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永清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換句話說,新時期的數學課堂應該摒棄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構建以活動為中心的高效數學課堂,以促使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活動;高效課堂;游戲;操作;自主探究
構建以活動為中心的數學課堂不僅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樂趣,也有助于數學價值的有效展示。因此,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活動,以確保高效課堂的順利實現,同時,也為學生健康全面地發展做出相應的貢獻。所以,本文就從下面幾個方面對如何構建以活動為中心的高效數學課堂進行介紹。
一、創設游戲活動情境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指出:“游戲是由愉快原則促動的,它能滿足學生愛動、好玩的心理,使注意力不但持久而且注意的緊張程度也較高。”而且,游戲是符合現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的,是實現高效課堂的基礎。因此,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經驗出發,創設有效的游戲活動,實現在學中玩、在玩中找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組織動手操作活動
素質教育下,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巧,更要讓學生的能力水平和數學素養得到提高和培養。因此,我們可以組織動手操作活動,要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基本的數學概念,進而為高效數學課堂的實現做出相應的貢獻。
例如,在教學《梯形面積的計算》時,為了給學生搭建動手操作的平臺,也為了提高學生的能力水平,在授課的時候,我組織學生自主制造一個梯形,并將其“分解”成自己熟悉圖形,然后通過求自己熟悉的圖形面積來間接地求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從整個學習過程來看,在該活動中,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而且對學生全面的發展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開展自主探究活動
自主探究活動不僅體現了新課程改革基本理念,而且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新時期的數學教師要改變以往“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要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有效的自主探究活動,以促使學生在獨立思考問題的過程中重拾學習數學的信心,進而大大提高數學課堂的效率。
例如,在教學《因數與倍數》時,由于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因數、倍數等概念,知道有關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所以,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也為了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在導入環節,我首先引導學生思考了下面一個問題:3、6、9、12、15、18、21、24、27…結合乘法口訣表,思考上面的這些數字之間存在著什么關系?它們和3之間又是什么關系?一步步將倍數的概念引入課堂。接著,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區分倍數和因數,知道兩者之間的關系,在教學時,我還引導學生思考:(1)在20÷5=4中,( )和( )是( )的因數。(2)在4×5=20中,( )是( )和( )的倍數。完成上述兩個式子,并思考回答:(1)和(2)之間有什么關系?因數和倍數之間有什么聯系?……環環相扣的問題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而且對課堂效率的提高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構建多樣活動的數學課堂,以確保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王洪梅.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1(05).
(作者單位 吉林省敦化市大石頭鎮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