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繼源
“好記性不如一爛筆頭”,這句話常常被我們拿來教育學生,其實它對教師來說又何嘗不是大有裨益呢?教學中我們常常會看到不少教師在較長時間里教學水平提高不大,我想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些教師在平時教學中不注重總結教學得失,整合信息,即不重視課后反思。所謂課后反思就是教師在每節課后對自己教學過程相關情況的冷靜思考和總結。根據本人多年的教學實踐看,寫課后反思的確讓自己受益匪淺,對自己的教學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總結成功,備資以鑒
教學中,課前備案重點是否把握、問題設置是否適宜、課堂教學過程是否通暢、課堂氣氛是否活躍、學生理解是否深刻等問題都直接關乎教學成效。相信只要認真對待了,總有成功之處。自己怎樣思考的、設計的,不管是可取的優點還是存在的不足,及時將它記下來,以備下次教學中靈活借鑒和運用,也許會有事半功倍之效呢。如,本人在教《氓》一課時大膽讓學生就作品中女主人公悲劇的原因展開討論,結果發現學生爭論激烈,想象十分豐富。其中有學生認為,女子“未生育”為其處在封建社會的悲劇命運的重要原因,而且還與《孔雀東南飛》中劉蘭芝做對比,不能不說讀書理解的精到。今年再教時“重蹈覆轍”,我將這一理解介紹給學生,大家無不嘆服,并表示學習該當如此。由此看“舊學新用”在教學中仍然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發現誤缺,及時改補
教師們都希望自己的教學能做到白璧無瑕,然而“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任何人在教學中總難免有所不足甚至失誤。導入不自然、語言表述不精準、舉例不精當或欠缺、重點不突出等現象都是經常出現的。但是如果我們課后能仔細去“想想”,定會有所發現。探究了、剖析了,及時改補,未為晚矣,也不乏為以后教學之寶鑒。如,在教《故都的秋》一文時,一開始就照本宣科地將作者及背景交代于學生,學生探討分析了人物性格和課文相關特點,結果課堂氣氛平淡如水。之后我聽了同仁的同節課,使我大受教育。他先讓學生研讀并理解課文,因為對作者和時代背景較為模糊,學生要理解明白作者喜歡故都秋的“悲涼”一點時就顯得比較困難。“不奮不啟,不悱不發”,在學生探討爭論之后,教師點出了作者郁達夫的身世、經歷及寫作背景后,學生頓然大悟。整個課堂活潑生動,學生也主動地掌握了知識,效果頗佳。同樣的內容,同樣的環節,但授課程序上的一點點的變通效果卻如此懸殊。如果課前多想想多問問,那又會怎樣呢?毋庸置疑,這又是我課后所記的重要一頁。
三、收集信息,啟發思路
從以往教學看,教師往往更多展現的是自己的思想。其實,我們又怎能澆滅學生那靈心一動的智慧火花呢?曾幾何時,課堂上“周樸園是愛著魯侍萍的”“瑪蒂爾德是真正本真的女人”“失街亭罪在諸葛”“楊長雄不是在狡辯嗎(《三塊錢國幣》)”等問題的公然“對峙”令我驚嘆不已,沒想到貌似稚弱的學生卻有著如此獨到的看法,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敢向傳統作挑戰的精神。我不得不為他們叫好,同時我也不得不將這些最美的教學符號深深刻入印記,并為自己鳴鐘:教學須深思慎思,多集信息;反思經歷,啟迪新知;專業學習,永無止歇。只有這樣,才能自如地應對學生,也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
雖然說教無定法,但教之水平有優劣高低。懷著一顆虛心、一顆上進之心、一顆負責之心去面對,相信我們會為“教好”而努力。著名教授葉瀾說過:“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但如果認真寫三年反思則有可能成為名師。”我信之,行之。也希望它能為您的成長和成功架橋搭梯。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蘭煉二中〈蘭州市第59中學〉)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