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紹武
摘 要:在新課標環境下傳統的教學模式弊端顯現出來,在新的環境下怎樣將傳統教學和現代技術結合起來,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關鍵詞:新課標;地理教學;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在不斷推進中,本次課程改革的目的是要通過教學改革,以學生為本,真正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和可持續發展。作為一名地理教師,在多年的教學中切身感受到了課改所帶來的新變化。在新課程中,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在教與學中求得共同的發展。
基于這個要求,對于傳統地理教學來說存在著一定的不足:
1.在傳統的教學中,教材內容主要以少量的圖片、實例為輔,知識體系以文字為主,說理性強。教師通常照本宣科就可以講完一節課,而學生不需要動腦筋就可以記下基本知識,這樣的教與學根本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俗話說“上通天文下通地理”,可見地理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涉及自然、人文,也涉及社會等方面的內容,要求學生有廣泛的知識面和一定的空間想象能力,傳統教學很難達到動態的、直接的、生動的效果。
3.傳統教學只是把地理事實和地理現象羅列出來,缺少學生的思維過程,很少有學生的探究活動,比如,記住了我國東部是季風氣候卻不知道其形成的原因。這樣的例子很多,突出的表現就是高分低能。這樣的教學難以培養學生分析地理事物內在聯系的能力。
4.教學過程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可是在傳統的教學中注重的是分數,教師重復講述,學生機械背誦。師生之間交流少、互動少,教師難以掌握學生的學習動態,這樣的教學常常出現“一言堂”的局面,不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
為了在教學中激勵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地理知識的方法,我主要從以下方面入手:
一、地圖是地理的“第二語言”
地圖的種類豐富多樣,不同的地圖承載著不同的地理知識和豐富的地理信息,會讀圖、讀懂圖是學習地理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教學中教會學生用圖,不僅可以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還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地圖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是如何運用的,我認為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
1.先讓學生熟悉有關教學地圖的一些基本知識,這是地理教學中運用教學地圖的前提。不僅要使學生明確地圖的圖例、注記、符號和顏色所表示的意義,而且還要使學生知道不同地圖的不同用途,例如,地理景觀圖展現的是地表地理事物、地形圖展現的是地表的高低起伏狀況,只有掌握了地圖的基本知識才談得上運用地圖。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繪制一些簡單的地圖,比如,在講地圖的三要素時要求學生繪制學校平面圖,同時縮放地圖;在講等高線地形圖時要求學生自己繪制分層設色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通過訓練不僅讓學生掌握地圖的基本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利用多媒體課件教學
1.地理課中有許多知識,需要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有時單靠老師講解,學生理解起來很費力。利用多媒體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形象、直觀地展現給學生,易于學生掌握。既可增加生動感,又利于知識的獲取,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講授地形類型的時候展示平原、盆地、高原、山地、丘陵的景觀圖片(或者播放視頻資料),讓學生對各種地形類型先有直觀的認識,然后展示各種地形的剖面圖,這樣的話學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不同地形類型的特征。
2.多媒體的運用不止是在新課的講授上,在練習的講解上也應用得比較廣泛,比如,講光照圖練習時可以將不同的光照圖進行轉換,既節約了教師畫圖的時間又可以增強直觀性,使得練講結合的效率大大提高。另外,運用多媒體還可以在課堂上實現一些以前無法實現的教學方法,比如,可以將學生在課外組織的資料或練習答案在屏幕上展示,及時反饋、訂正,增強師生的互動性和課堂的趣味性。
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只要用心將傳統的教學方法加入新的元素,不斷改進,不僅能減輕學生學習的負擔,還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 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普格縣中學)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