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海鵬
“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人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如果我們帶著賞識的目光評價學生的作品,如果學生欣賞文章時充滿審美愉悅,大家都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教學效果又會如何呢?
促使活動實施的直接原因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這些現象:
發作文本時,學生急急忙忙地尋找自己的作文本翻看著,有的眉飛色舞,順手一丟,有的不形于色,就勢一塞。
交作文了,教師的批語無人回應。盡管學生寫得辛苦,老師改得艱難,然而老師的勞動,卻無法改變學生只管寫,教師只管改,各不相干,各行其是的平行線格局。既然勞而無功,我想,不妨強化學生這條明線,使之走向前臺,淡化教師這條暗線,使其退居幕后,以暗線襯明線,使明線更鮮艷。于是,開學第一課,我說:“我們進行作文評講改革,以小組為單位,互評共賞,讓我們一起來做伯樂,煉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第一步:準備起步
以全班為單位,遍尋佳作,奇文共賞。利用每節課前三分鐘,每天一篇好作文,一人讀,多人評,老師適當點撥總結。既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又訓練了學生思維的敏捷,更為互評共賞打下基礎。學生戲說這是“我們的精神快餐”。
第二步:放手寫作
寫作往往經過三個過程:無話可說、說也說不完、伸縮隨意揮灑自如。讓學生有話可說,有話要說,便要還他們自由的寫作空間。只有內在感情驅使寫出的文章,才有強烈的感人效果。
事實證明,學生文思泉涌的時候,往往是他們情緒最激動的時候,急于表達的時候。葉圣陶說:“胸中不先有意思情感,單有一個題目,而要動手寫文章,我們有這樣的動機么?沒有的。既然沒有意思情感,寫作的動作便無從發生。”因此,平時作文訓練時,我很少限定題目,而是讓學生的思維任意馳騁。
針對寫作弱勢群體,我要求先模仿再創造,教給結構模式,增添文章內容。如,呂叔湘的《論“基本屬實”》,讓學生理解作者組織材料的步驟,再針對平時的見聞,仿寫短評,這就使來自生活的知識又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正如杜威所言:“系統地引導學生利用過去的功課幫助理解目前的功課,并利用目前的功課加深理解已獲得的知識。”
此階段正像起跑,不求速度而求爆發點,不求美文而求激起寫作的沖動。
第三步:互評共賞
全班學生自由分成十二小組,每組三四人不等,每次主評一人,記下小組評改意見,并在佳作欣賞課上交流;副評三人,可附和,可發表不同意見。這是互評。朱自清說:“每周一節佳作欣賞課,在同齡人的文章中“欣賞從詞匯和比喻的選擇、章句和全篇的組織以及作者著意和用力的地方,找出那創新的或變古的、獨特的東西,去體會,去領略。”并為榜樣們的成功喝彩。這是共賞。
以前學生的作文我一改了之,教師肚中有數,學生卻心里無底。現在讓學生互評,他們有了平等的交流機會,強烈的表現欲又使他們總想評點精當,因此學生評語中佳句頗多。
因為評語“不揚善,不隱惡”,學生之間就形成了研究學習、共同提高、比學趕幫的好風氣,連下課時也不例外。
我們還能從創造心理基礎分析中找到答案。那就是我們借此培養了學生的求證心理—求精心理—自我表現心理—慫恿心理和不安心理。這些微妙的心理因素使學生多了雙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多了個表現美、創造美的頭腦。
佳作欣賞課上,有的學生作文屢屢提名,為了保持優勢,往往自我挑戰,給自己提出更高要求,這種不安心理慫通著他,使他不斷努力,不敢松懈。也有的學生作文不被問津,見人家成功,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不斷增加閱讀量,點點滴滴地給文章增光添彩,這種追求成功的欲望幫助他們實現自我信念。作品的精益求精,驗證了他們的能力,他們的能力使他們的作品更加精益求精。自信多一分,成功便多十分。
朱光潛先生曾說:“每個人都可當文學家,當文學家并不是任何人的專利。”充滿自信的學生生活在時時被欣賞、時時欣賞他人的環境中,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動力。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安慶市大觀區皖河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