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銀
摘 要: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把音樂滲透到其他相關學科中去,結合新課標,使課堂能讓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共同體驗感受音樂,并且通過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實現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及認識,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表現、創造及藝術審美能力。實現音樂與文學的有機整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歌詞、課文的理解。特別是在接觸與生活經歷相差較遠的新知識時,教師必須通過對知識背景的補充,讓學生從表面進入底蘊。
關鍵詞:小學;音樂欣賞;文學鑒賞;學科整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提出了讓學生在聆聽、感受、欣賞的基礎上,培養學生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增強集體意識,鍛煉合作與協調能力。能自信地、有感情地演唱,積極參與演奏及創造活動,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從而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欣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把音樂滲透到語文、美術、歷史、政治、舞蹈等其他學科中去,結合新課標,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能使學生很快地進入角色,讓教師和學生在課堂上共同體驗感受音樂。這就要求我們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積極探索相應的教學方法,為適應教學改革做出嘗試與創新。
小學音樂雖與其他學科都有一定的聯系,但就小學生的知識面而言,聯系最為緊密的,當屬語文學科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將音樂與語文學科整合起來,將大大擴展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文化的感受。并且通過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實現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及認識,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表現、創造及藝術審美能力。實現音樂與語文的有機整合,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歌詞、課文的理解。特別是在接觸與生活經歷相差較遠的新知識時,教師必須通過對知識背景的補充,讓學生從表面進入
底蘊。
如,在五年級音樂課《音樂家莫扎特》教學中,教學要求提出:(1)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興趣和熱情,喚起學生對音樂、對春天、對生活的樂觀、積極的情感體驗。(2)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將有關作曲家生平等與音樂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放到課外由學生自主探索解決。
課前,我了解到學生正在學習一篇課文《音樂之都維也納》,我便以課文為導入創設情境,幫助學生從音樂背景上自然地走近維也納,走近莫扎特。學生從無意注意到有意注意,在不經意間領略到有關作曲家生平等音樂與相關文化的背景知識。課前創設適當的文學藝術環境,突出音樂藝術美的氛圍,為音樂課創造一種閑適、松弛的心情。接著教師出示一位音樂大師畫像問:“你們知道他是誰嗎?關于他,同學們早就充滿了好奇,你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學生主動提出問題:“他是哪國人?”“寫過什么作品?”“為什么會成為音樂家?”……
教師:“想知道更多的情況請翻閱音樂課本的介紹《從風雪中來,到風雪中去》。”由此讓學生主動表現出強烈的興趣,提高學習效果。通過故事引起學生對莫扎特及其作品的好奇。
在接下來聆聽《渴望春天》,初步熟悉旋律,熟悉音樂,感受歌曲明朗、愉快的情緒。學生都能用簡潔的語言來描述自己感受到的東西。以音樂本身及文化去吸引學生的興趣和注意,激發了學生學習演唱的熱情。
音樂與文學是姊妹藝術,特別是音樂與詩歌相結合更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產生并發展了。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我國的歌曲藝術經歷了詩經、楚辭、樂府、絕律詩、詞、曲等不同的發展階段。很多歌曲的歌詞,直接采用了原詩,如,《虞美人》《揚州慢》《靜夜思》等一些古代歌曲。還有很多通俗歌曲是作曲家根據古代的詩詞創作而成,如,《水調歌頭》《別亦難》等。
欣賞民族管弦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課前我搜集了一些與樂曲描寫的意境相符的圖片,并在意境優美的幻燈片上配上唐朝詩人張若虛寫的同名詩歌《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四句詩“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聲,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勾畫出意象,指導學生分析春、江、花、月、夜的意象(浩瀚澄澈的江,絢爛耀眼的花,明亮空靈的月)。詩人從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入筆,選取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流霜、白沙等最具表現力的物象,構成令人心馳神往的神秘的藝術境界,描繪了一幅氣勢宏偉、幽美恬靜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絕美的春江花月夜風景圖。
在欣賞過程中,隨著典雅、優美的曲調的呈現,又逐一出現配有詩句的優美圖片,學生做到了眼、耳并用。無疑,學生已進入一個充滿詩情畫意的、無限美妙的藝術境界,領略到了音樂與文學帶來的無窮魅力。
一次公開課上,我在教唱《靜夜思》時,考慮到學生是在讀二年級時學過這首五言絕句,這首膾炙人口的抒發了游子思鄉之情的古詩,它沒有新穎奇特的想象,沒有精工華美的詞藻,從字面上容易理解詩意,但由于學生所生活的時代與自身經歷與作者有很大的差異,作者借詩所表達的至深至純、濃厚深邃的情意,學生是很難體驗的。基于此,我便在新課導入時,引導學生回憶、朗誦學過的古詩,引導學生帶著感情朗誦,比比看誰的朗誦最能表達作者的思鄉之情。很快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我用電子琴邊奏邊唱,讓學生品味配樂古詩清雅古樸的風韻、寧靜致遠的意境。讓學生體會歌中五字2+3的結構常以2+2+1節奏的形式出現,并強調了句首句末的字韻,其旋律線的起伏也與詩歌吟誦的音韻及情緒的發展保持了一致,表達了深沉細膩的思想感情。學生不但很快學會了這首歌曲,而且對這首古詩的理解達到了更深的層次。
當然,在注重音樂和語文的整合時,也要注意主次分明、突出重點、凸顯與音樂相關的文化是為了增進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所以,不論是教材處理還是教學方法的選擇都應緊緊圍繞音樂教學和學習,切不可喧賓奪主、主次混淆。法國心理學家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才能的發揮。”可見,教學方法、教師才能與教學效果是息息相關的。一個教師的才智不是體現在他會運用幾種教學方法,而是體現在他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將多種教學方法相互滲
透、觸類旁通,一個問題能用多個角度、多種教學方式和方法去解決,運用各種不同方法的綜合去揭示音樂的內涵。
(作者單位 福建省福鼎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