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提高
摘 要:教材只是知識的載體,但教材也有它的局限性。有的教師完全照搬教材按照教材內容去教,有的教師則完全脫離教材,另起爐灶,這些都是教師走進了使用教材的誤區。所以如何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就成了教師所面臨的新問題。
關鍵詞:創造性;挖掘;加工;領悟;活用
一、遵從經驗,科學加工
新教材在創設情景、聯系生活方面不遺余力,各展其長,值得贊嘆。它不僅結合了數學自身的特點,更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過程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曾聽過一位同事教學四年級下冊《數圖形的學問》時,教材呈現的情境是乘坐動車,由站點入手讓學生探究規律。可惜的是,我們處于沿海的郊區,這邊的孩子沒有乘坐動車的經驗。于是,教師花了很長時間來解釋如何買票?有幾種買法?結果學生聽完還是覺得云里霧里的。以至于后面探索規律學生不能快速掌握。如果當時教師能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將動車站點換為學生平時習慣的公交站點,相信學生能很快解決這個問題,并找出該類題型的解題方法。
二、挖掘資源,引生領悟
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了解學生已有知識的發展水平,對數學教材進行有效加工,讓學習內容變得富有挑戰性。
如,我在教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面積《量一量》時,擔心學生對于“平方”的初步接觸,理解不夠到位。于是設計了以下導入環節:
出示板書:1×1= 2×2= 3×3= 4×4= 5×5=
…
先讓學生觀察發現:乘數都相同。接著我告訴學生,我可以用相同乘數再加個小幫手來直接表示上面那些算式。學生個個很好奇,學習興趣得到激發。在學生的專注的目光下,我在每個算式后寫上各自的相同乘數,如:1×1=1 2×2=2 3×3=3 4×4=4 5×5=5 …
這時學生已經開始有疑問了,我趁熱打鐵,在第一和第二個算式積右上角用紅色筆寫了個小小的“2”,邊寫邊強調位置及大小。并讓學生根據我上面給出的規律說出下面的答案,學生很高興喊出相應的答案:在商的右上角寫上小小的2。到此我故意打趣說:“我們數學講究簡單、快捷,按同學們的讀法好像不符合這特性啊。怎么辦呢?”幾個聰明的學生馬上喊:“那個小小的2叫做‘平方。1的平方,2的平方…”有優等生的帶領,學生很快認識了平方。接著我故意質疑:“為什么寫成2?3或4也行吧?”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很快了解了2表示有兩個相同乘數,甚至有的學生還推導出:1×1×1=13(立方)。
這節課時我引導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對這一教材內容進行了加工,靈活地、創造性地處理教材,這樣大膽的創新,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更生動、更富挑戰性。讓每個學生都在寬松的氛圍中,始終處于一種積極向上的狀態,樹立了學好數學的信心,學生在不斷思考、探究中獲得新知,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
三、直觀操作,深入理解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五單元《認識分數》中的第一課時《分一分(一)》,這部分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一些整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從整數到分數是數的概念的一次擴展。
教材以“一個蘋果平均分給兩個人,每人分多少?”的場景,呈現了本單元的基礎學習內容。教學設計中圍繞問題開展教學:圖中有些什么?半個蘋果怎樣表示呢?讓學生形成認知矛盾沖突,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以此揭示課題:分數的初步認識。接著牢牢抓住舊知識與新知識的切入點,“分數的初步認識”必須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強調分數產生的一個重要基礎:平均分。讓學生意識到原來學過的數不夠用了,需要創造新的數來表示出這“半個”,鼓勵學生發揮想象,大膽創造表示“一半”的方法,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涂一涂”“圈一圈”等,就這樣一步步、一層層地和學生一起慢慢地卻又很自然地揭開了分數的面紗,逐步引出分數的表示方法。
要理清教材改革的長期性和教材使用相對穩定性的一個關系。教材改革是個長期不斷的過程,一個真正好的教材要經過不斷的試驗修改再試驗再修改的過程,而教材的使用就需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樣便于教師去積累教學經驗。目前我們使用的新教材正在試驗階段,總是有點缺陷,但我們要客觀地看待,科學地進行教學加工,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精彩的課堂,是我們追求的方向。
(作者單位 福建省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