢在必行,而且具有范圍廣、力度大的特點。在我國人口眾多的國情下,教育改革遠比計劃要復雜得多。對于課程改革而言,要抓住重點,循序漸進,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急于求成的劇變改革方式,只會適得其反,嚴重影響到正常的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沈丹丹,郭芳莉.新加坡小學數學教材的發展過程、特色及啟示[J].課程·教材·教法,2010.
[2]李輝,黎瓊鋒,韋海嬋.農村小學數學課程資源開發的調查分析[J].賀州學院學報,2013.
[3]潘理平.小學數學新課程的價值取向及評析[J].咸寧學院學報,2011.
[4]羅健.淺談小學數學課程改革[J].中國校外教育,2012.
(作者單位 山西省晉城市城區鳳凰山礦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