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雪瑩
摘 要:在會計教學中,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會計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通過滲透比較、數學模型化、歸納、概括、化歸等數學思想方法,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
關鍵詞:數學;思想方法;會計
學生學習方法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受到教師的影響,教師的教法往往會成為學生學習的模式,學生學之得法,源于教師導之有方。目前中等職業學校一些會計教師仍沿襲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圍繞教學內容進行面面俱到的講解,雖然這種方法能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但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而如今知識的迅速更新已使學生不能憑學校所學,一勞永逸,享用終身,學會學習成為人的一項重要素質,由此,改革會計教學方法,培養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已成為當前會計教學改革的重要課題。筆者認為教師在會計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滲透一些學生在長期數學學習中已有所了解的數學思想方法,予以有目的的啟發引導和示范影響,進行會計學習指導,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有效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一、滲透比較的思想方法,指導會計學習
比較是通過對相關、相似或相近的各種事物、現象、概念或原理的對比確定它們的異同點及相互聯系的過程。在會計中有很多內容是相關、相似或相近的,例如,債券的發行和購買的核算、企業接受投資和對外投資的核算等,雖都是分別從兩個相對的方面來處理,但都是相關的,又由于這部分的知識內容,對中職學生學習來講,其本身就有一定的難度,學生學習之后往往難以做到真正的理解或只是一知半解,容易造成處理上的混亂,為此教師應在這些內容的教學之后,及時引導學生在處理步驟、經濟性質等方面進行對比。如,債券的溢價發行和溢價購入,雖然它們的性質不同,發行債券是為了籌資,屬企業債務(負債),要負擔一定的代價(利息費用),購入債券是對外投資,屬企業經濟資源(資產),可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投資收益),但其處理步驟是相似并相對應的,一方發行另一方購入,一方按期計算應付利息另一方按期計算應收利息,一方還本付息另一方收回本息。通過這樣的引導比較,能使學生對這些相關的知識有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并學會在比較中有效地掌握知識。
在會計教學中,滲透比較的思想方法,還能澄清一些易于混淆的概念,例如,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直接費用、間接費用和期間費用,它們都是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耗費,且所包含的內容多,并相似或相近,容易混淆,通過對比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有助于學生辨清這些相似或相近的概念,防止知識的負遷移。此外,通過對知識的對比和歸類,還能溝通知識之間的聯系,使知識系統化,例如,銀行結算的幾種方式,教材用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它們的適用范圍、起點金額、有效期限等特點以及它們的結算程序與核算,內容分散混亂,教師可指導學生用列表對比的方式將各結算方式按有關特征進行整理,并集中列于一表,使學生一目了然,便于比較掌握,這對學生學習所起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二、滲透數學模型化方法,指導會計學習
數學模型化方法是將所考察的實際問題化為數學問題,構造出相應的數學模型,通過對數學模型研究結果的解釋,使實際問題得以解決的一種數學方法。在成本會計中需要計算的問題很多,計算的公式方法也很多,學生學習記憶往往有困難。其實其中好多的計算問題,雖屬于不同內容問題的計算,但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如,材料采購費用的分配、材料成本差異的分攤、制造費用的分配等,假如舍棄其中的非本質屬性,經過數學抽象,用形式化的數學語言并借助數學概念和數學符號來表述,即可轉化為一個數學問題。具體例如:(1)材料采購費用分配問題。將采購幾種材料而共同發生采購費用按重量比例分配;(2)制造費用分配問題。將本月歸集的制造費用按生產工時比例在幾種產品之間分配;(3)材料成本差異分攤問題。月末將結轉前材料成本差異按計劃成本分攤給發出材料和結存材料。它們共同特點是將一已知數按已知比例在幾個對象之間分配,根據這一共同點,可建立數學模型:“已知數a和比m:n,求x、y,使x+y=a且x:y=m:n?!边@樣就把上述會計計算問題化為學生已熟悉的一個簡單的數學問題。在會計教學中滲透這種數學模型化方法,不僅能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有更高層次的理解,加深記憶,還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由于數學模型已舍棄了原型中的非本質屬性,所以,同一個數學模型還可以運用到不同的實際情景中去,像前例所述的數學模型就可應用于生產過程中的材料費用、工資費用、動力費用、輔助生產費用的分配以及投資者之間的利潤分配,至于相對較復雜的產品費用分配的約當產量法、定額比例法等也無非是上述數學模型的綜合運用(分別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費用等成本項目重復運用)。在會計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所建立的數學模型進行更廣的應用,能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從而使學習能力得以發展。
三、滲透歸納、概括等思想方法,指導會計學習
歸納是從特殊到一般的思維方法,也就是通過對特例的分析引出一般性結論。在會計教學中運用歸納方法有利于學生將所掌握的各部分知識形成一個整體,有助于學生實現知識間的遷移。例如,通過對材料銷售、包裝物出租、提供勞務等經濟業務的分析,可以將它們歸類于其他銷售業務,其收入和相關成本費用需分別通過其他業務收入和其他業務支出賬戶核算,使學生對這類業務的處理有更完整的認識,同時還可預防學生中諸如銷售材料時就借記銀行存款貸記原材料之類錯誤的發生。又如,通過對處置固定資產出售、報廢、毀損等業務的分析,可歸納出固定資產清理業務的一般處理步驟,并總結出固定資產清理賬戶的結構,有利于學生對固定資產清理業務處理的進一步理解。
概括是將抽象出來的事物間的屬性綜合起來并推廣到同類事物中去的過程。在會計課本中有很多概念的定義可以用“列舉事例—抽取本質屬性—推廣到一切同類事物”的概括方式給出。在教學中滲透概括的思想方法,盡量展示暴露這類定義概括的思維過程,有利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加深對知識的理解,還有利于對學生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培養。
此外,在會計教學中,特別是解題教學中還可滲透化歸的思想方法,化未知問題為已知問題,化復雜問題為簡單問題,化綜合問題為單一問題,化陌生問題為熟悉問題,學生有了化歸思想,就能從更深層上去揭示知識的內部聯系,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在會計教學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揭示概念的內容,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溝通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展現轉換問題的形成,亦能培養學生準確建立概念的能力、問題的聯想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以及思維的靈活性和創造性。為此,我們教師要有強烈的滲透意識,利用教學內容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在知識內容的小結過程中、在問題的發現過程中、在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中滲透數學思想方法,以實施會計學習指導。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職業中專集團學校)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