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結合教學實踐,分析了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意識。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能力;韌性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創新能力是否強大更是決定性的因素之一。作為學校來說,也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來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尤其是作為基礎教育的小學階段來說,要讓學生有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從而讓他們在一開始就具備創新能力基礎。下面,筆者就以小學語文為例,說明一下教師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要培養學生創新信心和韌性
創新的基礎是信心,只有人具備了創新的信心,才能不斷發掘各種可能性,最終讓創新落根。因此,首先要做的事情是要讓小學生相信自己有能力創新。只有讓他們相信自己的實力,才能讓他們克服重重困難,一直勇往直前。正如馬克思說過的那樣,“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敢于攀登高峰的人,才能最終取得勝利。”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創新中的酸甜苦辣,才能讓他們培養出堅韌不拔的信息和毅力,這是實現創新能力建設的最基本環節。
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想別人未曾想、做別人未曾做,這是創新的獨特之處,也是創新的靈魂。而要做到這一點,就要讓學生從一開始就有創新的意識,這樣才能讓他們在遇到問題時不由自主地探尋有無更先進、更好、更優秀的解決方案。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則不能達到這個效果,需要教師開動腦筋,認真研究。比如,在講授龜兔賽跑的故事時,雖然烏龜贏了,但是這是建立在兔子盲目自大、驕傲的基礎上的,如果兔子不驕傲烏龜是肯定不能贏的,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題目:如果兔子沒有驕傲,那么烏龜該怎么辦才能贏得比賽呢?學生就可以發揮想象力和創新思維,為烏龜贏得比賽出主意,有的可能說讓烏龜爬上汽車,從而讓兔子輸掉比賽,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鍛煉他們的創新思維,為以后開展創新活動奠定良好的基礎。再比如,在學習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讓他們大膽質疑,針對故事中的問題來提出自己的見解,比如,如何才能保證既能救到人又不損壞缸,如何保護小孩子不掉進缸里?通過這些相關的問題,就能讓學生思維更加發散,讓創新的思維有具體的實例可以運用,從而讓他們創新思維更加理性、有中心。畢竟,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如果不加以鍛煉,再好的思維也沒有用武之地,成為無本之木。
三、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動手能力
創新之所以重要,核心的一點是和實踐活動緊密結合,試想如果沒有用武之地,再先進的創新思維也不能落地成為現實,這種創新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用處的。而且理論源于實踐,實踐又是檢驗理論的唯一標準,所以必須讓實踐和創新思維相結合,從而讓創新更有基礎和活力。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閱讀蘊含創新思維的作品,尤其是各種科幻體裁的作品,讓他們從中感悟到創新思維的火花,并讓他們也動手學習作品中方法用于實踐,看看會是什么結果。也可以鼓勵學生創辦圖書角、創新故事大賽、創新手工比賽等活動,讓學生更具有工作積極性和獨立性,培養他們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總而言之,創新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又是非常難以培養的,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的基礎層次,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具有基礎性的重要作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能夠強化小學生的創新主體意識,關注他們的獨立發展思維和能力培養,讓他們用于創新、敢于創新、善于創新,從而讓他們從小就具有創新思維和能力。筆者相信,只要能夠堅持正確的方法,認真執行,學生的創新潛力肯定能被發掘出來,從而為將我國建設成為創新型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單位 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姚孟中心校姚孟小學)